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建設和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民生優先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中,系統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大力實施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努力把柔性關照滲透到城市規建管運各個環節中,把人文關懷落實到衣食住行育教醫養每個細微處,讓每一個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關懷和社會的溫暖。
過去一年,成都市聚焦養老托幼、特殊困難群體救助服務等民生“急難愁盼”,全力推進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先后發布政府需求清單70項,建成18個項目、完成投資24.43億元,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有效提升。搭建兒童友好框架體系,讓孩子開心成長。實現未成年人保護協調機制全覆蓋,建成4個市級、20個縣級兒童友好試點社區、8個老幼復合型綜合體和279個兒童友好幸福場景,每千人口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2.67個。發展普惠養老服務,讓老人舒心長壽。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22個,新增普惠性養老床位2162張,改造公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4180張,支持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4195戶,全市醫養結合床位達30332張。關愛巡訪服務居家老年人122.4萬人次。拓展關愛服務內涵,讓特殊群體暖心有尊嚴。建成市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資助3.94萬名殘疾群眾參加托養服務。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2.39億元,惠及殘疾群眾16.5萬人。“關愛隨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務特殊困難群體3.04萬名,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人次達4.4萬。既有住宅增設電梯1605臺,公園、綠道增設無障礙設施400余處。推進公益事業發展,讓全齡市民共享友善和美。推進“友善之城·尚善之都”三年行動,培育公益慈善類組織273家,打造慈善示范社區(村)46個、慈善場景32個,建立社區基金達1132支,慈善信托規模達2638萬元,帶動社區慈善連片發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性需要得到滿足,開始更多追求社會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期盼更便捷的托育服務、更優質的養老服務、更舒適的居住環境,等等。下一步,成都市將繼續錨定創造市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目標,持續推進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進一步滿足市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讓幸福美好生活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內涵。
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要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堅持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評價標尺,推動養老服務實現普惠優質發展。
一是增強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為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建設不少于5730張的家庭照護床位,建立以空巢、獨居、重殘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為重點的社區分類巡訪機制,為空巢獨居老年人家庭安裝燃氣報警器、聯網式煙感報警器等居家安全監護設備。
二是完善社區養老“15分鐘服務圈”。持續推動完善以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為樞紐、“一院一中心多站點”為支撐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因地制宜增設老年助餐點、居家上門服務站點、養老服務顧問點等模式。
三是增加機構養老有效供給。支持企業增設普惠性養老床位,支持醫療機構增設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老年醫療護理床位,支持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加強綜合性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2022年底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比例超過50%。
四是推動養老服務業融合創新發展。支持社會力量建設旅居養老服務設施,結合各區(市)縣資源稟賦,形成季節性推介目錄。完善智慧養老信息平臺建設,對全市基本養老服務、養老機構安全監管實施數字化管理。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推動成都開放大學、各級老年大學等教育機構建設成為示范性老年教育基地。建立養老機構評估分級管理制度,加強養老機構等級評定、服務質量監測評估、安全監管、風險防控等工作。探索推廣“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建立“時間銀行”發展基金。
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服務體系,營造兒童健康快樂生活環境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未來和民族振興。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要以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一是健全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網絡。制定未成年人保護實施辦法,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機制。推動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實現全市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全覆蓋。建立困境邊緣未成年人動態監測體系,做到主動發現、及時保障。市級兒童服務機構實現心理關愛服務全覆蓋,全市未成年人保護機構普遍開展心理關愛服務。
二是促進兒童工作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隊伍建設和專業化建設。鼓勵支持在各類兒童服務機構設置專業社工崗位,為有需要的兒童和家庭提供服務。研究制定兒童福利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引導、扶持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為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孵化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持。
三是完善兒童關愛服務基礎設施。依托社區綜合體、多功能服務設施以及國有閑置資產配置托育園所,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以及用人單位、產業功能園區舉辦職工福利性托育機構,構建主體多元、性質多樣、覆蓋城鄉的托育服務網絡。開展示范性托育機構創建,實施托育機構星級評價,推動提升托育服務水平。
健全特殊群體友好尊重體系,持續強化困難群眾多維幫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加強對困難特殊群眾的關愛,要做到困難幫扶逐步實現精準化、多層次、全覆蓋。健全社會救助保障體系。
一是建立智慧救助體系。建設綜合性社會救助服務平臺,統籌救助資源,強化部門聯動,促進社會救助管理部門間各項救助政策制度的有機結合和有效銜接。做好低收入人口動態數據監測,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求助對象開展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和整體評估,精準識別和認定救助對象。
二是提升社會救助保障水平。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費支出變化幅度同比例調整機制,落實社會救助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提升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照料服務等方面的供養保障水平,完善集中供養特困人員機構建設和管理服務。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急難救助工作。
三是強化殘疾群眾福利保障。修訂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發放政策,適度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覆蓋范圍。加強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建設,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托養服務率達60%。促進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定點機構規范建設、規范運營,及時足額發放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補貼。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兩級中心三級網絡”建設,實現全市40%的鎮(街道)建成社區康復站點。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做好無障礙出行、無障礙生活等場景營建和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
健全共同富裕的邏輯鏈條,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濃厚氛圍
大力推動全齡市民共享友善和美,塑造“和諧包容”的城市精神,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城市名片,營造全齡公益慈善氛圍,推動社工服務、志愿服務惠及全齡市民。
一是推進慈善事業發展。建立市、縣兩級慈善會聯盟,推動慈善會在資源匯集、項目開發、品牌打造等領域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樞紐型、平臺型、支持類慈善行業性組織,大力扶持服務類慈善組織,優化慈善組織結構。落實慈善激勵表揚制度,定期表彰慈善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示范效應的組織(單位)、個人和項目。開展公益慈善健步行等“慈善+體育”系列活動等,引導慈善嵌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領域,營造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
二是強化社區公益服務。健全社會工作服務“四級網絡”,制定社工站(室)管理服務指引,研制村(社區)社工室服務標準,實現社區專業社工崗位開發率達100%,新增持證社工人才3000名以上。推動分級建立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清單,促進社會組織健全內部治理機制,增強專業服務能力,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公共服務事項,深入參與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整合各類志愿服務資源,圍繞全齡市民需求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引導市民向上向善。
31785019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