■ 武漢市蔡甸區新農中心幼兒園 肖 皓
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是獨立、發展的個體。只有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才能充分體驗到自身的存在與價值,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而且要“為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為此,我們必須“關注個別差異、個體需要,保證促進每一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形式。它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基于《綱要》的理念,筆者嘗試開展了基于主題活動的小班化教學與區域活動有機融合的策略研究。下面就以語言活動“好餓的小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探索。
在用《綱要》精神審視幼兒園教育現狀后,我們發現,原來習以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之中存在不少弊端。如:在時間安排上,過于死板,幼兒缺少對時間的選擇權,自由活動與小組活動時間不足;在教育內容上,往往只停留在課本和既定的教材,缺乏與幼兒經驗、生活及興趣的聯系;在組織形式上,多是集體教學活動,未能重視幼兒的自主活動。這些問題都極大限制了幼兒在活動中自主選擇的權利,使他們很難獲得個性化的發展。為了革除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弊端,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個性化成長,我們分析了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教學目標,認為其設計需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思想。
《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明確規定,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其根本目的是要建構以“幼兒的主體性”為特征的幼兒園教育活動體系,創造與幼兒年齡特征相適宜的幼兒園生活。因此,必須基于綱要的理念來設計區域活動。
知名幼兒專家陳鶴琴先生主張對兒童進行“游戲性教育”,給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們獲得完美游戲的生活。對于幼兒來說,游戲不僅是“玩”,是出于自由活動、體驗樂趣的需要,更是“學”,是發展自我與學習技能的需要。因此,必須在區域活動設計中體現自主、游戲和個性化等特征。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感知新知識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在主題活動“動物寶寶”中,我以宮西達也的繪本故事《永遠永遠愛你》為主題環境,結合教學活動“小動物找家”“好餓的小蛇”“尾巴不見了”“有趣的花紋”“森林運動會”等創設區域活動,以區域聯動推進小班化教學的有效實施。本次“好餓的小蛇”正是通過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融合,充分發揮游戲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功能,使其內化為幼兒的學習內容與情感體驗,引導幼兒在快樂游戲的同時,獲得有益的經驗與發展。
小班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長一般為15到2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內,集體活動并不能很好地兼顧每個幼兒的個性化發展。所以,針對幼兒年齡特點以及教學時長的限制,我巧妙地將區域活動與拓展延伸環節相結合,讓幼兒在課后的區域游戲中能繼續探索教學活動中還沒弄明白或還想進一步探究的項目。這樣的教學處理,可讓幼兒在自主選擇區域開展探索活動時,有效實現自我的個性化發展。
興趣是幼兒參與活動的動力。為了引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在“好餓的小蛇”語言活動開始時,我以“皮影戲”導入。當動物蠕動爬行的模樣通過幕布的演示活靈活現地出現時,瞬間就吸引了幼兒的目光,讓他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進而引發他們探究的興趣。通過仔細的自主觀察,結合生活經驗的判斷,幼兒能夠很快就猜出幕布上演示的動物是小蛇。個別性格活潑的幼兒如羽彤、諾諾等還能大膽地模仿小蛇爬行的動作。
在猜影子的游戲中,我自然地引入了本次活動的主角——小蛇,并以問題引發幼兒展開想象:影子小蛇來到我們身邊,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好玩的故事呢?這個開放性的問題,不僅鎖定了幼兒好奇的目光,更是牢牢把握了幼兒心理發展的需求,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迫切地想要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更多與小蛇有關的、好玩的故事。
激發幼兒興趣后,在活動的第二階段,我邀請幼兒和我一起邊看自制故事臺歷書,邊說一說故事里的小蛇在做什么?如:第一天發生了哪些神奇的事情?小蛇吃了什么?變成了什么樣子?如此,讓幼兒將第二天、第三天等每一天發生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自制的可粘貼的故事臺歷書,可根據幼兒的反應靈活地粘貼故事內容,非常輕易地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也有效地幫助孩子提高了理解及講述故事的能力。
雖然本次活動設計的是語言領域的內容,但其中也融合了科學、健康等其他領域的知識。如“第一天”“第二天”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運用,給幼兒后期排序拼貼繪本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也讓幼兒在使用過程中理解了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提高了他們邏輯性表達的能力。特別有意思的是,幼兒雖然覺得小蛇吃了蘋果變成蘋果蛇、吃了香蕉變成香蕉蛇很有趣,但還是擔憂地問老師:吃了菠蘿的小蛇肚子會不會破掉?小蛇吃小樹的時候樹枝不會刮傷肚子嗎?小蛇不疼嗎?很多幼兒結合圖片聯想自身,都沉浸在故事情節中不可自拔。抓住幼兒的困惑與擔憂,我適時加入了健康飲食習慣的教育,告訴幼兒吃飯的時候只要細嚼慢咽,就能幫助食物更好地消化,也能保護我們肚子里的器官不出毛病。這樣的融合教育,既打消了幼兒的顧慮,也引導他們逐步理解為何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第三階段我安排了分組活動和角色扮演活動。我在小組中投放了“繪本粘粘樂”,以故事發生的時間軸為主體,請幼兒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合作拼貼繪本,并相互講述故事。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幼兒通過材料的創新運用,促進思維的創新發展。
因為有第二階段集體講述故事環節的幫助,大多數孩子已經能捋清楚第一天小蛇吃了什么變成了什么,第二天吃了什么又變成了什么?……所以,在分組活動過程中,幼兒都能大膽自信地講述故事,偶有幼兒講述得不是很清楚的時候,其他孩子會在旁邊給予補充。可以說,在本環節,幼兒比較順暢地完成了小組拼貼和講述任務。
為了引發幼兒更為主動的思考,在角色扮演活動開始時,我以平行介入的方式和幼兒扮演的小蛇一起去尋找食物。在活動中,我們模仿小蛇爬行、尋找食物、吃食物的樣子,并練習說話。這種隱形示范自然地引導幼兒學會自主表述:我今天吃了雞腿,明天要吃青菜,還要吃肉肉……在場景布置時,我故意貼上漢堡、薯條等食物的行為引起了幼兒的思考,通過討論他們作了正確的選擇。他們認為漢堡是垃圾食品,“小蛇才不吃呢!”角色扮演活動發散了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在示范模仿過程中自主思考、創新表演,習得了良好的行為規范,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
如何強化區域活動的效果,引領幼兒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在本次活動的第四個階段,我通過設計拓展延伸活動來達成促進幼兒深化發展的目的。
對應科學區“有趣的影子”、語言區“小蛇又吃了什么”、角色區“好餓的小蛇”的三個活動,我以三個問題來引發幼兒的自主發展:1.你能做一做好餓的小蛇皮影戲的影子嗎?2.你能說一說第七天、第八天……小蛇又吃了什么?你能完成補充故事繪本嗎?3.你能演一演好餓的小蛇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了探索問題后,便到相應區域去完成拓展延伸任務。每個區域的幼兒都非常努力地根據自己的選題開展探索活動。如:科學區中幼兒通過操作發現,黑色紙張在燈光下的顯影效果最好;他們還發現光源放置的問題,發現光源的遠近和角度不同都會影響顯影效果。科學區的幼兒在作品制作好后,還會在龍寶小劇場進皮影戲表演,吸引了一大批的觀眾觀賞。語言區的幼兒大膽續編故事,并動手設計制作簡單的故事畫面,如用撕紙的方式做小蛇,用輕粘土和簡筆畫制作各種食物等。他們完成圖書制作后,還能合作講故事。角色區的幼兒請老師幫忙播放音頻后,帶上動物徽章開始了角色表演。他們扭動身體一會爬,一會吃東西,還發出“啊嗚……啊嗚”的聲音;不光如此,他們還能模擬繪本場景,如班上個子最高的辰熙小朋友高舉雙手扮演大樹,“小蛇”們抱著“大樹”一扭一扭的往上爬的樣子,真是萌態可掬、嗨翻全場!
本次區域延伸活動中,全班27名幼兒分散到了3個區域中進行操作嘗試,班級三位教師以1:9的活動配置分別指導不同區域,這種配置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有效指導。本次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完美碰撞與融合,讓幼兒通過動手實踐,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有效推動了開發幼兒潛能的目的。
篩查本次活動效度,我對活動各環節進行了反思,總結了以下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在重點環節加強對幼兒作品的評價指導,引導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思考、交流、評點和改進。如在作品完成時,引導幼兒學會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說出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操作體驗,通過幼兒間的交流互動,互相分享成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起到互促共進、共同成長的作用。教師則可抓重點或共性問題,實時評價,遷移引導,總結經驗,為幼兒下一次的活動開展打下基礎。
幼兒分區域操作,教師分區域指導,可以說只是活動進行中的一個狀態,目的是為了保證每個幼兒得到個性化的發展,保障活動開展的有效性。而要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還需要在幼兒個性化活動結束后通過區域聯動加強整合分享。如皮影戲可以在角色區進行交流展示,故事繪本中的創編內容也可在角色區進行表演,這樣的整合分享更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創新精神,更能體現活動分享方式多維度、多元化的特點,使區域活動獲得更為顯著的實施效果。
開展有效的教育是教育者不變的追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觀察幼兒的動態需求,將小班化教學與區域活動有機融合,以主題活動為指引,用適合幼兒的學習方式不斷推動區域活動的深化發展,使幼兒在主題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自主、創新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