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當下,究竟有多少中小學生擁有自己的專屬手機?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時長是多少?手機成癮現狀如何?怎樣才能精準阻斷中小學生手機沉迷?
熟悉的場景
老王夫婦最近煩透了。兩個寶貝孩子,大的男孩上高二,小的女孩上小學五年級。大的愛玩手機游戲,小的愛刷短視頻,總之就是經常抱著手機不離手。讓老王夫婦著急上火的是學習成績,一個馬上要高三,一個馬上小學六年級,都是咬牙較勁的關鍵時候。嘿,父母著急,那兩個小東西不著急。
一月初的期末考試成績新鮮出爐,老王夫婦一看,立馬氣炸了。大的班里總成績下降了10名,小的也不咋地,老師更是一通警告提示,這讓老王夫婦陷入了自責和深深的反思中。是不是以前太放縱孩子了,管得不夠嚴、管得不到位、管得不是地方?還是思想教育沒跟上?于是,老王夫婦痛下決心,打算“痛下殺手”,開始絞盡腦汁地想各種招兒:手機沒收、限制使用時間、給手機上鎖,甚至想把手機鼓搗壞了。可是完全把手機和孩子隔絕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畢竟很多事情還要在手機上完成,尤其是一些正事。更讓夫婦倆哭笑不得的是,倆孩子居然還學會了和大人“討價還價”,做篇英語課外題看手機半小時,連續學習3小時看手機20分鐘。面對手機,夫婦倆真的是有點沒轍。
類似苦惱想必也正困擾著很多家庭。當下,究竟有多少中小學生擁有自己的專屬手機?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時長是多少?手機成癮現狀如何?怎樣才能精準阻斷中小學生手機沉迷?這些問題既困擾著家長,也讓教育工作者有點抓狂。言下之意,諸如智能手機這類的電子產品及短視頻、手機網游等相關應用,我們該如何實現“拿得起、放得下”?
數據分析
近年來,互聯網和智能移動終端等電子產品得以快速發展。以手機網游、短視頻、聊天工具等為代表的相關應用軟件的爆炸式增長大大沖擊并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娛樂和學習方式。中小學生在享受這些數字信息帶來的便捷和愉悅體驗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沉迷游戲”“行為失范”等日益嚴峻的成長問題。相關機構調研發現,從全國平均來看,有48.56%的中小學生擁有自己的專屬手機。其中,城鎮中小學生這一比例達到54.34%,而在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中小學生人手一機的現象并不鮮見。
調研還發現,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主要用途由高到低依次為:網上學習38.25%、玩網絡游戲25.37%、看小說和視頻21.69%、聊天社交14.69%。不難看出,娛樂休閑的使用目的占比很高。而在娛樂休閑中,網絡游戲占比達到41.08%。難怪一些孩子沉溺于手機網游而無法自拔,這組數字就很說明問題。現實是,既能保證學習成績優異又能天天玩手游的孩子并不多,更多沉溺于此道的孩子走向了手機網游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業精于勤,而荒于嬉。這正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
在使用時間方面,調研顯示,有18.81%的中小學生基本不使用手機或電腦。在使用者中,累計每天使用時長在1個小時以內的中小學生占39.96%;1—2小時的占23%;2—4小時的占11.82%;4小時以上的占6.61%。在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中,這一比例還要高。有專家提出,孩子們每天使用移動終端在1小時以內是趨于合理的。但調研顯示,1小時以上的移動終端使用者比例達40%以上。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家長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的管理陷入低效、失效的困境中。
回到本文的開頭,老王夫婦的孩子們每天那么渴望抱著手機究竟想干嘛?調研數據似乎給出了答案: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小學生都玩過網絡游戲,比例高達83.60%。有意思的是,孩子們每天捧著手機,卻還自我感覺“癮不大”。其中,男生游戲癮遠大于女生,中等及以上“游戲癮”的比例超過55%,而女生這一比例不到40%。那么,除了手機游戲外,刷短視頻和社交聊天也占據了相當的時長。數據顯示,女生網游、手游雖然不及男生,但是在刷短視頻和社交聊天方面可是“長項”,超過60%以上的女生抱著手機主要就是刷視頻、聊天。老王夫婦現在總該明白兒子女兒捧著手機在干嘛了吧!他們的焦急自然也是我們許多家長的痛。
解決策略
天天抱著手機肯定是不行,各種“刷”之后的各種危害想必不用筆者多說。但問題是:怎么辦?
家長的示范效應很重要。筆者很想問問老王夫婦他們是否晚上沒事時也喜歡捧著手機各種刷、各種看。如果是這樣,孩子們上行下效則不可避免。在這里有必要引入“高尚生活元素”這一概念。比如,家長帶領孩子一起讀書,組織家庭內部的周末讀書交流會;有意識地帶領孩子參加健身活動,愉悅身心;帶領孩子參加藝術展、科技展、汽車展、圖書展等;帶領孩子們假期旅游,開闊眼界和心胸,記錄下途中的點點滴滴;有意識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來自父母的親情,從而獲得成長所必需的“安全感”。高尚生活的元素不僅在于物質的投入,更在于家長情感的關懷和親手栽培的用心。用盡可能的正常生活和好的生活元素占領孩子的空間,慢慢熏染,逐漸擺脫諸如沉溺手機這樣的低級趣味,觸摸高尚生活的幸福。這是不是我們很多家長該干而沒有干到位的事呢?
父母對孩子的學業必須提出明確要求和期望值。在每個階段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主業該干什么且必須達到的合理目標是什么,并據此去努力、去奮斗。家長有必要督促,并從正反兩面解讀成功努力之后的“愉快”與沉溺墮落之后的“悔恨”。此外,還有必要通過適當的話語或行動在適度的間隔期內明確反復表達這種督促和愿景。這既是適度的壓力,更是孩子奮斗的動力。不是哪個孩子都能自覺,沒有家長的鞭策,還不全放了羊?通過這些舉措,務必使孩子明確知道:今天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目標是什么,必須怎么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在此基礎上再治理手機等問題,相信孩子會理解很多,也會自覺自律很多。防沉溺,放下手機的同時,必須得拿起該拿起來的正經事。
有必要反復強調:家長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機,拿起有意義的事,共同參與,各自干好。家長的格局、心胸、眼光無疑會影響孩子的諸多行為和想法,也會對他們的理想和未來生活的憧憬產生重大意義。所以,家長朋友們,為了孩子請先放下手里的手機吧!
(宋行軍)
317450021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