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包括文化育人在內的長效機制。高職院校在開展文化育人過程中要充分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目標,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契合點,創新文化育人方法,加快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優秀傳統文化為高職院校開展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基因,也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精神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思考,啟發和激勵學生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進步不懈努力。“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精益求精”是對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追求,是高職院校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文化推動力。“仁義禮智信”“孝悌睦姻任恤中和”是對個人是非榮辱觀的思考,是高職院校學生加強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開展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高職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具有精湛技藝,還需要具備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更重視技能的培養,對文化育人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得到了極大完善,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模式,并通過本土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中的運用,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一是傳統優秀文化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精神追求;二是優秀傳統文化和教學的融合,在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的同時,還能夠將學生們培養成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者,進一步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滿足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
高職院校學生除了在專業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知識和技能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進學生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促進文化育人從理論走向實踐,實現高職院校以文傳情、以技求美的發展目標。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夠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增強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使學生能夠在一種互生互補的文化生態下接受教育,達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高職院校辦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技能,獲得謀生和發展的手段,但職業的發展更多依靠自身的綜合素質,因此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單純地追求技能學習,還應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又能實現技能和素質的相容共生,提高職場競爭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工作不再局限在學校環境下進行,網絡世界與現實的交織影響學生觀察和分析世界的視角。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環節,能夠補齊高職院校學生可能出現的價值觀短板,拓寬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渠道,引導其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為其未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打好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職院校培育人才的主要任務。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對新時代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具有不可忽略的價值。例如,班墨文化所體現的“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其中關于立德內涵的解釋和行為規范對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文化依據。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的發展需要不斷滿足人的需要,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①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其中的“人”指的是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為核心的師生員工,“本”指的是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為核心的主體全面自由和諧發展。以人為本要求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培養學生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上的價值取向,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將理想與現實、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其主要內涵是將個人的良好思想品德應用于實踐,認為知、行不可分割,主張將思想意識轉化為行動自覺。新時代社會對學生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勉勵學生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于實處用力。知行合一在高職院校教學中表現為:文化育人為“知”,實訓實踐為“行”,文化育人為學生實踐提供文化支持,而工作實踐是對文化育人成效的驗證。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還需要重視學以致用、實踐技能的訓練,二者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和提升實踐水平。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過程中,融入知行合一的理念,打通理論與實踐的界限。借助網絡學習平臺搜集和整理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對文化的認識。通過虛擬技術構建虛擬場景,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提升實踐水平。
我國古代的魯班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國勞動人民行為和職業價值取向的體現。這種精神集匠心、匠德、師道于一身,充分體現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等精神特質,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增強學生對勞動和創造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形成對待工作和事業認真嚴謹、創新求變、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價值,不斷提升職業素養。
傳統文化在繼承和發展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以便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一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內容的資源庫,使其成為認知度高、認同感強的文化教材,增強課程吸引力。二是教學設計要堅持思想引領,把好思想政治關,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課程吸引力更強、教學氛圍更加活躍。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實現從單純知識的傳遞向注重精神的熏陶轉變。四是傳統文化要與現代傳播手段相結合,積極開發和應用各種教育軟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增強文化育人實效。
高職院校要通過搭建多維育人平臺,形成文化育人合力:一是完善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教學平臺,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教學體系中,開設一定課時的傳統文化類必修課,利用現代科技使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展分類教學,選擇符合學生實用需求的文化元素,使學生能夠將其內化為道德修養和職業準則。二是結合專業育人目標和學生發展需求,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在驅動力的課程體系。在課程中融入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創新課程教育機制,實行彈性學分制,允許學生跨專業、跨系選修專業與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在教學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元素融入各類課堂,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強課堂吸引力。三是加強校企合作,建設文化研究平臺,共建文化研究機構,開展傳統文化相關研究,推廣文化應用成果,制作和營銷傳統文化創意產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研究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依托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文化傳承工坊等實踐創新平臺,培育學生文化實踐能力。孵化傳統文化創新創業類項目,打造文化實踐創新項目品牌,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和文化育人提供新思路。圍繞“一系一品”建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根據專業特色和優勢,積極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第二課堂”,通過舉辦各類傳統文化講壇、工匠精神進校園等活動,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校園環境包含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硬環境主要指各類硬件設施,包括教學場所和實訓場地、實驗器材等;軟環境主要指人文環境,包括校風校訓、文化氛圍、行為規范等。在硬環境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校園的文化育人功能,多種形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如邀請行業大師和民間能工巧匠,在校園建筑、校園環境等活動場所融入優秀文化元素,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時隨地熏陶學生。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制定學生行為準則與道德標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制度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包含管理體制機制、管理模式和具體制度等,需要有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也要有微觀層面的具體措施。在宏觀層面上,要完善文化育人領導和管理機制,在落實“十四五”規劃、“雙高”建設、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產教融合中體現文化育人思想,同時制訂育人目標和具體計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育人融合工作有章可依。在微觀層面上,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庫,結合行業和崗位要求,制訂職業素養培養方案和學生行為規范,將學生文明禮儀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幫助學生以準職業人的身份規范自己的言行,為畢業生勝任未來的崗位打好基礎。
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工作要集合多方力量,重視社會參與,重視政府、企業、社會資源的支持,與社會和企業在傳統文化研究、文藝產品創作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校企社協同發展。在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育人方面,要完善校企協同文化育人機制,拓展人才培養合作渠道,通過產教融合促進文化融合,共同擔負文化育人職責。通過校企共建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場館等,共同開展文化傳承、弘揚活動。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推動傳統文化作品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增強文化育人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完善校際合作育人機制,推動院校科研團隊、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建,打造校際文化共同體,實現校際間文化育人資源的互聯共享。加強與社會資源的交流,探索校社合作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共同開展理論研究,豐富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拓展文化育人優質資源。
[注釋]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