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3月8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峰會。在這個時間點,中國正在召開全國兩會,而歐洲因為俄烏沖突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危機。
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帶來很多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合作。中歐在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我們要拿出擔當,為動蕩變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當加強合作,給世界帶來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顯然,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要實現今年的主要發展目標任務,也同樣需要一個更加穩定和確定的外部環境。
正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全國兩會期間的視頻記者會上說的,當務之急是維護和平。和平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摒棄獨享安全、絕對安全的想法,堅持通過談判停止沖突,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通過合作增進互信,共同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個場合反復強調,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中國人從歷史中獲得的寶貴啟示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我們要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這個“歷史正確的一邊”,就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這是一個戰略性抉擇。背后是相信“時間在中國這一邊”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
當然,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當今世界,大國博弈是很激烈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講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唯有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我們才能贏得尊嚴、贏得主動,切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這里說的“發展利益”,最根本的是要維護宏觀穩定,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宏觀經濟是一個不可中斷的連續進程,過去一些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經濟大起之后大落,往往一蹶不振。當今世界,宏觀穩定是稀缺資源,中國經濟的“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不僅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對世界經濟更是至關重要的穩定器—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經接近20%。
面對外部勢力在經濟上的卡脖子、“脫鉤”等遏制行動,不斗爭是不行的。斗爭最根本的依托還是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在觀察世界局勢時,應當時刻不忘這個道理。比如中美之間,用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觀點來說,如果中國人均GDP能達到美國的一半,那么這些遏制行動將更難達到目的。
一方面,因為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規模會達到美國的兩倍。如果失去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企業當中的世界500強會有很多直接就掉出榜單,它們離不開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背后是人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中國的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也讓美國無法卡我們的脖子。
更何況,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三分之一,現在進口對工業的總和影響度超過70%,中國連續十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而且連續五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的第一大國。中國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發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
也因此,中國始終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正如3月11日,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說的,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中國這40多年,從來都是在改革中前進、開放中發展。只要有利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事情,我們都愿意積極去做,而且要堅定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這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
歷史總在不斷前進,世界回不到從前。我們今天所作的每一個抉擇、采取的每一項行動,都將決定世界的未來。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是歷史告訴中國人的智慧,也是中國人通過自己的成功獲得的心得。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中國始終代表著穩定性和正能量,始終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上。
349750021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