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安徽大學
“紅色”在本土語境下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辭海》中,紅色除了象征喜慶、歡樂和吉祥之外,還具有以下幾種注釋:共產主義的、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的、革命的、強烈信仰的、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等[1]。本文基于地域文化,對銘傳鄉的淮軍文化、圩堡文化以及桑蠶文化進行探析,試圖對該地逐漸削弱甚至瀕臨消失的地域文化進行挖掘與保護。
研究中華文化如果忽視對其地域性的研究,就難以全面和深入。地域性是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的特點,是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重要表現[2]。關于地域文化的分類,國內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按照先秦諸侯國國名或古代地名命名,如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其二,按照中國地形地貌命名,如華北平原文化、江南水鄉文化、華南媽祖文化、黃土高原文化等;其三,按照中國地域文化三大顯學命名,如融會貫通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敦煌學、舉世矚目的藏學、底蘊深厚且內涵豐富的徽學。
紅色研學,即以紅色文化為主要的研究性學習內容,注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有學者認為,紅色資源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所遺留的一系列物質及精神資源。但也有學者認為,紅色資源的時間界定不應局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應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的時期[3]。本文選擇的紅色研學載體即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時期建設的劉銘傳故居(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近年來,研學旅游發展如火如荼,尤其是鄉村自然研學與紅色文化研學備受研學者青睞。從廣義上講,地域文化包括該地的紅色文化,且紅色文化也是該地地域文化的有力支撐。當然,紅色研學的背后是文化、經濟、教育互為表里的關系,因而地域文化與紅色研學相互促進。本文的紅色研學主要指教師運用地域性、互動性、文化性來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內容,依托劉銘傳故居(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民族英雄劉銘傳,通過理論引導、實地探究、深度參與讓學生浸潤并生發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命運與共的思政萌芽。
當下,國內紅色研學產業發展迅猛,但其暴露出“旅而不學—學而不研—研而不用”的課程結構問題,導致其創作的產品趨于同質化,且在商業的逐利性驅動下,鮮有體現地域性特征,因而催生出一大批標簽化的文化衫、紀念章、帆布袋、書簽、擺件等。這些文創產品本應自帶屬性、各顯其珍,但在產品的顏色、使用的功能、傳遞的情感等方面都顯得整齊劃一、千篇一律。這種現象有悖于“文創=文化+創意”的本義,因為文創的載體是產品,產品的本質是商品,商品是通過流通而產生價值,所以文創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因此脫離文化創意的文創產品是逐利性的經濟行為。雖然紅色文創產品的精神內核是趨同的,但不同地區的紅色空間、紅色精神、紅色故事是有差異的。
文創產品的價值廣義上可分為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等,狹義上可理解為宣傳價值與使用價值等。單從產品的實用角度分析,目前大多紅色文創產品有裝飾價值、紀念價值、宣傳價值等,但缺乏實用價值,鮮有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因此,產品實用性現實意義的不足,導致目前紅色文創產品受眾較少,如紀念章、裝飾掛件、雕刻擺件、胸針、標語等,其都具備紀念價值,但實用價值甚微。例如,中共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銷售的名為“天地方圓”的釉彩罐,其顏色以紅色為主,紅色象征閩西地區正氣且豐富的紅色文化,其罐體潤澤飽滿,寓意閩西地區革命的火種生生不息,所以該產品立意深遠、寓意豐富。但在罐體結構與形態方面,限定了其只能作為擺件的實用功能,且該產品在視覺圖案設計中直接將博物館建筑照片轉印在罐體上,顯得文創價值不夠、觀賞性不足。因此,該產品受眾較少,無法傳遞出文創產品的內在價值。除此之外,有些文創產品既有文創價值與紀念價值,又有收藏價值,但因定價較高,無法吸引普通百姓,因而文化傳播與實用價值便有所受損。
紅色文化產品的核心價值是傳遞在地性的紅色精神,近年來雖然國內紅色旅游業發展迅猛,但各類文創產品良莠不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便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人們在參觀紅色遺址、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對紅色文創產品的要求便有所提高。但現階段大多紅色景區的文創產品在審美方面呈現出內容的空洞性與符號化,鮮有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而文創產品的主要價值在于它所提供的文化價值,購買文創產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所以,針對文創產品的設計趨勢研究,就必須了解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4]。這種文化消費需求要從挖掘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因紅色文創產品多以地域建筑、名人肖像、革命遺物等元素進行符號化印刷,所以若消費者對所在地區的地域文化不了解,就難以產生情感共鳴。
目前,國內大多紅色文創產品以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革命舊址為依托進行地域文化的挖掘,在文創產品的設計或使用中存在參與性與趣味性低的現象。其中參與性設計可以樹立人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設計者對文創產品所在地地域文化的解讀與表達,調動設計者和使用者的積極性,提升人們的創造性與沉浸感。例如,近年來,故宮文創十分受人追捧,其中《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等無一不讓受眾喜愛。其中《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是以故宮中的流浪貓為設計主題,這些小貓白天散落于故宮四處,“好吃懶做,待人投喂”,但夜幕降臨,其“目視四方,積極巡視”,搖身一變為“宮廷御士”。為此52TOYS 推出該系列文創產品,以御貓為載體,將故宮的殿脊獸與祥瑞之物結合,設計出鴻運當頭、馬上騰飛、如魚得水、小人退散等12 款主題盲盒。這些產品不僅外觀呆萌,其內在文化寓意也較為深刻,如設計者將故宮中威武的獅子元素,通過萌寵的御貓佩戴紅色舞獅頭來傳遞“鴻運當頭”,以此來構建參與性與趣味化語境,從而使消費者感同身受。
紅色研學是以紅色地域文化為依托,以研讀學習在地性文化內容為路徑的一種思政教育,其以“第二課堂”的形式較好地反哺校內課程,助力課堂常學常新,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促進“紅色的種子”生根發芽。近年來,銘傳鄉圍繞“淮軍故里、桑蠶之鄉”,以民族英雄劉銘傳為紅色人物代表,以劉銘傳故居(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載體,積極營建劉銘傳紀念館。該館分為抗法保臺、建設臺灣、澤陂兩岸等8 個部分,分別展示了劉銘傳不同時期的生平事跡,其中澤陂兩岸是該館的高潮部分,也是該地區紅色研學最生動的篇章。例如,學生以劉銘傳捍衛民族尊嚴進行抗法保臺的事跡為文創設計背景,以其力舉的臺灣第一條自營鐵路為文創產品載體,以其主持的臺灣郵政總局發行的官用和民用郵票(龍馬郵票)為文創設計元素等,進行文化創意的衍生與策劃。堅持以地域性設計為定位,積極營造富有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文創產品,構建有情感、有記憶、有溫度的產品認同。
商品的價值屬性要求商品必須具備實用性,而基于該原則下的紅色文創產品,不僅需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文化屬性與精神價值的深刻詮釋,更需要兼顧產品的實用性。所以,紅色文創產品在研發時,不能罔顧經濟發展規律,一味追求文化價值而失去實用價值。因此,銘傳鄉紅色研學文創產品設計應以實用為先導,依托研學活動,圍繞研學過程中“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開展“重穿銘軍大衣”“共飲桑葚美酒”“同住圩堡客棧”“齊開時代列車”四個方面的主題式研學內容。其一,提取淮軍“銘字營”軍衣中的藏青色、“銘”字符以及補子圖案等元素,通過解構與重構的設計手法呈現出符合研學班與游客需要的文創服裝;其二,以銘傳鄉豐富的桑葚酒品為設計載體,加以在地性文化元素對其進行包裝設計,釀出價格親民、口感宜人、外觀新穎的時尚飲品;其三,運用圩堡環水而居的聚落布局、高墻林立的防御工事,營造出地域文化凸顯、空間布局實用的圩堡客棧;其四,以劉銘傳建設臺灣時發行的龍馬郵票為抓手,組建“郵局輕騎兵”,從而進行關于郵遞的一系列文創設計。
審美一詞是由“審”與“美”組成,“審”是動詞,是對“美”的抉擇與判斷,以達到一種客觀的審美評價標準。基于這一客觀要求,好的文創產品首先要有眼緣,即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其次要滿足用戶的使用及心理需求,再者更要注重弘揚歷史文化精神和傳播正能量,給予受眾正面積極的啟示[5]。所以,新時代的文創產品應基于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增強產品的文化內涵,進而激發人們的購買欲望,而絕非設計師個人的主觀意識審美,因此文創產品需堅持審美的客觀性。例如,銘傳鄉紅色研學以審美為先導、以設計為方式、以文創為路徑、以產品為載體、以文化為媒介,構建“五位一體”的審美性紅色研學文創設計體系,保證該地的紅色文創產品具有地域性韻味。同時,堅持以客觀的審美評價為主導,基于游客對當地文創產品的審美意見,通過團隊自身研發的文創產品進行愛心義賣,構建線上線下審美意見的反饋渠道,運用持續性實踐、周期式教學、反饋制問答的研學課程不斷優化產品的內在價值,從而呈現符合時代要求、兼具文化性與審美性的文創產品。
設計 1.0 和 2.0 時代更多關心的是人類的生存手段,設計 3.0 時代關注的是產品賦予用戶及利益相關者心理、生理的感受,即體驗。體驗屬性是基于產品內涵語義及其外在影響的深層描述,它強調產品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是設計 3.0 時代產品創新的重要內容[6],所以紅色文創產品的互動性應當引起關注。這種互動性是基于產品而產生的多維互動,既有設計師基于用戶思維而設計的文創產品,又有消費者對產品產生的濃厚興趣,而盲盒無疑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Mob 研究院于2020 年12 月發布了《2020 盲盒經濟洞察報告》,根據2015—2020年的市場數據對盲盒的市場規模和增長率進行預測,到2024 年我國盲盒行業市場規模將翻2 倍達到300億元①數據來源:數據智能科技平臺MobTech 袤博旗下行業數據研究機構。。因此,在盲盒經濟的驅動下,銘傳鄉文創設計以“奪寶奇兵”為主題,構思出一款集祥瑞、順安、博學、驅邪、升官、聚寶于一體的系列盲盒。這款盲盒依托紅色研學活動,依據學生“自制盲盒—自行售賣—眾提意見”的活動形式,不斷挖掘當地地域文化,形成良性循環,從而為該地文創產品的不斷更新提供機制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紅色研學就類似于這一工作,紅色文創設計就好比是鹽,只有將紅色文創設計潛移默化地融入紅色研學中,才能滋補紅色研學。本文通過紅色研學文創設計策略研究,依托地域文化設計,圍繞研學過程中“衣、食、住、行”開展實用性設計,構建“五位一體”的審美性研學體系,以“奪寶奇兵”為互動性文創設計主題,為銘傳鄉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與策略,同時助推了當地紅色基因的弘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