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娣
(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南屏小學,云南 臨滄 677000)
隨著教育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小學數學教學也適時進行了優化改革,添加了“數學廣角”教學新板塊。這也意味著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教學。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足以證明學習過程中思維方法的重要性。如今素質教育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還應讓學生強化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對外輸出,掌握一定的問題解決方式和能力,構建良好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后續更深層次的學習夯實基礎。
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國家強大的最主要根基,深化教育改革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新課改的內容也是十分豐富并符合學情發展的,具有現實的理論意義。小學數學教材中很多知識都包含了數學思維方法,而“數學廣角”教學則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發和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數學廣角”進入小學數學教材后,成了提升數學課堂質量的一個核心部分。所以,教師要尤其重視“數學廣角”教學,努力提高該部分教學的效率。這將更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應用水平,幫助學生增強數學綜合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與傳統數學教學內容不同,“數學廣角”的教學過程更抽象化,而相應的問題和答案又頗具開放性與挑戰性。因此,在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無法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而必須要積極主動地開動大腦、發散思維才能解決問題。教師則需要通過系統化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思維水平,使其感受并掌握到最核心的數學思想。
“數學廣角”教學是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新板塊,這對于教師而言也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新挑戰。同時,“數學廣角”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全程貫穿在小學一至六年級,教師必須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才能讓學生形成遞進式的學習思維。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縝密巧妙的教學引領和設計,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并獲取知識,從過程中感受數學問題解決的成就感,最終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及知識結構。顯然,現階段“數學廣角”教學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新課題也極易讓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們陷入困境和誤區之中,從而造成教學效果的事倍功半。經分析,目前“數學廣角”教學具體問題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廣角”教學主要依據的是新課標,只有教師對新課標進行充分的解讀,才能真正厘清其教學內容需要達到的范圍程度,繼而設置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然而在實踐教學中,一些教師未能充分結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學生認知水平等因素,將“數學廣角”教學目標設定過于偏高或偏低,這顯然會制約最終的教學成果,讓學生進入到一個學習誤區當中。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推理》這一單元時,有的教師會這樣設計教學活動,一手握硬幣一手握圓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提示猜測兩只手分別握住的是什么物品,顯然學生很容易猜中答案。然而,后續教師并未針對這一教學環節與學生一起回顧與反思,推理其中的信息條件是如何獲取而來的。這就會讓學生對推理的認知浮于表面,未能滲透應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樣最終只會降低教學的目標。還有通常推理教學的案例最多呈現三組即可,用于培養學生簡單基礎的推理能力,也不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然而有些教師未能考慮到二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掌握好課時節奏,推理舉例的花樣繁多、難度擴大,導致學生一時無法快速接受,繼而形成思維上的混亂局面。明顯的教學目標定位偏高則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以及新課標的教學宗旨。
在小學數學教材“數學廣角”教學中利用各種手段展開教學活動,其目的旨在激發學生對這部分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堂關注度,繼而引導他們邁入“數學廣角”學習的大門,充分地調動其思維能力,找到正確的學習辦法,從而以相應的數學邏輯思維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然而,如果教師為創設教學情境而設置情境環節,那么盡管課堂表象熱鬧非凡、互動頻繁,學生個個學習精神抖擻、積極舉手發言,但是仔細審視后便會發現學生僅僅是根據教師的需求進行對錯與否的引導性回答,并未能開展滲透性思考和問題探究,原來的數學問題也只是淺顯的表面認知,學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顯然,此種熱鬧的課堂形式并未起到很大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集合》這個單元時,有些教師為結合生活情境將呼啦圈作為教具進行教學引入,借此滲透數學的集合思想。然而,教師在安排學生參與呼啦圈教學游戲時,學生并非會根據教師給出的思路:規定兩個圈分別進幾個人的方法進行思考,而是簡單根據教師傳達的信息在兩圈之間徘徊,很難達到教師期望的游戲教學效果,難以理解兩個呼啦圈的交叉作用,反而可能會提高學生對“集合”的理解難度。
通常教師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數學廣角”教學中一般會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某些生活原型。如果教師過于追求教學的生活化,將更多的教學精力用在生活情境的創設層面,而對數學思想的滲透使不上力氣,就會造成學生對數學生活原型產生認同感,反而針對“數學廣角”知識的理解卻思路不清、滲透不足,無法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內容,使得數學生活情境的創設變成擺設。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搭配(一)》這個單元時,為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字問題,教師還原了一場生活情境:小強一家人寒假要去海南旅游,爸爸在旅游網上訂機票,需要填寫全家人的身份證號碼并預留訂票人電話。教師這時提問同學們:“你知道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嗎?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記得嗎?”相信還是有不少學生能夠記下自己的身份證號并輕松說出家長的電話號碼。此時,教師應該借機順勢提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的作用和意義,而并非讓學生七嘴八舌討論旅游的經歷和過程。教師在還原學生的實際生活之后,要將其思緒重新拉回來滲透數學思維方法,并非順著課堂氣氛亂了課堂節奏,造成這一知識點的講授繞了一大圈,這不僅消耗了師生的課堂精力,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廣角”這一部分知識無疑是新穎而具挑戰性的,如前所述,教師應遵循教學循序漸進、從簡到難的原則逐步深入教學過程。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好一個平衡度,比如低年級的“數學廣角”教學目標要略放低標準,不可超越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范圍,提前滲入中高年級的知識內容,造成學生難以理解和全數吸收。畢竟數學思維的滲透是一個由慢到快、由淺入深的遞進式過程。
在低年級的“數學廣角”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觀察、積極動手、開展實驗,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推理猜測,形成良好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逐漸接觸到數學思維方法的核心部分,感受數學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利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和途徑。還是以教學《推理》這一單元舉例來講,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猜測等,讓學生親身感受簡單、直觀的推理過程,從而產生對邏輯推理含義的深一層理解,獲取到一些簡單有效的推理知識。在此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游戲導入課題內容,并直接呈現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深入化的學習、自我發現問題,并從自主分析探究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推理的樂趣,學會推理的基本方法與所需條件,從而構建學生自己特有的模型化解題思路,形成有條理順序的思考意識,能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到此,這一教學目標就切實符合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特征,也才能讓目標真正理想化達成。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還應結合教學預設生成的效果靈活機動地提高或降低教學目標,以保證教學目標得以精確適當,滿足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
目前就有些教師在“數學廣角”教學中存在內容形式化強、過度生活化或是淺嘗輒止等一系列教學弊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當中的深層內涵,合理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高度適用的教學情境,同時再結合相應的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引導啟迪,最后可逐步理解并掌握數學思想,輕松有效地處理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推理》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游戲導入、問題驅動,帶領學生進行一層層初步推理。學生了解推理的作用和意義之后,教師再來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推理知識,通過生活實例進行介紹和講解。教師再根據學生對推理的初步掌握情況進行練習,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推理興趣,讓學生結合設問進行思考性回答,分析題意、開展小組討論。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一同進行課程學習的回顧總結,幫助學生厘清推理的基本步驟,從而讓學生構建正確的推理思維模型。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以問題驅動的方法予以鞏固練習,學生的推理思維會得到強化訓練,從而調動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對推理知識和方法能夠更深入地掌握和應用,幫助學生輕松化解更多類似數學問題,提高數學思維方法,增長更多新的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廣角”這部分教學內容更強調實踐應用的作用,力圖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際教學活動,要求他們積極觀察、勤于動手、敢于猜測、開動思維,將數學思想方法完全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讓受教育主體獲得更好的學習受益,能夠習得知識并掌握精髓,最終得以活學活用。然而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們也要認可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上的差異化。由于每個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征不同,那么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時不宜完全統一,否則必然會令一些存在差異化的學生產生學習距離感。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化,教師在教學“數學廣角”時也應做到審時度勢、因材施教,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確定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不同層次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任務需求,這樣教學活動才具備相應的彈性和空間,學生也能以自身學習需求作為動力,順利有效地獲得數學知識的習得,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只有尊重學生差異和個性,凸顯出“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才是真正符合素質教育、貼合并滿足于學生的高質量學習。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搭配(二)》這一單元時,為更好地指導學生了解有序思維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作用并開展進一步的體驗和感悟學習,教師可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首先第一層提問:“同學們,你能用1、4、7 這三個數組成幾個兩位數?”這個問題可促使不同學習認知能力的學生都展開思考,學生們還會考慮到如何做到不重復或遺漏地組合數字;其次第二層提問則為“0、1、4、7 這四個數組成幾個兩位數?”這時就需要學生開展遞增難度的思考,考驗學生對數字0 可否放在十位進行理解;最后第三層則要正確引導和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接受能力選擇不同解題方法探究問題并獲得新知。通過設置三個不同層次的遞進式教學任務,讓具備差異化的學生可在自身學習基礎上獲得進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了初步感悟、交流探討、觀察分析和對數學思維的滲透,才能真正達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廣角”作為新的教學板塊,還需要更多的一線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探究和實踐,才能不斷優化和改進新教學方式,逐漸形成一套全面具體、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要根據“數學廣角”教學內容的特點并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主動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滲透和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在此基礎上靈活掌握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