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輝 廣東省交通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修訂歷時5年,中間經過幾個版本的提議模型的討論。2009年提議模型的做法,是在初始確認資產時便把當時評估的預期信用損失信息來調整計算實際利率,并在存續期內得以確認,再通過基于原始實際利率的追補調整在損益中反映后續期間預期信用損失的變化。這將為金融資產在整個存續期內建立信用損失準備,從而使信用損失的確認和利息中所隱含的信用利差的確認相匹配。2009年提議模型最能如實反映預期信用損失,但是該模型需要估計全部的預期現金流量、應用經信用調整的實際利率和保留最初估計的信息,要求報告主體整合會計和信用風險管理系統,這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和時間,給實際操作帶來重大的挑戰。
2011年提議模型提出了一個簡化分層方法,將金融資產分為好賬與壞賬,按不同方式來確認預期信用損失。該簡化方法比較方便實現調整金融資產利息收入的目標,但并不能如實反映經濟實質,而且該模型的“可預見未來”“好賬”和“壞賬”等并沒有清晰定義,也沒有明確的區別標準。
其間,2011年IASB與FASB曾開展合作,共同開發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但意見沒有達成一致。2012年FASB更新提議提出了金融資產的凈攤余成本計算方式,相當于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要按整個存續期來估計,但操作成本很大;而且該模型容易高估損失準備金額,更加審慎,與美國報表使用者更重視損失準備的充足性有很大關系
2013年提議模型通過分層的方法來確認預期信用損失,如果從一開始確認后相關的信用風險沒有顯著增加,損失準備金通過估計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金額確認,否則通過估計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來確認。該模型解決了估計全部的預期現金流量這一操作挑戰,降低了實施成本,但需要進一步提供如何判斷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的相關標準。IASB在2013年提議分層模型的基礎上繼續改進,于2014年發布正式的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以分階段的方式確認減值。
根據準則的相關規定,預期信用損失是在合約的預計存續期內,評估各種經濟可能性下發生的信用損失(現金短缺現值)的概率,再通過加權計算得到的無偏概率估計值。現金短缺是指根據合同約定的應當可以收取的現金流量,與考慮信用風險后預計可以再回收的現金流量兩者之間的差額。且指出計量時要能夠反映以下三項要素:一是對各種經濟情況下進行評估得到無偏概率加權平均估計金額,二是進行折現反映時間價值,三是要評估反映已發生事實、當前情況和未來預計的信息,同時考慮獲取信息的額外成本或努力。
通常在金融資產定價中,收益中的信用風險溢價反映了初始確認時的預期信用損失情況,由于后續期間大部分金融資產的定價并未隨著預期信用損失的變動而調整,傳統會計上已發生損失法在“損失事件”之前,存在多計利息、延遲確認減值的弊端,而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可以更及時確認減值損失金額,并反映金融資產的定價調整情況。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2018年版本財務報告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簡稱“CF”)包括目標、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財務報表、確認和終止、計量、列示和披露內容,CF不僅有助于對會計準則的制訂,而且在應用相關會計準則需要在不同的會計政策中選擇時,可以通過CF提供分析思路。本文接下來以CF為視角,對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特點進行分析。
預期信用損失法主要是為了反映信用風險變動對金融資產定價中信用風險溢價的影響情況,從而提供金融資產未來合同現金流量的信息。由于大部分金融資產的定價在存續期間并未根據預期信用損失情況進行調整,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法有助于預測金融資產的未來回報和理解當期財務業績反映的信息,因此能提供資源決策的支持信息和評價資源受托的履行情況信息。
1.相關性。信用風險變動較其他變動(如市場利率變動)與金融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更具相關性,預期信用損失法選取信用風險變動作為相關信息具有預測價值和證實價值,讓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多了解管理層對金融資產信用風險的判斷,從而進行決策,能更好實現模型的目標。
2.如實反映。預期信用損失不能直接觀測得到,必須進行估計。一方面由于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溢價包含著信用風險損失補償的相關信息,雖然報告主體對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管理方式存在差異,然而通過合理估計可獲得相關信息;另一方面信用風險受債務主體信用、市場利率和政策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相關變動信息是不確定性的估計,在信用風險管理水平較低情況,管理層的主觀判斷在模型的應用上有比較大的影響,能否如實作出估計存在疑問。
3.提升性質量特征。由于預期信用損失的估計沒有統一的模型和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加上新準則實施初期,報告主體和報表使用者未必一致理解相關信息,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方法時,在可比性、可驗證性和可理解性面臨挑戰,需要報告主體披露更多預期信用損失的判斷、估計和參數等相關信息,從而提升信息的質量。
4.成本限制。預期信用損失模型需要收集和處理歷史、現有和未來的信息,并對信用風險作出判斷和估計,報告主體的會計信息系統與信用風險管理系統通常分開運行,整合相關資源可能面臨巨大成本。效益與成本的普遍約束對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報告主體往往會在現有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上,選擇方便的操作方法進行評估和計量信用風險,從而影響信息的質量。
預期信用損失估計包括前瞻性信息,該信息與金融資產賬面價值及其財務業績相關,納入財務報表有助于報表使用者理解報告中的計量數據。與其他資產減值準備金一樣,預期信用損失計量的是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金,影響財務狀況表(資產負債表)和財務業績表(利潤表)。由于預期信用損失估計的不確定性,具有更多主觀判斷空間,增加了粉飾報表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預期信用損失的增加或減少體現了資產的減少和增加變動情況,屬于收益或費用要素。
在金融資產初始確認的時候,按會計準則的要求需要根據當時的信息進行評估預期信用損失并確認減值準備金,如果存續期內信用風險水平的估計發生變化,預期信用損失減值金額會也跟著進行變化。
從相關性方面分析,金融資產初始定價中其實也含有預期信用損失補償信息,即信用風險溢價信息,初始確認時開始估計預期信用損失,即是估計信用風險溢價的變動情況,因此預期信用損失準備的確認時點,體現了相關性要求和及時性要求。從如實反映方面分析,及時估計預期信用損失有助于提供金融資產的價值、收益變動,隨著信用風險變動而自動調整損失金額也體現了對稱性原則,但是也會增加財務業績波動的可能性。
預期信用損失以使用價值作為計量基礎,通過無偏概率估計的加權金額、時間價值和可獲得的合理及可支持信息來估計,但沒有統一的估計模型。且預期信用損失采取分階段計量的方式:按金融資產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來劃分階段,若是顯著增加,則預期信用損失額按整個存續期間估計;未顯著增加,預期信用損失額按未來12個月估計。
1.相關性方面分析。由于預期信用損失方法是為了提供金融資產未來合同現金流量的信息,通過使用價值變動產生的收益和費用能反映金融資產使用和最終處置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選取使用價值作為計量基礎能夠提供所需要的相關信息。
2.如實反映方面分析。信用風險溢價發生變動時,大部分金融資產的定價并未隨之進行調整,故在存續期間通過估計預期信用損失情況來反映信用風險溢價發生變動情況,從而更好反映資產的價值。選擇使用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可以提供相關的不確定性價格的估計信息,更能如實反映經濟現象,但是:一方面以使用價值作為計量預期信用損失面臨不確定性估計,且預期信用損失沒有統一的估計模型,比較依賴估值技術和報告主體已有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也增加了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時的主觀操作空間,在實務中能否獲取足夠的信息如實反映存在疑問;另一方面分階段確認增加了計量的主觀判斷,信用風險顯著是否顯著增加的判斷標準偏于定性,在重大不確定環境下,能否完整估計以及運用審慎性原則存在疑問。
3.提升性質量特征方面。由于計量模型存在較多主觀操作空間,且以使用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可能要用到估值技術,容易對信息的可比性、可驗證性和可理解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的判斷標準也加大了主觀操作空間,降低了信息的可比性、可驗證性等。因此需要披露更多計量模型相關的假設、判斷和參數設置等信息來減少影響。
4.成本限制方面分析。估計信用風險損失信息比較復雜,必然耗費更多成本,而金融資產未來合同現金流量與整個存續期間的信用風險損失信息相關,分階段計量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模型的操作成本,但也削弱了信息的相關性和如實反映質量特征,在實務操作中成本限制的約束可能會對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計量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預期信用損失信息需要單獨披露。從質量特征和計量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報告主體需要披露更多信息來提升信息質量,幫助報表使用者理解。
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本質是計量問題,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可以更及時提供金融資產信用風險變動的相關性信息,但計量面臨不確定性估計,通過CF分析研究發現:
一是模型以預期信用風險的變動作為相關信息來確認計量損失準備金額,提供的信息更加及時、也更具相關性,可以減少已發生損失法在“損失事件”之前的期間存在多計利息收入、延遲確認損失減值的弊端,也能反映金融資產的定價隨著相關預期信用損失變動而調整的情況。
二是模型以使用價值為計量基礎,面臨不確定性估計。模型本身存在著一定的主觀操作空間,對財務狀況表和財務業績表會產生較大影響,且能否獲取足夠的信息如實反映相關經濟現象,能否如實反映比較依賴于預期信用損失的估值技術,同時計量的不確定性使得相關信息難以驗證,對可驗證性、可理解性方面的影響較大。
三是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沒有統一的計量模型,報告主體在應用時需要對現有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資源進行整合,獲得相關支持信息,從而建立分階段估計模型,整合資源時受成本與收益限制的影響較大。不確定性估計需要耗費更多的成本,雖然模型以“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來分階段操作,也提供了分階段判斷的簡化標準(逾期信息的可推翻假設),減輕了操作的復雜性,但是仍然需要報告主體整合已有的信用風險管理資源來獲取足夠多的信息才能合理估計,實務操作中模型的應用可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存在比較大的實施難度。
一是關于完善我國《基本準則》的修訂建議。通過運用CF對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分析研究,可以發現其采用的計量基礎是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反映的是現金流量的內在不確定性的價格,故預期信用損失模型計量本身是不確定性的估計。而我國《基本準則》計量屬性的規定中并沒有使用價值的表述,而且計量費用要素時要求相關經濟利益的流出金額“可靠計量”才能予以確認,以及資產和負債要素方面也有可靠性的描述。我國《基本準則》缺少使用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和大量有關可靠性原則的描述,對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不確定性估計相矛盾,不利于企業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容易造成理念上的沖突。因此,為更好指導企業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建議我國《基本準則》應按IASB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及時進行更新和修訂,一方面將使用價值作為單獨的計量基礎,對預期信用損失的計量屬性給出原則性指引,另一方面是厘清可靠性概念與不確定性估計之差的關系,或是采用IASB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以如實反映取代可靠性,全面修改要素的定義。
二是關于完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模型的建議。會計準則并沒有給出預期信用損失方法的具體計量模型,我國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千差萬別,對于信用風險量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企業,預期信用風險損失計量的相關數據嚴重缺乏,企業本身也沒有具體計量模型,在應用預期信用損失減值方法時存在的主觀性更多,財務數據的可比性更差,且難以滿足審慎性原則要求。建議會計準則制定者有必要根據各個行業的具體特點或是具體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差異:一是在短期內應明確信用風險量化水平相對較低情況下的計量方法,比如設計類似應收賬款與逾期信息的矩陣對照表,設計相關矩陣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及相關權重如何分配,二是定期公布和更新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的無偏估計參照值(可分地區、行業等給出參考值),隨著歷史數據積累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