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射洪地區鹽業盛衰研究

2022-03-18 03:53:21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衡 清

(吉首大學 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射洪地區,大致為今射洪市境所轄區域。光緒十年(1884年)編修的射洪縣志,有一折關于修建鹽神廟的碑文記載,該縣志上的洋溪鎮鹽神廟碑文千余字,記載了川北地區鹽業源流概況及對鹽神歸屬問題的討論,介紹了鹽業生產管理的專業器具及技術。碑文還結合四川總督丁寶楨整頓鹽政,恢復鹽業秩序情況,表達了當地鹽業民眾對有史以來食鹽之利的感激。碑文所展現出來的對鹽神的崇拜,是對于鹽業興盛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擬就此并通過查找射洪地方志及相關文獻典籍,對射洪地區鹽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

一、射洪地區的鹽業發展

四川地區鹽業歷史悠久。秦朝太守李冰組織百姓開山修筑都江堰之時,“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生之饒焉”[1],間接幫助蜀郡人民開鑿取得鹽井。自秦漢后,川內鹽業發展緩慢。射洪鹽業是川北梓州地區鹽業的代表,對其舉例研究具有突出意義。而歷史上射洪鹽業發展的出現,則在唐朝才有記載。

(一)唐朝時期鹽業初步發展

古通泉縣位于今射洪縣境南部,《新唐書·地理志》僅指出“有鹽”,又一典籍確切記載出通泉縣赤車地區,有“赤車鹽井,在縣西北十二里,又別有鹽井一十三所。”[2]843

《新唐書》記載,唐代四川鹽業盛時“梓、遂、綿、合、昌、渝、瀘、資、榮、陵、簡,有井四百六十,劍南東川院領之”[3],而邛眉嘉僅有十五鹽井,屬西川。杜佑在史書《通典》中記錄到,“蜀道陵、綿等十州鹽井九十所,每年課鹽都錢八千五十八貫。”[4]其中梓州地區,雖然鹽井數量沒有明確記載,就從鹽課都錢七百一十七貫所占總課錢數約十分之一的比例,可以得知鹽業有所發展。《資治通鑒》記載上述十州“屬東川,東川鹽利多于西川者數倍,故知祥爭之也。”董璋支持商旅進西川販鹽得利,孟知祥在東西川交接處設置關卡以征商人鹽稅,“歲得錢七萬緡”,則側面反映出了五代時期川東地區鹽業發展的情況。

(二)宋朝鹽業迅速發展

《宋史·地理志》記載射洪“有鹽井”,《元豐九域志·梓州》則明確指出縣境有一鹽井,而《方輿紀要》又說“鹽井在縣界”,結合唐代通泉縣鹽業歷史,再考察其區域地理位置,可以推斷出此時鹽井存在于古通泉縣內,即今射洪市南,屬沱牌鎮。更有史書明確指出,通泉縣,“管鹽井七十四所。”[5]

宋朝時期,政府對于鹽井設置管理人員,“大則為監,小為井監”。梓州地區雖只有兩鹽監,而鹽井數量和鹽業售賣數額遠多于其他三州,其鹽業已在川內占有重要地位。宋初,梓州鹽監有二,鹽井數為三百八十五。到了宋仁宗時,“梓州路增井二十八,歲課減十一萬一十九石。”[6]官府督查,民間灶辦的形式成了宋朝時期四川鹽業的常態,歲有常課而鹽無常產,因而官府為穩定鹽業,體恤百姓,因此而有減課的記錄。

從秦到到宋的一千二百余年間,四川鹽井數量偏少,史籍記載僅少數大井,發展實屬緩慢。秦朝受開采技術限制,鹽井普遍為敞口井,口大而淺。例如,陵州地區有“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鹽井甚多,此井最大。”[2]862總的來說,較之形似竹筒,深可達到至百丈的卓筒井來說,還是屬于大而淺的敞口井。

到了北宋慶歷時期,則在梓州出現了“卓筒井”,蘇軾在《蜀鹽說》中記載:“蜀去海遠,取鹽于井。陵州最古,淯井富順鹽亦久矣。惟邛州蒲江縣井乃祥符中,民王鸞所開,利入至厚。自慶歷、皇祐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圓刃鑿山,如碗大,深者數十丈。”[7]卷六十一·六鑿井新技術的便利與實用,其廣泛運用并使得川內各州各地鹽井數量大增。除去各地極其少的大井,例如隆州仙井、邛州蒲江和榮州公井、長寧軍之溝井等大井外,“若隆榮等十七州,則皆卓筒小井而已,其用力甚難。”[8]《輿地紀勝》風俗形勝篇中“潼川府有鹽井、銅山之富”,作為鄰近縣域,射洪或僅有一所鹽井,而且鹽產量缺乏記錄,說明鹽井是數量極其稀少、產量比重極低,而宋仁宗時期的鑿井技術革命徹底打破了固有格局。仁宗時期,鹽業發展速度加快,鹽井數量大量增加,鹽業售額實現大增長,川內“四路四千九百余井,六千余萬斤”[9]卷四·三十,約計五十余萬石,超出宋初產量的二分之一。

除去技術的革新,鹽業體系的變革也發生了新變化,給整個行業帶來生機與繁榮。仁宗時期,開放了鹽業生產與流通體系。梓州鹽業的興盛,除去繳納稅額外,實現本路鹽量的富余,平民還可以官府管理下進行合理運賣,“鬻如其數,輸課聽往旁境販賣,唯不得出川峽。”[10]

鹽業所輸稅額,甚至超過軍隊耗費,成都、潼川、利州路十七州鹽灶戶“自元豐間,歲輸課利錢銀絹總為直八十萬緡,比軍興所輸已增數倍”。[11]官府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減少課額,不肯相驗封閉鹽井,寧愿減少稅錢,只為有鹽業稅充實國庫。

為應對鹽業快速發展的狀況,官府特設一鹽監,以管梓州地區鹽業,“富國監者,本郪縣富國鎮新井煎鹽之場所也。皇朝置鹽監,以董其事,兼領通泉、飛烏等鹽井地,去梓州九十里。”[12]2315宋朝鹽井數量大增,鹽業收入急劇增加,鹽業繁榮穩定,百姓樂業務實的歷史狀況,得歸功于當時的鹽井開鑿技術與鹽業管理政策。

(三)元明時期產量持續增加

元朝,四川僅鹽場十二處,俱鹽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元史》則詳細列出了鹽場名稱,有“簡鹽場、隆鹽場、綿鹽場、潼川場、遂寧場、順慶場、保寧場、嘉定場、長寧場、紹慶場、云安場、大寧場。”[12]2315潼川場屬于其中之一,而考察所有鹽場位置,位于川東地區的新鹽場已經占據了一定地位,結合宋仁宗之后鹽鹵開采技術的改進及其傳播情況,可知川東地區及其下的射洪地區,鹽業正在快速興起。

梓州,明代稱為潼川府,射洪地區即為該府下轄管理。根據《明一統志》記載,可知“潼川府,本州境及所屬七縣具有井”。在清代典籍里記到,“川北射洪、蓬溪,舊名華池廠。”[13]卷三·十九在明洪武年間,“華池等三井鹽課司,歲辦鹽二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斤。”[14]3到了弘治年間,“華池等井,鹽課司歲辦鹽六十三萬四千五百三十二斤零。”[14]6從上文元朝缺乏具體記載,到明朝洪武至弘治時期的百余年間,潼川府井鹽產量增長近三倍,射洪地區鹽業繼續發展,產量增長迅速。

從唐朝時期,新羅僧人在川北富國鎮幫助當地百姓指地鑿井,再到五代十國到宋仁宗時期,有關于四川北部的鹽井鹽業記載極其有限,可以反映出這一段時期鹽業發展緩慢的歷史情況。宋仁宗時期鑿井技術的創造,使得川北地區開鑿鹽井數量急劇增加,鹽業逐漸興盛并占據川內鹽業的一定比重。而有關于射洪地區鹽業的具體情況,則反映在明朝“華池廠”的食鹽交易數量記載與清朝的各類鹽業管理人員及其職能機構的設置中。對于射洪地區的鹽業發展歷史的梳理研究,可以理清當地鹽業的發源,得知鹽業技術的改進、水路交通條件、官府管理的規范、百姓辛勤開鑿等因素,得出其興起繁榮衰敗的重要影響和歷史經驗,這是研究當地鹽業必不可少的環節。

(四)清朝鹽業的輝煌與衰落

清朝,則是射洪地區鹽業發展最后的頂峰,隨之走向衰落。清朝前中期,鹽井開鑿持續增加,居民多半以鹽井為生,以乾隆時期為界,嘉慶后,射洪鹽業情況持續衰落。

宋朝“元豐額……梓州路為井四百二十五……”[15]151,到清朝初期四川有井八百二十二,從已有史料記載得出鹽井數量有明顯增多。而清朝中期記載,射洪縣“雍正八年,二千三百十九。乾隆二十三年,迭增井二百九十。三十二年,迭增井三百九十一。”[9]卷五·十據嘉慶十三年(1808年)廢井一,那么還剩鹽井二千九百九十九眼。就從鹽井數量上看,梓州鹽業發展也到頂峰。根據縣志征課征羨銀兩記載,“本縣鹽井三千眼,每眼征課銀三錢,征羨銀一錢五分,共征課羨銀一千三百五十兩”[16]426,可以側面反映出鹽業開采與交易的繁盛情況。

鹽業繁盛的表現不僅體現在鹽井數量和鹽稅收入,政府設置鹽官也是一大特點。為應對鹽井眾多,鹽業繁盛局面,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川仍然照舊制,設置鹽場及其管理機構。在“川北井灶引鹽最多之射洪縣,于各府中揀選同知一員駐扎,附近潼川、中江、蓬溪、遂寧、樂至五縣井鹽聽其總理。”[13]卷三·十九

在乾隆元年(1736年),在梓州射洪設置了鹽官鹽大使管理相關事務,“設黃磉灝、青平渡鹽課大使各一員,二十年裁汰黃磉灝一缺,并歸清平渡兼管。”[17]卷十·六在官方史書里也有記載鹽大使的設置,“鹽課大使,正八品……四川五人,曰青堤渡、曰庸家渡、曰牛華溪、曰云陽、曰大寧,場各一人。”[18]3350據《蓬溪縣志》記載,“乾隆元年,改潼川府通判移射洪縣駐太和鎮兼管三臺射洪遂寧蓬溪鹽亭等鹽井,各鹽大使屬之。”[19]卷四百零七·七太和鎮作為川內著名集鎮,其交通商業地位突出,對其加強管轄可以起到輻射周邊的作用。“太和鎮為水路之沖,商賈云集,舊設巡檢。雍正十二年裁革后,改設通判一員駐此。”[16]289值得提出的是,通判官階大于縣屬官員,此處移駐是對于潼川府鹽業的重視,也是對射洪鹽業重鎮位置的肯定。

但到乾隆后期,四川鹽業中心出現了由北到南的轉移趨勢,據清末王守基考證,已經如下狀況,“方興之初,潼川之射洪、蓬萊最旺,犍、樂、富、榮次之。不數十年,射蓬即衰歇,反以犍富為上。”[20]其中乾隆四十九年,記載到四川鹽業因鹵源衰竭、課稅困難而凋敝,但其后“有林俊者,官鹽茶道,聽民穿井不加課,蜀鹽始盛。惟潼川難如初。”[18]3624鹽鹵作為自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原料枯竭,鹽業逐步走向衰落。

清朝后期,射洪鹽業雖已衰敗,但水陸交通位置重要,鹽業地位仍然存在,“光緒三年,將康家渡厘局遷移,縣之洋溪鎮改為潼屬鹽厘總局,兼管遂綿等縣鹽務。”[21]545此后,鹽厘局就駐于洋溪鎮,見證鹽業在民國歷史時期的衰敗,而川北鹽業具有代表性的射洪鹽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調整后徹底停止生產,鹽業文化正在逐步消失。

二、射洪地區鹽業興衰歷史經驗

射洪地區鹽業的發展,產生較晚,經幾百年發展興盛迅速,在清朝中期到達鼎盛而后衰敗。這其中的原因和各地鹽場鹽業的發展規律有許多共同點,把地方志中關于射洪地區鹽業發展史料和其它地方鹽業作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射洪地區獨特的鹽業歷史狀況。

(一)鹽鹵資源消減

鹽井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條件,決定了鹽業能否持續發展。其一,有史料提到,“彭山之瑞應井,味近硝。”[9]卷四·二十八而射洪鹽有著相同的劣勢,因射鹽味淡鹵重,其他需鹽地區紛紛配給富順鹽。其二,鹽鹵濃度低,出鹽率低,相同數量原料而產出食鹽較少。前文《明會典》提到,洪武年間:華池(潼川府)鹽井數三,年產鹽二十二萬余斤,新羅(榮縣貢井)鹽井數二,年產鹽七十二萬余斤。鹽井數量相差為一井,而產量反而相差三倍有余。明朝后期,射洪地區開采鹽井后,除去汲取不斷的淡水,然后“有咸水,晝夜計有數,然味亦不齊,有一擔而五六斤者,有七八斤至十二三斤者。”[21]759鹽鹵濃度的較大變化,限制了射洪鹽業的發展。

清朝中期后,隨著射洪地區鹽鹵枯竭,由鹽井數量帶來的優勢不再存在。相比于川南鹽場,富順地區“乾隆二十三年,鹽井數達三百九十七眼”,約為射洪地區鹽井數量的七分之一。但是其含鹵量極高,產量遠超射洪地區。相比之下,射洪地區鹵水出鹽率低,相同單位工時條件下,劣勢明顯,衰敗趨勢已不可避免。

(二)開鑿技術革新

從秦朝到北宋慶歷年間,四川鹽井以敞口淺井為主,開鑿困難,數量稀少,“其用力甚艱,惟大寧之井,咸泉出于山賓間,若垂瀑。”[9]卷四·二十八卓筒井技術,使得川民開采深層鹽鹵成為可能,但在實際開鑿鹽井過程中也存在種種困難,例如“鹽井其來舊矣,先世嘗以為皮袋井,圓徑三五尺許,底有大石,則饒課重,工力浩巨,非一載弗克竣。”[21]758嘉慶縣志上有,兵家被圍困而導致水道斷絕,可以利用工具鑿取水源,“井淺者五六十丈而淡出,深者百丈而鹵出”[17]卷二·二十二,從這則史料也可以反映出當時鑿井深度變化與鑿井難易程度差異。

成功開鑿深層鹽井后,因為獲得的料濃原度的提高,使得相同數量鹵水產出量增加。出鹽率極大提高,食鹽產量大大增加。據光緒版縣志記載,“竹井者,形大如竹,僅可容竹也。其鑿之甚艱,其入之甚深,汲之甚苦。”[17]卷二·二十一而在明嘉靖的《四川總志》中,也可反映出出鹽率的提高,“蜀鹽鑿井,取之大者以半囊,汲取小者以竹筒,設機抽水,每醎水一斛,可得鹽十五斤,淡薄次之。”[22]

明代郭子章作《鹽井圖說》,今僅存序言,記載了當時射洪鹽業情況,“予過射洪,同馬令明衡三問灶丁井匠,頗得其詳,顧命岳諭方記之,諭方前為圖,后記其事。”[23]而射洪縣令馬驥作《鹽井圖記》,詳細記載了鑿井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是對于歷代鹽灶民生產技術的總結,為后世研究鹽井開鑿留下寶貴史料,也從側面反映出射洪的鹽業發展史實。

射洪地區,作為川中丘陵山地地區,有著豐富的植被覆蓋。當地鹽業使用傳統的柴草類作為煮鹽燃料,效率低下且耗費燃料較多。而川南富順鹽場煮鹽能源有明顯進步,當地百姓巧妙利用地下天然氣作煮鹽火源,提高了鹽業產量,也是煮鹽的優勢所在。

(三)洪澇災害頻發

古時社會生產力低下,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有限,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尤其是受洪水的影響,導致鹽井為洪水淹沒,或者導致泥土崩塌,鹽井荒廢。

嘉慶年間縣志記載,“射洪縣東南沿江鹽井千余,舊時鹵泉不竭,民資以為利。今自古井口以上,井老水枯,坍廢者大半,灶民處賠國課,疲于征輸。惟瞿家河、金山場、洋溪鎮、青岡壩開鑿幫井甚多,然不過五六載,鹵源即滅。”[17]卷二·二十沿江沿河的地理條件方便了開采與運輸,但受到災害干擾甚至致命性損害的可能性增加,也嚴重影響小農手工業生存及再生產。

(四)鹽業課稅沉重

除去自然條件的影響,官方政策的施行情況,直接左右鹽業的興衰,是重要性因素。例如鹽課數固定不變,對于終日勞作卻獲利無幾的鹽灶戶來說,一次小意外就會導致其破產,甚至人口逃亡。而多數情況,則是受自然災害和鹽課額數影響,例如“洪武間,鹽井二百七十八,額課一千六百五萬九千九百三十斤,以后利臣獻媚,希升漸增前額,名曰新增鹽,吹毛剔骨,名曰埋沒鹽。”[13]卷三·十六

受軍事戰爭影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四十一年(1776)的時間段里,商力逐漸拮據。到了四十二年(1777年)后,“物價雖平,而商困未舒,且羨余輕重不等……惟羨余最重之富順、射洪二縣,欠款累積。”[9]卷二十三·三甚至到了四十四年,射洪未上納的積欠款數仍有三萬二千余兩。

早期的寬松政策,休養利民,鹽業興盛發展。而隨著官府開支繁雜且沉重后,便把負擔轉嫁到下層百姓身上,以錯誤地開辟利源,不是盡物之利,以鹽養人,而成了“鹽吃人”。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在今中江縣“通海灶丁李逢青言,祿聚井煎不及額,而中江金佛竹筒小鹽井,歲可得一萬二千六十斤,乞開煎以補虧課”,便有歲額增加不能如數繳納既定鹽課銀兩,鹽灶民只得乞求多開鹽井,付出更多的勞動,以賺取上漲的鹽課稅。《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射洪邑人,縣令馬驥《鹽井圖記》記下“而征收又告急矣,至有坍場而乾賠國課者,有逋負而逃,徙流離者。是在上之人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云。”[21]760鹽灶民遇見洪水、坍塌等自然災害,本已難以周轉,艱難度日。而又有官府征收告急,使得鹽灶民只得逃跑流離,那么脆弱的鹽業只得凋零落敗。

官府對于鹽業環境的維護至關重要,歷任射洪縣令積極管理鹽務。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后,鄧元貞任射洪知縣期間,“詳設塘鋪,嚴查私鹽,以通商引”,官方打擊私鹽,維護鹽市穩定,鹽灶戶、商戶、百姓以及官府都直接獲利。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射洪縣令陳廷鈺就“遵札,發削除廢井之議”[17]卷二·二十,減輕鹽灶民的稅賦負擔,以維持正常的鹽業生產環境。政策呈現出寬松利民時,鹽業就會興盛,這時鹽井開鑿數量,所產鹽量,鹽課稅收額都增長迅速。但如果政策不體恤民意,就會對鹽業造成持續惡化的影響。

(五)水運交通運輸衰落

古代交通運輸條件匱乏,雖然射洪位于清朝四川中大道官路沿線,但陸路交通耗費多,運量少且費時,相比之下而水路運輸具有優勢。就前文提及的瞿家河、金山場、洋溪鎮、青岡壩地區,都是沿河流分布,食鹽開采后運輸至洋溪、青堤進行鹽業貿易,最后沿著涪江向南向北銷售。近代以來,水運交通的衰落,也一定程度影響射洪地區鹽業的運輸。

射洪地區鹽業屬于傳統小農手工業,鹽灶民如同農民辛勤勞作,受自然條件嚴重,獲利較少。在朝代初期,官府休養生息,鼓勵鑿井煮鹽,鹽業發展迅速。但是在征稅繁重之后,就發展緩慢,甚至逆向發展。脆弱的射洪鹽業在清中后期走向衰敗,自然條件是根本,而其他因素中,官府的作為成了關鍵。

三、射洪地區鹽業信仰

射洪地區鹽業興盛衰落的歷史發展,伴隨著百姓對鹽神的信仰,對食鹽之利的感激,也表達了對生活安定富足的期盼。鹽神信仰,歷來有之,縱觀全國鹽業生產,有海鹽、池鹽、井鹽三種類型,并形成了各地不同歷史時期的鹽神崇拜,已經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清末鹽業專著《四川鹽法志》中記載有川內各地的鹽神祠廟,例如西漢初云安人扶嘉,因示意井脈而得鹽井;仁壽縣張道陵鑿鹽井,百姓紀之;長寧軍廟,因漢夷平等相處,得鹽后紀之,等等事例,都是百姓紀念對于促成鹽業產生發展人物的史料表現。

根據光緒年間縣志中的碑名“射洪洋溪鎮新建鹽神廟碑”可知,該碑為鹽神廟碑,位于射洪縣洋溪鎮,作者是射洪縣歲貢生劉光謨。此處為新建,不排除以前便有鹽神廟和新立鹽神的可能,根據后文對射洪鹽業的歷史梳理研究得知,此次建廟立碑為確立鹽神,首次建廟。而鄰近地區保存至今的羅泉鹽神廟,修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同為四川地區鹽業在淮綱糜爛、川鹽困乏時期下的反映。

洋溪鎮,“倚山枕江,商民環堵,魚鹽樂利,水陸交通”[16]335,幾百年來,就著臨河入江的水運交通便利條件,一直為射洪百姓以及各地商旅提供便利,“千豬萬羊百擔米,不如洋溪人一早起”這句民謠,從側面反映出曾經川北鹽業重鎮的繁榮狀況。該鎮位于縣東南七十里,管理一個鹽茶檢查碼頭,“清平場(綺川渡)渡,縣東南八十里,即綺川渡,系盤查鹽茶處。”[17]卷三·九乾隆元年(1736年),為方便鹽業管理,官府于今青堤鄉設置了“青堤渡鹽課司”。曾在此設立基層鹽務官員鹽課大使,其官署后設在今青堤鄉,“舊設黃磉浩并清平渡各一員,乾隆二十年(1755年)并歸清平渡,詳準領項修。”[17]卷二·三十一經查找史料可得,為適應管理鹽業迅速發展興盛帶來的人口增長變化,洋溪鎮設立了專門的治安官員,“巡檢署分駐洋溪鎮,乾隆二十年新設,詳細準動項修建,初在鎮外對河里許”[16]297,以管理場鎮增加的四方商人及其移民,且巡檢署于“四十九年(1784年)移建本鎮”。由此可見隨著川北射洪地區鹽業的開采發展,洋溪鎮因便利的河運交通優勢,再加上官府鹽務管理人員及機構的設立,場鎮逐漸崛起,并成為縣域內重要的鹽業中心。

自首次開鑿鹽井采得食鹽,再到商業興盛繁榮,官府正式管理的深入發展,周圍百姓商戶皆受鹽利。到清朝后期時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整頓鹽綱,恢復市場秩序,為鹽灶民謀得利益。在這兩大影響因素下,當地民眾官員自愿修廟祭祀,以表達思恩庇佑之心意。

關于當地鹽神廟鹽神的候選人物,作者劉光謨提到《說文》中的夙沙、《呂覽》中的夙沙和瞿子,而《世本》認為僅瞿子一人,《華陽國志》《水經注》兩書記載中的李冰。值得一提的是《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提及的僧人一新,碑記記載出他對于川北梓州地區的貢獻,而對于一新所屬朝代的確定成了本文興趣點與出發點。

在《輿地紀勝》中,有“新羅僧祠”,也有記作“新羅漢”,都是上文所記的僧人一新。梓州地區富國鎮,今三臺縣“舊無鹽井,唐時一新羅僧游蜀至此,指其地鑿之,咸泉涌出,因置寺。有塔,奉其遺軀。每歲暮春,鸚鵡群飛塔上,至今猶然。”[24]新羅僧人云游四川,而在富國鎮幫助百姓鑿得鹽泉,教授制鹽技術,最終圓寂于此,百姓建造寺廟并修筑塔,表達感恩紀念之情。

此為主要的證據,而在明代的鹽井名字中,也曾出現新羅井、新羅小井,“新羅等(今榮縣貢井)二井,鹽課司鹽七十二萬五千五百斤”,井名也可能是對于僧人的紀念之意。

關于光緒年間射洪地區鹽神的確立,碑文中記載到舊時“太公管子以地之異,弗與。蚩尤、廩君以說之誕,弗與。王、梅、黃、羅諸子,以功不在蜀北,弗與”,盡管上面所列舉有各個時期的不同地區的鹽神,但是射洪地區洋溪鎮所供奉的鹽神為“祠主夙沙,而以李冰、一新配食,取有征也,從民志也。”[21]792唐朝新羅僧游蜀于川北梓州,指示百姓鑿地取鹵之后,此地鹽業便是有了確切的記載,而關于川北射洪地區的鹽業情況,尚需進一步挖掘整理與研究。

四、結語

縱觀梓州射洪地區鹽業發展過程,宋朝以前地位低微,而在卓筒井技術產生后,鹽井增加,繼而帶動了商業繁榮,稅收大增等等經濟活動活躍。鹽鹵屬于短期不可再生資源,且射洪地區鹽井絕大多數沿江沿河分布,受洪水影響,鹽井產量不穩定。而官府征鹽課按舊額征收,對受災鹽灶戶極不友好,這就使得民戶難以再生產,使得整體鹽業環境惡化衰敗。清朝末年,射洪地區鹽業重鎮洋溪鎮民戶食鹽之利,銘記前人恩惠,先自發捐款,再到向上提出重建鹽神廟的請愿,是百姓安居樂業,祈求庇佑的真摯情感的表現。就前文鹽神的候選人物中,有始創制鹽的夙沙或者瞿子,有川內修堰穿井的李冰,還有于蜀北教民鑿井的新羅僧人,清朝末年重振鹽綱、穩定鹽業的丁公,或者被歷史遺漏的助推鹽業發展的人物等等,在鹽神廟中以及百姓心目中,鹽神早已有歸屬。

本文以光緒年間縣志為主,以碑文為輔助,試對射洪地區鹽業發展作簡要研究,以射洪地區鹽業為例,便已經得知射洪鹽業的輝煌與艱苦的歷史情況。勿忘鹽業歷史,就是要以實物遺址教育來傳承,這是重要途徑。鹽灶民在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他們終日勞作積累經驗,推動技術創新,向鹽神祈求等等,下層百姓希望解決生活溫飽并有富余,百姓努力追求并實現幸福生活。而政策的引導和規范,成了影響鹽業興衰的關鍵,射洪歷史上幾次鹽業興衰都與官府密切相關,當下鹽業文化的重振與發展,依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引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91福利免费|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999国产精品|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国产99在线观看| 欧美区一区| 538国产在线| 欧美第一页在线| 黄片在线永久|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视频网|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www精品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欧美日韩v|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日韩第九页|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中文字幕 91|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在线亚洲小视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jizzjizz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导航在线|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