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行動。漁業是實現農村產業振興、實現鄉村致富、推進城鎮化建設、確保水產品供應安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國家的一項重要國策,關系到我國農業發展、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初,漁業就與農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漁業是實現“大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這充分說明了我國漁業在“雙循環”中的重要地位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作為廣大漁業戰線的一分子,我們都應肩負起歷史的重托,以空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地履行這份使命。作為漁業科研隊伍中的人員,必須團結一致,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優勢,充分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以百倍努力、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積極投身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潮。作為大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漁業是振興農村的主要推動力,要充分利用漁業的特殊產業優勢,以及與其他產業的相輔相成、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在鄉村振興中排好隊、站好崗、守好陣。
目前,在現代漁業科技的發展中,跑道魚、深海冷水養殖、集裝箱生態養殖、工廠化養殖、稻魚、稻蟹、沙漠養殖等,都是將綠色和循環種養有機結合起來,順應時代潮流,探索出適合當地漁業生態發展的漁業新科技、新動態、新模式。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新動態、新模式真正融入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之中,是每個漁民新的責任和使命。作者是一名長期從事海洋漁業生產的科研人員,結合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供大家探討。
“漁業轉型”是把漁業從單純依靠漁業資源的開發與加工轉變為多樣化產出的產業,讓漁業從過度的依賴和消費中解脫出來,避免工業衰退,資源枯竭,實現整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轉變發展必然會帶來產業鏈、供應鏈、設備技術以及生態治理等多個層面的變革,也是現代漁業資源環境優化發展的巨大變革。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漁業生產國,海洋產品產量在全球排名第一。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禁止捕撈條令的不完善,沿岸居民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過度,導致海洋資源枯竭,海洋生態遭到巨大破壞,淡水水域面積不斷縮小。同時,由于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漁民逐步轉為發展工業,漁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三漁”問題已成為當前我國漁業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在新時期,農村發展是“三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抓手,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從宏觀上看,漁業、漁民、漁村等都屬于“三農”范疇,黨和國家既要重視三農發展,同時又要把“三漁”作為重點,要按照農村發展戰略的要求,進行清楚定位。特別是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文明鄉風,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則,制訂出符合“三漁”產業轉型發展的基本框架。從微觀上講,要集中從促進漁民增產增收、集約節約利用漁業資源、拓展漁業發展模式等方面入手,對“三漁”進行“三農”的賦能改造。
1.漁業轉型有利于減緩中國漁業資源的衰退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環境污染、人為活動和管理不善等主觀因素的影響,漁業資源遭受了“公地悲劇”的慘重打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漁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從傳統的發展方式轉向了新型的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發展新興的漁業不僅可以節省人力、可以推動漁民的經濟轉型,還可以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大大增強了漁業資源的可再生性。
2.漁業轉型有利于中國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傳統的漁業發展主要集中在養殖業、捕撈業以及生態商漁業等方面,主要表現為粗放式發展。這樣的傳統漁業模式導致一、二、三產業在傳統漁業中的分配不平衡,傳統的漁業產業結構層次程度也不高。而漁業的轉軌發展,則可以避免一些這樣弊端,從某種意義上擺脫傳統漁業發展的結構限制,從而推動中國的漁業經濟迅速發展。
3.漁業轉型有利于完善中國漁業保障體系
我國的漁業產業轉型是一項綜合性的大型生態商漁項目。該項目的實施,不但可以為我國的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而且對我國的漁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提高我國的漁業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漁業的轉型是目前漁業發展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在思考設計基礎上,進行二輪再思考與再設計,將有助于我國漁業轉型發展道路的探索,更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國發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思路,為其轉型提供理論依據。
通過對近年來漁業市場的調研,發現我國漁業總體發展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傳統的漁業發展注重生產量的產出比,過分利用海洋資源,造成海洋生態鏈及生態環境的損害,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對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缺乏專門的現代科技漁業技術人員,又制約了漁業的發展。傳統漁業發展忽視了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當前,個體經營在漁業生產中占據很大比例,利用池塘養殖是個體工商戶的主要經營方式,但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技術與產業脫軌,對水產的研究沒有能力推動我國漁業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據統計,在建立新的漁業發展理念后,漁業產值占漁業總產值的49.6%,較2018年增加3.9%,比重持續提高,結構更加優化。
“分級培優、統一管理”是目前我國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管理體制。但這一制度在我國漁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各級利益的關注是其特殊之處,也是拉胯之處,而我國的漁業資源具有相似性和動態特性,采用層次管理會導致漁業資源的不全面利用,導致漁業資源的過度浪費。例如,在嚴格實施禁漁線、禁漁期、禁止作業漁具等漁業法規的情況下,在小漁船的監管上,在漁政藥品和飼料添加劑的監管上,缺乏聯合執法和檢查聯動機制。
我國有關部門在較早的時候就已明確規定了水產品使用的具體情況,但很大一部分從事經營水產養殖和淺海養撈的漁商企業為了增加經濟效益,過量地使用催育藥物以達到增產的目的,這對水產品的食用質量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發現在水產品進行食品加工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有些員工未按規定進行質檢包裝操作、過量添加防腐化學物劑以及非法用藥,造成水產品品質下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另外,由于專業人員數量較少,相關技術水平不高,相關法規制度不完善,對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企業和個體養殖戶不了解漁業資源的養息規律,過分地開采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的不穩定,破壞了海洋生物鏈的平衡,造成了資源的消耗與物種的消亡。同時,水體污染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現代化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近幾年,隨著我國漁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海洋的開發程度、范圍越來越大,造成了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嚴重損害,制約了“三漁”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養殖領域,由于水資源的嚴重污染,導致了傳統的海水養殖水域面積不斷縮小;在捕魚業發展中,出現了“東海無魚”的典型沿海海域沙化現象,長江水草資源更是急劇減少。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我國的漁業業分為一、二、三產業。其中,養殖業和捕魚業是第一產業,占了很大的比例。第二產業以漁業、建筑業為主,第三產業主要是漁業、服務業。其中第二、三產業占全部漁業比重較低,發展較慢。當前,我國漁業的第一產業具有很高的產值,對我國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與之相比,二、三產業基礎薄弱,產值低。三個行業間的聯系不緊密,產業鏈短、產業化水平低都是漁業產業均衡發展的制約因素。
“有效治理”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之一。這就要求,休閑漁業經營單位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和“科學治理”這三大要素,并結合地方特色,制定相應的管理體制。例如:澳大利亞建立了多個層級的休閑漁業管理架構,其中包括設立了農業及水利部門,這是主管休閑漁業的最高機關;建立了代表國家休閑漁業從業人員利益的休閑漁業組織;還與漁業產業團體聯合出資組建了漁業研究與開發有限公司等商漁形式;我國也要加強對休閑漁業的立法和管理,要把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等有機結合,建立健全的休閑漁業監管體系。
制定各級漁業區劃、漁業產業發展區劃、漁業資源數據庫,是制定漁業產業結構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嚴格按照《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規范》《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等法律規范的指引,加快漁業區劃、漁業發展規劃、漁業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漁業產業發展方略等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漁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全國各地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對休閑漁業進行深入的解讀,結合當地漁業資源和人文環境資源,制定一體化、特色化的發展規劃,防止產品之間出現同質化、原產出的惡性競爭。
當前,我國發展休閑漁業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目前,我國休閑漁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傳統漁民轉業經營,因此無法實現規模效益。對此,國家要出臺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增加政府對休閑漁業的扶持力度,降低其銀行貸款利率,為傳統漁民幫助轉產,實施免費培訓、擴大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休閑漁業、制定完善的金融融資的政策。
要堅持“美麗鄉村”這一核心理念,堅持“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堅持“綠色”的底線,就要合力打造水、農、林、草“四維一體”的立體生態漁業環境,使漁業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環境污染進行“零容忍”的發展策略。凡是進入農村的企業和個人,都要認真地簽署環境保護責任書,從思想的源頭和企業的規劃建設之初就對其進行規范,防止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再規范、再糾正的滯后現象。其次,要積極將漁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規模生產,提高運營能力,同時增加環境優美、設施靚麗、景觀映襯的綠色生產要素。
積極利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功能,保護沿海、內陸重要江河、湖泊特色水產品種,實施特色、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工程;建立海洋牧場,設置人工魚礁區、增殖海藻場和海草床,為自然海洋生物繁殖和索餌提供棲息環境,進而恢復漁業資源,修復生態環境;開展近海與內陸漁業資源環境調查,摸清我國重點海域與水域的漁業資源狀況,為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總而言之,本文對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發展漁業產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思路,樹立可循環利用的觀念,保持生態環境的穩定,加大科技設備的使用力度,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漁業迅速發展是促進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漁業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漁業發展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在發展漁業時,要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的作用,做到資源的再利用,并落實有關的法律、政策,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達到資源的再利用,推動漁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