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長春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延吉市人口數量為68.61萬人,其中朝鮮族人口為29.23萬人,占總人口的42.6%。延吉市作為吉林省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一直以來都是中朝雙語教育的前沿陣地。同時,延吉市是振興吉林和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戰略中心城市,其良好的雙語教育體系的構建對新一輪東北振興和長吉圖開發開放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15年,延吉市教育局提出了以“四個深化”要求為原則,著力提升民族教育水平的政策。“四個深化”具體指深化小班化教育,深化雙語教學改革,深化民族文化教育,深化中小學銜接教育。同時,延吉市教育局配套下發了《2015年全市朝鮮族中小學“雙語月”活動的通知》,規定將每年的5月和10月確定為“雙語月”,在“雙語月”中結合實際教學工作開展教研和雙語課外活動。《通知》還提出了扎實推進“一主四輔”雙語教育改革的要求。“一主”即雙語課堂教學是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主渠道,“四輔”指創建語言學習環境、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深化雙語授課制實驗、開展語言實踐活動。“一主四輔”和“四個深化”的主體內容和主要目標基本一致,且相輔相成、相互支撐。
延吉市雙語課堂教學改革一直圍繞小班化改革展開。延新小學于2003年開始在延吉市首開小班化教育實驗班級,經過不斷成長和自我完善,于2009年被授予“延邊州教育局中小學小班化培訓基地”稱號。學校重點研究基于課程標準的朝鮮族小學小班化雙語有效教學模式,即“分層導學四環”模式;同時積極探索小班化雙語拓展課程,開發出40多門拓展課程。小班化教學是社會和義務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對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進一步要求而產生的,在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小班化以“還課堂給學生的教學理念”為前提,使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的“個體時間”達到最大化,通過教師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引導,充分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做課堂的主角。雙語教育說到底是語言教育,語言教育過程中“教”固然重要,但是最終的語言輸出是要靠“反復練習”才能實現的,而練習需要“充足的時間”作載體。因此,小班化教學本身就是對雙語教育的有力支撐。
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語言學習環境,延吉市各民族中小學利用學校現有設施,創建雙語靜態與動態學習環境,如雙語板報、雙語校園標牌、雙語校園廣播、升旗雙語發言等。另外,延吉市13中接收漢族學生入學。這種開放性教育政策不僅對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漢族學生學習朝鮮語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延吉市民族中小學依托民族文化課程,開設了許多體現朝鮮族民族特色的社團活動。如延吉市公園小學以社團為單位設置了朝鮮族民樂器社團、朝鮮族民族手工藝制作社團、朝鮮族民族民俗活動社團等諸多以民族文化為導向的社團,同時開展了朝鮮族民族飲食體驗、民族服裝體驗、民族飾品制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深化和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對雙語教育有兩層積極意義:一方面,民族文化是民族語言的本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及傳播方式,語言根植在民族文化之上才能有活力。要想學好和更好地發展民族語言,就必須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學習兩種民族文化對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有積極意義。通過不同文化的對比,教師可以引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延新小學憑借“分層導學四環”小班化雙語教學模式獲得吉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四環”具體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提升、達標測試。基于課程標準的朝鮮族小學小班化雙語有效教學模式和小班化雙語擴展型校本課程開發始于2009年。近幾年,“分層導學四環”教學模式在延邊州教育局的統籌規劃下以“名師”“名課”為榜樣,以集中學習和現場聽課學習為形式,逐步得到推廣。另外,根據延邊州和延吉市教育局相關政策的要求,延吉市民族小學逐步擴大“雙語”教學學科,音樂、美術、科學、地理、生物等學科也嘗試使用雙語授課模式。雙語教學從單一學科中走出來,不僅意味著語言適用范圍的擴大,更意味著雙語教學和雙語學習向更深層次發展。當然,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語言基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延吉市把“提升雙語教學計劃”納入朝鮮族教育改革的試點項目,以朝鮮語文和漢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為抓手,整合課內外資源,加強課程建設;以新一輪閱讀工程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學校雙語朗讀、閱讀與指導,注重活動實效,提升學生雙語學科素養;以“雙語月”為契機,帶動語言實踐活動。
2016年10月,延吉市建工小學舉辦“雙語月”漢語語言技能大賽。比賽以激發學生說寫興趣、提高朝鮮族學校多種語言教學質量、培養德才兼備及朝漢兼通的多語種民族人才為目標,以漢語為參賽語言,以全體漢語教研組老師為指導教師,以詩朗誦、演講、快板、兒歌為比賽形式。另外,還有“爭做小導游”“爭做小記者”“我是小小推銷員”等多種主題突出的活動。
2018年5月,新興小學為了建立健全學校語言實踐活動平臺,豐富學校“雙語”教育文化資源,以教育局的“雙語月”方案精神為指導,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了“雙語月”活動方案,開展了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雙語教學展示活動及學生雙語課外活動。雙語教學展示活動以“課題”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以“教研”為手段,旨在提升學校雙語教學水平和教師運用雙語的能力。學生雙語課外活動具體包括雙語“特長之星”才藝展演、“新興演講之星”風采展示、“新興表演之星”風采展示以及全校的雙語朗讀測試等活動。以上活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展示平臺,激發了教師間和學生間的競爭意識,有效地提高了活動質量。從活動效果來看,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雙語能力,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
從上述中小學開展的語言實踐活動形式來看,學校已將活動主體轉換為學生,讓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講故事的人或者是故事中的人,把語言學習和輸出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將學生從“置身事外”的觀眾角色轉換為“參與其中”的演員角色,意義在于使學生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進行高效的語言交往活動。另外,故事通常都有明確的故事脈絡和深刻思想,學生能夠在自我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其他角色及觀眾的互動建立起對故事框架的理解,培養思辨能力,消化課堂中學習的內容。由此可見,語言實踐活動確實可以有效地輔助雙語課堂教學。
“一主四輔”教育模式體現了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符合雙語教育的發展規律,對雙語教育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作用。延吉市民族中小學在以構建“一主四輔”教育模式為目標的雙語教育建設中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教育管理部門還應該在“一主四輔”教育模式中建立雙語教育促進機制、監督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如:建立雙語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并引導雙語課程教師積極申報;定期了解民族中小學雙語教改進度和雙語活動開展情況;組建專家組進校深入雙語課堂進行聽課,檢查雙語實踐活動開展落實情況并參與到雙語實踐活動中;定期在全市民族中小學范圍內舉辦雙語比賽活動。通過比賽,教育部門可以達到“以賽促改”的目的,學校可以取得“以賽促學”的效果。優化“一主四輔”教育模式應該是今后一段時間延吉市雙語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應堅持不懈地向全市及全州民族中小學推廣這一模式。
從近代教育史來看,延邊地區曾經把日、俄、英三大語種作為外語教學科目。其中,隨著國家對外語政策的調整,俄語慢慢地退出了主流教育史舞臺。到20世紀末為止,雖然日語在延吉市民族中小學開設比例和學習人數遠遠高于英語,但是除延南小學和延邊師范附屬小學外都逐步開設了英語課程。進入21世紀后,為了培養更加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教育基本要求(試行)》,要求將英語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此,延邊地區和延吉市的“三語”教學模式開始向“精華朝語、強化漢語、優化外語”的科學方向發展。但是“三語”教育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許多問題,如:認為“三語”學習難度大導致民族學校生源流失;民族中小學的外語課程課時量偏少,和中朝雙語相比,外語受重視度不夠;民族學校“三語”教師人才,特別是外語教師人才流失;教材和課程設置不合理。
要解決民族學校生源流失問題,首先要改變觀念。民族學校的考生在高考語文科目中雖然要考民族語文和漢語文兩門科目,但考慮到高考的公平性,其難度會有適當調整,因此不存在“三語”學習難度大的問題。其次要加強關于“三語”學習優勢的宣傳。可以在家長會上介紹“三語”人才典型事例及開展“三語”展示活動特別是外語展示活動,增強家長和學生的信心。
在外語教師人才培養方面,防止人才流失是首要任務,在重視雙語教學的前提下提高外語權重。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在外語教師評職和晉升方面應制定適當的傾向政策,增強外語教師的優勢感;組織外語類課外活動和比賽活動,增加外語教師的參與感;組織外語教師參加外語能力和教學技能提升培訓,增強外語教師的成就感。
在教材選用方面,首先要做具體的學情分析,目前來看人教版教材比較合適。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進度。課程設置和教學進度在橫向上要權衡各學科間的權重,在縱向上要權衡各學年或各學期外語課程開設課時和進度。另外,課程設置要突破“語言相互影響”的舊觀念,盡快在沒有“外語”概念時期開設外語課,實現“三語”教學常態化。
延邊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于2018年正式開通。為了更好地服務民族學校和學生,平臺設立中、朝兩種操作語言。從吉林省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監測數據來看,延邊州作為吉林省最大的行政區域,其平臺日監控數據位于長春市、松原市之后,與吉林市數據相近,位于第三或第四,每天的訪問次數約為15 000次。雖然此數據在吉林省九個地級行政區中位于前列,但就全州16萬中小學生總數而言,使用率僅為10%。從內容看,平臺上的課程是全國資源同步共享的,且覆蓋中小學全科目,數語外等學科類科目有全國優秀課視頻展示和教案共享。平臺還設有閱讀文庫,不僅有大量的閱讀資源,還有教師示范領讀功能。平臺上的延邊州雙語優秀課程也覆蓋中小學全科目。利用好以上平臺資源,是今后延吉市民族中小學雙語教育新模式探索方向之一。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加強平臺大數據總結和分類建設。通過后臺的分類數據可以看出平臺的使用情況,分析使用人群和使用習慣,對教育管理部門而言節省了現場調研的空間和時間成本。其次,鼓勵教師利用好平臺共享的教案、視頻、PPT等教學資源,養成登錄平臺并借助優秀的平臺資源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的習慣。再次,加強平臺雙語學科教育資源建設。教育管理部門在政策上引導學校和教師參與到平臺建設中,將各校優秀示范課程上傳到平臺,然后在平臺上舉辦教師雙語教學比賽和以學生為主的各類雙語實踐活動及比賽。最后,以學校和教師為推動主體,在教學設計中將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課后作業等環節設置為平臺預習、平臺復習和平臺作業,使學生養成利用平臺資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線上線下良性循環的教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