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希,張紹榮
(重慶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巴南區 400054)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防控無疑成了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1]突發重大疫情使得傳統的監督方式難以發揮出應有之效,這時網絡監督的獨特價值便得以充分體現。網絡監督作為人民群眾行使監督權的一種重要實踐形式,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人民群眾就積極運用網絡監督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與落實。網絡監督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短板。因此,為了促進網絡監督在重大疫情防控中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補齊現實短板,就應當主動反思網絡監督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探究網絡監督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優化路徑。
網絡監督主要是指大眾以互聯網為工具行使民主監督權,通過對某一事件進行了解、關注和研究,并積極發表意見建議或提供信息線索,從而形成強大輿論力量,最終使事件在公眾的監督下得到解決。網絡監督使虛擬的網絡變成了現實的監督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眾的監督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其積極意義也日益凸顯。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網絡監督在疫情信息傳遞、抗疫物資調配、防疫措施落實和戰“疫”決心凝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爭形成了強大助力。
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對疫情控制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為了引起人們對疫情的高度重視,進一步了解疫情現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等,從而降低疫情傳播風險,需要對疫情相關信息進行及時通報;另一方面,為了科學地防范疫情和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需要對疫情相關謠言作出迅速辟謠。對于重大疫情而言,信息做好“先行軍”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網絡監督就為疫情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拓寬了渠道。首先,網絡監督的媒介是互聯網,互聯網作為大眾監督的平臺,具有開放性、平等性和即時性等特點,有利于疫情信息的快速高效傳播。在向著網絡強國闊步邁進的新時代,信息的傳遞不再只依賴于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渠道,現如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信息的傳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們可以看到,百度、騰訊、微博、抖音等網絡媒體平臺都積極地開通疫情信息“綠色通道”,配合官方進行信息傳遞和知識科普。官方媒體和網絡媒體也積極開通辟謠賬號和平臺,幫助民眾在短期內甄別信息真偽,促進真實疫情信息的有效傳遞。其次,網絡監督主體的廣泛性和監督方式的多元性,使更多的民眾能夠參與到疫情防控中來,既加快了疫情信息的傳播速度,也擴大了疫情信息的覆蓋范圍。由此可見,網絡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為疫情信息的有效傳遞形成了新的助力。
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物資保障是關鍵。突發重大疫情不可避免會對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供應造成較大沖擊,甚至引發社會恐慌和混亂。切實抓好防控物資保障工作,妥善處理物資輸送供應中出現的問題,對積極有序開展疫情防控尤為重要。國家對抗疫應急物資運輸和供應高度重視,專門設立了醫療物資保障組和生活物資保障組。但由于此次疫情的突發性和特殊性,仍有不少因物資供給而引發的群眾不滿的社會事件,抗疫物資供給仍然需要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監督。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們在自覺居家隔離、配合疫情防控的同時,網絡的使用率也在無形之中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積極利用網絡參與疫情防控,如監督抗疫物資供應、追蹤抗疫物資走向、明確抗疫物資分配等。此次疫情防控中出現的“大理征用重慶口罩”、“武漢紅十字會事件”,[2]都是先由網絡引發話題討論,進一步形成輿論監督,最后促使官方媒體進行求證和監督改進,及時制止了事件的進一步發酵。此外,網絡監督成本低、效率高,能夠及時反映疫情防控期間因物資分配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促進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極大地避免了因確診病例增多、生活物資供應緊張、疫情信息不暢通等情況引發的群眾恐慌。因此,網絡監督不僅為抗疫物資供給明確了走向,也為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撐。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一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開展防控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密切監督下,仍發現一些地方和部門對中央出臺的防控措施朝令夕改,對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敷衍應付。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一些干部作風漂浮、缺乏擔當,對疫情防控工作不抓細、不落實,不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線,對疫情防控基本情況一問三不知等。重大疫情當前,這些都是對黨和人民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危難關頭必須全國一盤棋,疫情防控來不得半點虛假,各地對黨中央出臺的防控措施和工作部署必須落到實處。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隨著民眾法治意識的增強,疫情的特殊性和網絡的虛擬性,使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運用網絡參與疫情防控,并主動通過網絡直言注意到的不公現象,曝光違法亂紀行為,維護自身權益。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網絡監督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監督意識,刺激了監督權的行使。在民眾的廣泛監督下任何的敷衍應付、推諉扯皮,都會引發強烈的社會輿論,甚至激發民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就有不少領導干部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履職不力而被問責甚至是免職。網絡監督給那些拖拖拉拉、不愿負責、作風漂浮的干部敲響了警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效率,推動了地方疫情防控工作的快速落實。
這次疫情對我國來說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不僅考驗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考驗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力和凝聚力。萬事開頭難,面對突發重大疫情,開始難免會出現恐慌和失措,但只要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定能共克時艱,迎來偉大勝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人民群眾的共同關注和廣泛監督下,疫情信息通過網絡得到了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發布。人們通過網絡關注疫情防控實時進展,并從各方面監督疫情防控工作的具體落實。網絡監督在促進各地抗疫工作井然有序進行的同時,也使人們了解到了更多抗疫前線的感人事跡。越來越多的熱心網友開始通過網絡,為抗疫前線送去暖心“應援”,如手繪武漢加油、創作抗疫歌曲、錄制抗疫宣傳片等形式,共同為武漢加油助力,為抗擊重大疫情鼓舞士氣、傳遞力量、凝聚希望,引發了全網的熱議和效仿。在廣泛網民的積極參與下,這場戰“疫”變得溫暖起來,讓人充滿信心與希望,更賦予了抗疫工作者以強大的力量。在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網絡為人們搭起了溝通的橋梁,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緊緊凝聚在了一起,緩和了疫情防控期間的緊張感,營造了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抗擊疫情的積極氛圍,為全國疫情防控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年來我國網絡監督迎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到了網絡監督的行列中,人們的監督意識和參與意識越發強烈,網絡監督日益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和推崇。隨著網絡監督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網絡監督在體現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和短板。
疫情信息的及時公開,對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真實、權威的信息不及時發布,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趁虛而入。此次疫情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就存在對疫情相關信息發布不及時不到位,以及對疫情防控相關知識宣傳不夠的現象。與此同時,網絡信息的關注度與網絡監督的參與度、活躍度都高于往常。在這一特殊時期,急于獲取信息的民眾更易受到虛假信息的誤導。如網傳板藍根、雙黃連能抑制病毒,引發人們瘋狂搶購;洗熱水澡、抽煙、喝酒等可防止肺炎的說法也在網上一度瘋傳。在武漢宣布“封城”后,更是引發各種謠言滿天飛,如“武漢市已全面失控”“武漢將斷網,以禁止醫務人員對外分享相關信息”“武漢近10萬人感染,病人看不上病”等。一方面,網絡信息紛繁復雜,面對海量信息,甄別真假極為困難,尤其是針對網絡監督中的信息很難進行快速、有效的調查核實,這就使網絡監督的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另一方面,由于舉報者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從而對很多信息表述不夠客觀準確,如夸大事實、道聽途說等問題,使得網絡監督中存在很多虛假舉報信息的情況。因此,疫情相關信息公布不及時,就會引發網絡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致使網絡監督中虛假信息泛濫,從而影響網絡監督的公信力。
隨著各類媒體的融合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我國的網絡輿論環境日益開放,輿論傳播的互動性也大大增強。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人人都是輿論的傳播者,人們以各種形式參與和討論疫情防控。但由于疫情信息的紛繁復雜和信息傳播的嚴重碎片化,輿論市場中實情和謠言往往并存。信息的海量化和碎片化提高了受眾對信息的辨別難度,網絡輿論極易被煽動和誤導。任何一起重大突發事件,都是謠言產生的溫床。[3]虛擬的網絡環境也會進一步降低道德約束的力量。在此次疫情中,一部分人無視客觀事實,肆意捏造和傳播虛假信息,并借助網絡輿論煽風點火,通過網絡途徑惡意中傷他人,導致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如“晉江毒王”事件當事人遭遇網絡暴力,[4]以及其它歧視、辱罵武漢人等行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網絡輿論的不斷發酵導致的。網絡輿論監督過了頭,就可能會發展成網絡暴力,從而使網絡監督成為危害他人的工具,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生的網絡暴力事件,反映出了針對網絡輿論的引導還不夠及時有效,各類新聞媒體仍需進一步努力糾正負面輿論,引導網絡輿論正向發展,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因此,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不及時、不到位,必然會引發更多的人跟風造謠、推波助瀾,引發民眾的非理性行為,最終導致網絡暴力事件不斷出現。
網絡監督作為民眾的一種自發性行為,其約束機制仍不夠健全。網絡監督在保障人們行使監督權的同時,也使得侵犯他人隱私的情況頻發。在此次疫情期間,確診患者個人信息被無端泄露的情況就引發了較大爭議。如陜西寶雞首例出院患者個人及其家屬信息被全部泄露。在疫情防控局勢嚴峻的情況下,公眾通過對確診病例活動軌跡的關注,來判斷自己是否有密切接觸的可能,這是人之常情。但過度挖掘患者的隱私,要求患者把他們的身份證件、親屬信息等都公布,并以此去評判和聲討無辜的患者,這是不可取的。網絡監督的主體是運用網絡行使監督權的廣大公民,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素養參差不齊。突發重大疫情使部分人變得敏感和情緒化,從而引發對確診患者個人信息的過度關注和探究。更有甚者通過人肉搜索等形式挖掘他人信息,使網絡監督逐步演變為對他人隱私的侵犯。此外,網絡空間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虛擬性,其參與者承擔的責任與風險都較小,這就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他們借機肆意披露他人私密信息,通過侵犯他人權益來謀取個人私利,使網絡監督蛻變為侵犯他人隱私的工具。由此可見,缺乏自我約束力的網絡監督者,再加上難以形成全面約束機制的網絡空間,會使網絡監督逐漸走上侵犯他人隱私的歧途,網絡監督亟需健全的約束機制。
網絡監督使虛擬的網絡變成了現實的監督平臺,其社會價值日益凸顯。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網絡自身帶有的不良影響和消極作用,網絡監督雖一直被鼓勵卻仍未制度化、體系化和官方化,對監督者的權利仍然缺乏有效的保障。網絡監督權利保障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網絡監督權的重視度不夠,二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政府對待網絡監督的態度是網絡監督效果能否實現的關鍵。政府需要對網絡事件做出及時的回應,而不能等到網絡輿論發展成群體性事件后再處理。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對曝光的線索不予重視,不及時回應公眾關心的網絡監督事件,任其不了了之,這不僅會影響監督者的積極性,更使得監督者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此外,我國政府雖一直在積極搭建平臺促進網絡監督發展,卻仍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去保障公民的網絡監督權利。網絡監督法制建設的步伐遠遠跟不上互聯網發展的速度,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公民網絡監督權利的保障。[5]目前我國的網絡監督權利力保障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如對監督者保護機制不完善,使網絡舉報人事后遭到打擊報復,如公眾在行使言論自由和監督權力的同時遭遇法律困境等。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李文亮醫生率先在微信群披露不明肺炎情況,被截圖轉載引發關注后,受到警方警示和訓誡,稱其在網上發表不實言論。在疫情真正爆發后,經過一系列調查,李文亮醫生由最初的“造謠者”變成了疫情的吹哨人。對公民網絡監督權利的忽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的缺失,不僅會降低網絡監督的價值,有時還會致使部分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影響司法公正。
網絡監督作為一種新興的監督形式,因其監督主體廣泛、監督方式靈活、監督內容開放等優勢,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要想利用網絡監督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效果,就需要進一步探討網絡監督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優化路徑,不斷提高網絡監督的公信力、引導力和約束力,促進網絡監督效能轉化,使網絡監督更好地服務于重大疫情防控。
信息的公開是人民群眾行使監督權的前提,重大疫情防控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時公開疫情信息,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要完善疫情信息發布,依法做到公開、透明、及時、準確”。[1]堅決杜絕瞞報謊報,及時、準確向社會公開疫情和防治工作進展。首先,堅定人民立場。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人民立場應當是第一立場。廣大人民群眾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參與主體,疫情信息公開透明有助于防控工作穩定有序開展。其次,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則。把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根本利益作為疫情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始終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急,做好疫情信息公開工作。最后,堅持貫徹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應對重大疫情防控要始終貫徹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促進全體人民掌握疫情相關信息、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并在此基礎上廣泛參與和監督疫情防控工作,形成團結抗疫良好氛圍。堅持以民為本,將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更好更快地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及時公開疫情信息,給予所有群體參與監督疫情防控的機會,使網絡民意與現實民意保持一致,從而增強網絡監督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提高網絡監督的公信力。
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間,網絡輿論場眾聲喧嘩、泥沙俱下。主動強化防疫顯政,“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還要做什么,對堅定全社會信心、戰勝疫情至為關鍵”。[6]首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輿論引導必須堅持真實、客觀、全面的原則,講真話、道實情,正視存在的問題,主動回應群眾的關切,接受民眾的建議及質疑,積極解答民眾的疑慮。其次,要遵循“時效度”三字訣。時效性是贏得輿論主動權的重要前提,而實效性是做好輿論引導的目標,把握好量度、力度和法度,提高輿論引導效果、效益和效率,是做好重大疫情輿論引導的關鍵。最后,要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改進和創新正面宣傳,完善輿論監督制度,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7]以正面宣傳為主,做足做深正面輿論引導,生動講述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不斷以催人奮進、感人肺腑、能量充沛的正面信息引領網絡輿論,完善重大疫情輿論引導機制。真實正面的輿論能夠為網絡監督指明方向,能夠避免不良輿論誤導或炒作化現象,防止因網絡監督過度而引發的網絡暴力事件,促進網絡監督良性發展。主動強化防疫顯政,做好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使網絡監督更加符合公共理性,使監督的主流聲音代表公眾的呼聲,不斷提升網絡監督的引導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監督的健康發展需要健全的約束機制來規范和引導。網絡世界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有效的制約因素,這是其難以避免的內在缺陷。我國網絡監督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缺乏健全有效的約束機制。提高網絡監督的約束力,一方面需要從法律角度為網絡監督確定一個邊界,科學界定網絡監督與造謠誹謗、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知情權與隱私權等之間的界限。重大疫情防控期間,網絡監督活躍度較高,監督權實施不當極易侵犯他人隱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肉搜索。自2020年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實行,明令禁止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違法行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不當的監督行為做出了制約。另一方面,需要強化監督主體的個人責任意識和道德底線。網絡監督不能成為侵犯他人隱私、從事違法犯罪行為的借口。監督主體應當避免非理性的、情緒化的表達,明確自身言行需要承擔的相應責任,堅守道德底線,增強自我約束力。完善的法律約束機制,能夠使網絡監督在正常的范圍內有序進行,而高度的自我約束力,能夠使網絡監督行為更加理性與和諧。通過法律的強制約束和主體的自我約束,將他律與自律相結合,最終不斷提高網絡監督的約束力。
網絡監督是人們參與重大疫情防控的一種有效途徑,要想使網絡監督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發揮最大效力,關鍵是要完善網絡監督的制度保障。首先,應當完善網絡監督權利保障。網絡監督要想發揮實質作用,就需要具備相應的監督權。如此才能穿透政治體制的剛性外殼,才能抵御被監督者的權力干擾和阻礙,從而發揮出應有之效。網絡監督作為一種仍在發展中的、參與廣泛的大眾監督方式,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保障公民的網絡監督權和言論表達權,做好相關信息受理,有利于第一時間掌握重要信息,進一步提升疫情防控效果。其次,應當完善網絡監督的法制保障,不斷推進依法監督。網絡監督的實施和開展需要法制化的保障,只有得到健全的法律規范的有效保護,網絡監督才能有法可依,只有以法律形式確定網絡監督權利,才能應對法外權力的不當干預。運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和規范網絡監督的實施,在法律的限度范圍內建立起一個健康、合法的網絡輿論監督空間,有助于網絡監督活動依法進行。“實踐告訴我們,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8]在重大疫情防控中,依法實施網絡監督,依法開展疫情防控,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凝聚民心、匯聚力量共同戰勝疫情的迫切需要。完善網絡監督制度保障,不斷推進依法監督,在此基礎上,及時對網絡監督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做深入分析,定能促進網絡監督效能轉化,使網絡監督更好地服務于重大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