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菊香
(淮安市欽工中學,江蘇 淮安 223200)
實踐中發現,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讓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培養,可以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可以使初中歷史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不過,營造課堂教學氛圍需要一定的方法,否則就無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對此,本文提供了幾個簡單有效的方法以供參考。
歷史之所以被稱之為歷史,是因為所有的活動都是于特定的時空發生的。時空觀念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空間聯系中分析事物、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氛圍的營造對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進行培養。具體來講,教師可以把歷史事件放入特定的時空框架,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時間軸、地圖、縱橫網絡制式關系圖等。由于這樣的圖像直觀形象地將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了,所以學生可以切實地看到不同的歷史時段發生了什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史實,提高教學效率。。
史料簡單來說就是歷史資料、材料。由于史料講述的人類活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所以教師在借助史料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創設出相應的情境,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知識,豐富學生的感情,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歷史情況能深入了解。
唯物史觀是歷史核心素養中最核心的內容,是歷史學科中最基本的原則。唯物史觀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對歷史的核心理論、指導思想進行學習、探究。因為唯物史觀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看待事物,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唯物史觀觀念。
歷史解釋以歷史資料為根本,可以讓學生合理有效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事物。調查學生的各項能力,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進行歷史敘述,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沒有國哪來的家。家國情懷素養指的是對自己的國家產生高度認同,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歸屬感、責任感,并為了建設祖國而不斷地奮斗的一種情感理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努力奮斗。鑒于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自己的責任承擔起來,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塑造人格,使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健全,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
眾所周知,失去了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是沒有靈魂的。因為教師會找不到方向,導致課堂教學變得一團亂,而且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沒辦法達到。因此,在營造教學氛圍之前,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部分知識不僅僅講的是英國近代史,還滲透了古今中外歷史發展的聯系、影響。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培養,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為課堂教學的氛圍營造奠定良好的基礎。不過,在進行教學目標制定的時候,教師要從不同的維度入手,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理解相關知識。比如相關知識的三維目標是這樣的:①知識及能力層面:對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有一定的了解,明白英國的資本主義是怎么發展的,掌握資本主義革命的過程,對《權利法案》頒布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君主立憲制確立過程。②過程與方法層面:在課堂教學通過引導讓學生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什么會爆發,讓學生明白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有怎樣的關系,讓學生形成綜合分析能力。課堂上讓學生對克羅姆威爾進行評價,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讓學生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過程,進而讓學生明白這是必然的,從而讓學生了解到社會發展規律。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社會制度確立都很曲折,而且具有反復性,雖然進步和反動斗爭制約了革命的進程,但是進步始終會取得勝利,從而讓學生對社會主義事業產生一定的信心。
提問是活躍教室氣氛的有效方法,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提高教師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思考質量。
比如在教授有關《法國大革命》的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知道課堂教學氛圍營造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課堂伊始,教師不能急著對知識進行教授,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歷史資料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且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巴黎人民什么時候攻克了布法羅?巴黎人民攻克巴斯蒂安有什么意義?你們知道《人權宣言》中有附加文獻嗎?你們知道附加文獻是什么嗎?主張什么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認真地閱讀史料,并將自己找到答案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知識面會變得更加豐富,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課堂教學的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了,為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提供了保障。又如在教學《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沒辦法達到教學目標。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里合作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剛開始時提出這樣的問題:“第二次產業革命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探討。學生的想法有一定的不同。因為學生的思維不同,所以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如果學生的答案不一樣,會嘗試舉例論證說服對方。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提出有效的問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可以讓學生深思,從而更好地了解知識、掌握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活動。因為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思考處于活躍狀態,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學《通向整體世界的“新航路”》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內容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探索知識。具體來講,教師在課前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要將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的影響搞清楚,然后將活動目標確定下來,通過有效地引導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方法,如設計示意圖的方法、繪制示意圖的方法、搜集資料的方法、篩選資料的方法。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并給學生安排一定的任務,如,利用多元化的手段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在學生搜集好資料后,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將設計主題確定下來并進行探究。探究完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學生進行解說。在學生解說的時候,其他小組的成員需要認真地傾聽,如果有什么疑問的話,可以在解說過后舉手示意。在這種課堂教育中,教師讓學生進行交流、探究,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有效提高,學生材料的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等也會有效提高,同時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教材中有不少史料,而借助這些史料可以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有效的培養,讓學生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歸屬感、認同感,逐漸地將正確的“三觀”樹立起來。
例如在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相關的史料進行呈現。史料可以是希特勒的錯誤觀點和其他人有關于二戰的評價。如果出現了這些史料,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析思考,理解希特勒的觀點是錯誤的,讓學生逐漸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切實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進而讓學生擁有和平意識。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歷史課程的育人作用有效地發揮出來了,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可以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在歷史教學的課堂中運用先進教學手段、教師有目標、有創新的導語和過段語的設計、真摯情感的投入,營造了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1.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
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相關歷史知識,現代化教學手段是功臣之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教師形象地重現歷史原貌,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多媒體,讓學生重溫歷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淮安的悠久歷史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參觀府衙、名人故居等歷史遺址、漕運博物館;邀請歷史名師做報告、演繹歷史課本劇、撰寫歷史小故事;定期舉辦歷史手抄報展示、古詩詞朗誦賽等,讓學生“暢游”歷史。通過活動保證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鞏固,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多種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語可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故事、詩詞、歌曲圖片、影片等形式適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課堂效率,如,學習《秦統一六國》時,筆者播放了一段電影《英雄》中無名刺秦王的畫面,然后說:“同學們,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而秦朝統一六國,豈能是一已之力所能改變,秦國的強盛與衰弱真是大起大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秦朝,走近歷史。”這樣的導語讓學生的思緒跟隨筆者一起回到秦朝。
第二,恰當、適時地演示可以使所學知識圖文并茂,提高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引導學生在想象、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在教學的《南京大屠殺》時,筆者先播放了一段《金陵十三釵》中的片段,使學生的視覺和心靈都得到震撼,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巧設情境。情境教學方法在各科教學中都有運用,而在歷史課堂上情境教學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激情。如,在學習《美國內戰》一節時,筆者先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后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挖掘現實生活資源
教師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例如,在教《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節時,筆者把國外一些政府把新疆的暴亂分子說成是爭取自由的民主的戰士的新聞講給學生,引導學生了解在西漢初年的西域,小國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驅趕,匈奴單于還把大月氏國王的頭蓋骨制成“飲器”,兩者關系很對立。西漢初期,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漢朝每年還送給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紡品。但是,匈奴仍然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隨后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從那時起新疆就成為中國的領土。因此,這些地區早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使學生覺得運用歷史知識對解決現實生活中重大問題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學生又怎能不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綜上所述,營造教學氛圍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使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上述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通過教學目標的制定為教學氛圍營造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提問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營造、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通過呈現史料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教學手段。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