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泛亞維德新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近年來,中國市場經濟在繼續穩步前進,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由于國家中小企業開發力度的進一步擴大,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保障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但是,因為企業本身經營規模的局限性,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也始終沒有妥善解決,限制著企業的穩步發展。由此可見,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必須充分意識到企業的融資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此類問題,為企業難以融資的問題打開新的突破口,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在未來能夠實現長遠發展,并且不斷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穩固向前發展。
通常情況下,一些有些中小企業除了貨物,并沒有相關的應收賬款或者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作為信貸保證,因此金融機構可能根據融通倉融資模型對中小企業進行授信。而融通倉融資模型則是以中小企業的存貨作為質押,再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評估證明,由金融機構直接向其授信的一種模式。這個模型能夠防止企業面臨由于缺乏足夠的抵押物、擔保公司和良好信譽的狀況下,而無法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困難。負責放貸的金融機構能夠參照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和運作能力,對其進行一定額度的授信,這樣物流企業就能夠對需要融資的企業進行運營和風險管控,這樣既可以使融資過程簡單化,還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經營效率,降低自身的信用風險和經營成本[1]。
預付款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其本質是在真實交易的基礎上,為了解決簽訂合同的其中一方資金周轉不開的問題,通過簽訂第三方協議,為甲方提供預付款的模式。不過,預付款融資并不能保證經濟效果,也就無法證實協議的有效性,因為如果簽訂預付款協議的雙方中有一方違約,則違約的任何一方都只要求退回所收貨款,而不用成倍奉還。此外,在我國合同法中對預付款的運用也有著較為嚴格的規范,在合同往來中雙方不得擅自設定超出法律規定的預付款項,而法律對于定金也沒有進行明文規定。
當前的市場競爭尤為激烈,作為供應商的中小企業在與核心企業進行交易的過程中,為了獲取較多的運營資金,從買賣雙方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交易合同時,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應收賬款。買方以合同上的款項作為償還依據,為賣方提供融資,這種融資方式就被稱為應收賬款類融資[2]。
根據當前的情況分析,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未建立起多層次的融資體系,并且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等宏觀因素,都在影響著我國的金融市場。因此,中小企業如果要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進行融資,將會面臨非常不利的局面。我國企業的征信體系一直沒有得到完善,對于那些規模小、企業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并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抵押擔保條件,融資貸款的期限較短,并且額度嚴重不足,企業信息不透明、不對等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的有效運營數據較為缺乏,使得中小企業的市場信譽度無法建立,容易受到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人的忽略。最后,由于中小企業在專業設備、技術引進、人才儲備等問題因為資金缺乏而無法得到解決,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企業無法得到健康、長期的發展。
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相對較高,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在不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的情況下,只能將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的期望價值作為參考,從而進行投資。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內部融資。一般來說,企業的內源融資能力會對企業的債務融資狀況造成直接影響。由于市場信息和經營數據較為缺乏,中小企業融資審批手續通常比較繁瑣,即使能夠通過審批,企業獲得的融資額度也偏低,這樣就會導致企業會通過非正規渠道進行借貸,從而緩解企業資金緊張的問題。然而,借貸的利率普遍很高,貸款期限有限,追債手段極端,等等,都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添加了很多隱性融資成本,最終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3]。
對于我國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技術創新能力的欠缺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在企業發展初期,主要是依靠低技術水平和向外擴張為發展依據,使得其制造技術水平和設備技術水平相對滯后,科技創新的能力嚴重匱乏,成為我國向前進步的一個絆腳石。并且,從企業內部而言,其融資困難的原因還包括企業的產權制度并不明確,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透明度不高,各部門之間的財務數據傳遞不及時,沒有系統、科學地規劃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市場信譽度較低,造成企業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并不具有充分的擔保條件。企業若想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扶持,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市場信譽度、較強的風險防范能力和穩健的運營狀態,還必須有不同形式的擔保措施,比如動產或不動產質押和信用保障措施等,中小企業如果在缺乏相應抵押物去進行質押的情形下,就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此外,擔保手段也并非總是萬無一失,最多只能讓中小企業的投資多了一個安全保證,而單靠質押或擔保措施來獲得金融機構給其放貸的可能性,也可以說是十分渺小的。
在中小企業的融資流程中,企業的信用風險也包括其中。信貸擔保系統是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問題的一種主要技術手段,但是因為當前中小企業在信貸擔保系統方面并沒有對之加以完整地建立,從而導致了企業目前資金信息不對等,且部分借貸企業由于各種因素沒有能夠及時歸還貸款,由此造成了金融機構發生經濟損失的情形也時有發生,同時,中小企業由于缺少合理的資信評估標準與信貸擔保系統,其資信評估指標也沒有統一標準,從而無法給金融機構提供合理的信貸依據,從而造成很多金融機構不愿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中小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按照現有的政策法規,我國現階段還未成立統一的中小企業管理服務機構,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政策也尚不完善,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實行統一管理,導致中小企業的管理體制并不規范,且中小企業之間有不同行業,政策法規及權利不能平等地適配到每個企業當中,法律依據混亂,大多數金融機構因為中小企業的可抵押資產少、信譽度不高等問題拒絕貸款,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4]。
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建立良好的融資環境,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首先,企業內部要需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并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一些專業化的培訓,以此來提高管理人員對于融資風險的重視程度以及專業素養,強化監督企業的融資活動,在發生突發狀況時,能夠迅速反應并采取緊急預案。
其次,要不斷根據企業外部的環境變化,及時對企業的內控標準進行改進和優化,通過建立相關的審核部門建立企業內部的審核制度,對企業的融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而言,內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意識和決心,但在實際操作中,內控管理的成效卻收效甚微。這個時候企業就要制定相關的獎勵機制,并且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工作,以此來培養員工的內控管理意識,促進員工主動參與到企業的內控管理中來,從而可以發揮企業內控管理的成效最大化。
最后,中小企業的現階段融資依舊處于初級水平線上,還需面臨更多未知的風險,因此,企業相關人員要圍繞企業的融資問題不斷進行探索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對企業的融資模式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優化,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風險。
計算機網絡在現代社會非常普及,及時、有效地傳遞信息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競爭力的絕對因素。信息傳播的速度越快,其自身價值也就越高,但在實際的融資活動中,信息傳遞的效率太低,造成企業經濟效益的損失,影響企業的整體發展[5]。為了避免這種問題,企業要想準確、快速地獲得信息,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信息管理平臺,增強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傳遞效率,避免因為市場關系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我國中小企業應大力發展內部信息管理系統,提高企業內部的信息傳遞和溝通效率,促使各部門之間的業務進行雙向數據交換,同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融資專業信息化平臺,由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有效減少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保證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為企業在進行融資活動時提供可靠依據,不僅能夠減少企業信息系統對人力資源的依賴,降低因為人為失誤而造成的不必要風險。
中小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應將規避風險作為對現金流管理的重點。然而大多數企業在管理現金流時,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識,無法高質量地完成現金流管理工作,從而為企業發展帶來了一定風險。因此,新時期中小企業必須做到對現金流的有效管理,同時將風險的規避作為重點,對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在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加入對現金流的管理工作,合理使用企業現金流,以此來提供高質量的現金流服務,保證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能夠從容應對風險,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除此以外,企業應高效利用現金流,在日常經營的同時,把現金流的管理當作目標。結合實際發展情況,為現金流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并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嚴格執行,充分發揮該制度的作用。還應加強在各個經營環節中的監督工作,保證企業現金流處于良性循環,不斷提高企業對現金流的利用效率,防止在以后的發展中遭遇因缺乏資金而帶來的經營風險。
企業在進行融資活動前雖然會對潛在風險進行考察,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會存有一定的風險[6]。為了有效控制各類風險,中小企業應當積極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根據自身特點、生產經營情況和目前企業的發展態勢,建立屬于自己的風險預警體系,這樣則可在投融資過程中出現特殊情況時,能夠及時發現并預警,強化對已發生問題的嚴密監測,以便盡可能地降低公司損失;第二,建立風險應急預案,以期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和解決融資流程中存在的風險。經過融資風險應急預案的建立后,當公司在融資過程中如果發生問題,風險預警機制將會在第一時間做出解決,從而有效降低了由于融資問題所給公司造成的損失;第三,中小企業在實施融資項目管理時,設定具體的組織管理機構,對職能作出清晰的界定,以形成切實可行的經營業務分工與評估機制,對每一次融資運作項目都做出科學嚴格的評估,而不要盲目地開展融資活動。總而言之,加強對融資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有助于中小企業強化風險意識,不斷提高適應能力,因此在市場環境如此多變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要將融資風險管理的各項制度落實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并進行及時的修改和完善,維護企業資金安全。
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來進行風險轉移。一旦建立了相互信任協作的基礎,不僅能夠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雙方還可以借助對方的資金周轉,減少自身經營成本,增加利潤,形成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贏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在建立合作伙伴之前,首先,要確定合作伙伴的范圍,結合企業自身的核心業務,收集相關的市場信息,例如供應商、經銷商以及用戶產品信息,將收集來的信息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最終劃分確立合作伙伴范圍;其次,企業還需制定合作伙伴的評價標準,例如企業信譽度、產品質量控制、成本控制、技術開發、用戶滿意度等,都會對后期合作產生影響。因此,在確立合作伙伴關系前,要認真進行評價標準的制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最后,企業在進行合作伙伴選擇的過程中,還應對伙伴關系進行協調和優化,相關負責人員要隨時反饋業務的運營情況,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調整,根據企業自身在不同時期的需求,重新選擇與企業當前發展目標相匹配的合作伙伴,保證合作伙伴關系的最優化。
基于以上對于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和風險管理的分析,中小企業融資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國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也進行了相應的轉變,已經從追求速度逐漸轉變為了追求質量。我國中小企業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穩定的發展是推動我國成為經濟強國的重要力量。然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遇到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融資困難,要想成功進行企業融資,中小企業不僅要把握機遇,還應改變觀念,合理利用各種融資方式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資金,促進企業健康、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