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26(元)呢,這么貴!”“炸醬面過水差點意思,嚯,這哪是炸醬啊,沒法吃這個。”……視頻中,博主從自己袋子中拿出一罐炸醬開始帶貨,“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炸醬呢,200克一罐,這兩種醬一比您就知道了……”
“26元錢還真不貴!”“這個醬是真棒!”“真有一種家里媽媽做的味道。”……視頻中,博主大吃幾口,豎起大拇指贊嘆道,“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的炸醬面那是真地道!”
2021年11月,一名在網絡平臺擁有超百萬粉絲的“網紅”發(fā)布了兩則態(tài)度截然相反的探店視頻,而其探的卻是同一個產品。此舉引發(fā)網友吐槽:“比起炸醬,他的‘川劇變臉’才叫地道。前后態(tài)度截然相反,很難說沒有利益驅使。”
真話or假話
探店博主,是近兩年才興起的一個小眾職業(yè)。借助社交平臺的推動,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看到別人的生活方式,希望有人幫助自己去探索一些新店,避免自己去了才發(fā)現不喜歡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下,探店博主應運而生。
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平臺圍繞同城生活打得火熱,平臺為了扶持流量也會制造出探店、“種草”博主。
江蘇知名美食博主黃塊塊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探店的視頻、照片,收獲了 370 多萬粉絲。她是江蘇最早一批探店博主,2011年左右,她在讀研的時候就嘗試做自媒體了。后來,在興趣與美食的雙重驅動下,她選擇做美食探店博主。
在黃塊塊看來,作為美食博主,要做到真實,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分享;不能為了收入,就違心推薦甚至誤導消費者,“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篩選商戶,既要有發(fā)現美的眼睛,也要推動城市飲食文化發(fā)展。”
另一位美食博主椰椰(化名)是從傳統媒體轉型做美食博主。初期,她的粉絲特別少,主要是自己去找店,消費方面更多是自費。粉絲慢慢變多,有時候他們也會在博主群里報名參加一些餐飲店組織的探店活動,這種基本都是不需要自費的。椰椰認為,傳播優(yōu)質的內容,以及為消費者實測小而美、性價比高的餐廳,才能受到粉絲的歡迎。
有的消費者體驗過探店博主推薦的店鋪后,發(fā)現名不副實。
“探店齁幣(人賊)多,真假廚子說,××飯店,四個人,451元……”一聽這聲音,北京市民王女士就知道,她老公又在看探店視頻了。
對其老公王先生的這一愛好,王女士表示很不理解:“現在探店還有幾個說真話的,動不動就是百年老店,一吃甜的就是軟糯香甜,一吃辣的就是鮮香麻辣,一涮火鍋就是爽滑勁道,就跟念稿子似的,聽得我都會背了。”
王先生立即擺擺手提出不同看法:“你說的那些情況確實有,但我每天追的探店博主和其他人還是有區(qū)別的。這個博主原來是某五星級酒店的廚師長,點評起來很專業(yè),而且是真消費、真性情,飯菜好壞都會直接點評并說出原因,供大家參考。我之前去過他探的幾個店,覺得他評價得都很準。”
對此,王女士不以為然:“我之前信過我先生一回,去了一位探店博主推薦的店,點了視頻里推薦的菜,結果上來后菜品不僅少了很多,味道還不好。不知道為什么還有粉絲一窩蜂地跟著這些探店博主去消費。”
收了錢就揀好的說
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市和平區(qū)街頭行人比往常要少很多。但在濱江道商業(yè)街附近,2022年1月16日下午4點多,一家川菜館里已經坐滿了人。
飯店老板直言,在開店之初,就是想打造“網紅”店,店里的餐具和裝修都別具一格。“在開店籌備過程中,我就已經聯系好了本地的探店達人,確保開店當天有10位達人以視頻或直播形式探店。在正式營業(yè)后,我還花大價錢請了某位明星來探店。一些外地的探店“網紅”如果來天津,我也會請他們來店里。探店達人自發(fā)前來探店的,我也會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
據老板介紹,探店宣傳的效果很好,平臺上的熱度一直在,基本上每天一營業(yè)就要排隊。
北京的餐館經理龐云卻感覺探店宣傳不如預期。
龐云的餐館是一家中式涮鍋店,開業(yè)已有兩年左右的時間。此前,苦于生意較平淡,店里撥出了預算,請?zhí)降赀_人來宣傳。
至于探店后的經營效果,則是一言難盡。龐云表示,花費上萬元之后,效果并不理想。“有一位大約20萬粉絲的探店達人,在我所接待的客人中,真正從他那里引流過來的就一位。”
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探店領域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不少亂象。“探店這個圈子水特別深,里面的坑挺多。”談起這些,在某短視頻平臺有近90萬粉絲的“天津硬哥—美食娛樂”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
“這里面能做文章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有的店家請我們去做推廣,號稱自己鍋底免費,人均二三十元就能吃涮羊肉。其實這根本不可能,要么就是合成肉、僵尸肉,要么量特別少,根本吃不飽。即使這樣,仍有一些探店博主愿意接單,完全按照店家提供的稿子念。”他舉例說,比如有個探店博主探過的店都是百年老店,所有店都是當地最好吃、排名第一的店,根本沒有一點參考價值。
“天津硬哥”回憶說,他之前去過一家其他博主探過的自助餐廳,平時幾十元一位,店家號稱螃蟹隨便吃,去了之后才知道,螃蟹半天才上一盤,盤子里凈是螃蟹腿。還有一些博主探店后發(fā)了39元、69元的團購套餐票,消費者下單后上門才被店家告知,要在特定時間或者預約才能使用。而這些,很多探店博主在視頻中都不會主動告知。
“確實有一些探店博主,收了錢也不管自己體驗好不好,就一個勁兒地向網友推薦。”在B站擁有近30萬粉絲的UP主“橙飛一下”說。有些專門拍探店的公司,一天可能要拍四五家店,菜品擺好拍完后,就直接走人,有時甚至一口都沒吃,這樣的探店完全成了營銷手段,對消費者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還很容易造成大量浪費。
讓探店回歸“清朗”
“在一些行業(yè),短視行為非常普遍。企業(yè)要開店,首先要炒作或編造一個概念,而不是想著怎樣打造好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一些探店博主、探店達人,給錢就做推廣,躥紅快、失去公信力也快。”北京商業(yè)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說,不論是商家經營還是探店博主做推廣,背后的本質是自身公信力如何持續(xù)的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要注重自身產品質量和服務。
賴陽分析,那種認為自媒體時代“流量為王”、搞炒作推廣的觀念,是本末倒置的。商家或者企業(yè)最根本的是要有獨特的價值以及與眾不同的產品,而不是花錢買流量。
互聯網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家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引流,只要不違法違規(guī),本無可厚非,不能簡單將商家邀請“網紅”探店的行為視為一種炒作。但邀請“網紅”探店,從很多商家的反饋來看,只是“看起來很美”。
比如,消費者對此有了“審美疲勞”。消費者防范意識不斷提升,不會僅僅因為“網紅”推薦就輕易去消費,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商家的口碑,重視實際的消費體驗。
因此,為了吸引更多關注和流量,“網紅”探店數據造假“注水”更為常見。一些探店博主看到閱讀效果不好,就會找第三方公司刷出虛假的“好看數據”。這些虛假宣傳的行為容易對消費者造成誤導,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針對上述情況,相關部門已經開展整治行動。2021年3月,上海市市場監(jiān)管局對6家涉嫌“刷單炒信”公司進行集中執(zhí)法。2021年12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專項行動,雇傭專業(yè)寫手和網絡水軍虛構“種草筆記”“網紅測評”等成為重點整治對象。
(資料來源:北京晚報、法治日報、中國消費者報、現代快報)
330650058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