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男
音樂是構成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音樂課堂使學生認識和了解音樂知識,從音樂歌唱、鑒賞中獲得藝術修養。初中音樂教學中,不僅要講授音樂知識、技能,更要讓學生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積極向上的情感,提升音樂素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開發教材,拓展教材,深入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學素材,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與共鳴。為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課程資源,將音樂知識、音樂審美、音樂實踐活動進行有效貫串,為學生搭建趣味、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空間。在構建多樣音樂課堂過程中,應該將之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不斷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抓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提高學生音樂審美和鑒賞力。
一、抓住導學環節,讓音樂課堂別開生面
精彩的課堂導入設計能抓住學生對音樂的良好體悟,為展開音樂活動、構建高效音樂課堂奠定基礎。
(一)以跌宕的故事,激活學生對音樂的向往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材中不乏久遠的老歌曲。很多初中生受流行音樂的影響,對老歌曲缺少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引入歌曲背后的精彩故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蘇少版音樂《游擊隊歌》時,該曲的創作背景是關于鐵道游擊隊的精彩故事。在導入該歌曲前,教師可以導入游擊隊抗日視頻片段,再現當時的戰斗情景。《游擊隊歌》誕生于烽火硝煙彌漫的戰場,將游擊隊員與敵人周旋、伺機消滅敵人的驚險進行展現,激勵廣大學生體會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氣節。通過看戰爭視頻、講解游擊隊的故事,學生從中體會到游擊隊員的果敢、英勇、機智、堅毅,能更好地欣賞《游擊隊歌》。教師從課堂導入故事,激活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利用解讀歌詞、展開合唱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從《游擊隊歌》中找到奮勇前進的信心和動力。
(二)以情景交融的氛圍,增進學生的音樂體驗
在音樂課堂導入時,有情有景的體驗,往往能打動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而多媒體更是助力情景教學的有效方式,能讓音樂課堂情景交融。在學習蘇少版音樂《無錫景》時,該節主要學習江南小調《無錫景》,教師可以借助于柔和、委婉的音樂,配合無錫的真實圖景素材,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如詩如畫的景致,加之動人的音樂渲染,學生的興致得到激活。由此,教師再導出《無錫景》作品,讓學生從聆聽民樂的味道,感知民樂的風格,從鑒賞《無錫景》中思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可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多樣體驗。
(三)以設問誘發學生思考,帶領學生走進音樂殿堂
課堂伊始,教師在導入設計上,通過利用不同的設問,能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從而激活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活動。在學習蘇少版音樂《渴望春天》時,教師可以在課前以“春”為話題,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如何表達春天?如何去展現春天的美好?”“很多學生都熟悉《找春天》歌曲,那春天到底在哪里?”等問題,由此導入本節所學歌曲《渴望春天》,讓學生聆聽欣賞后,教師再提出問題:“這首歌曲的作者是誰?是哪個國家的人?他還創作了哪些作品?該曲的演唱情緒怎樣?拍號是多少?”借助于問題的牽引,學生走進《渴望春天》,從歌曲中感受到作者所渲染的盎然春景。同樣,課堂導入時要關注學生的音樂思維。在學習《春之聲圓舞曲》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先播放《春之聲圓舞曲》音樂,接著請學生閉目,用心聆聽,想象這首曲子所描繪的春景,并將自己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春景說出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促進音樂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二、注重音樂情境構建,升華課堂審美活力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師要通過創設音樂情境,促進學生融入學習中,在音樂體驗、合作交流、分享探究中獲得音樂情感共鳴。單純講解音樂知識會學生感到枯燥、無趣,而情境化音樂課堂,為學生深入理解音樂內涵,感知音樂魅力創造了條件。
(一)注重師生互動,讓音樂情境充滿和諧
要學習音樂,除了歌唱外,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語言、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構建充滿音樂之美的課堂情境。每個學生對音樂的體會都存在差異性,教師要挖掘學生的個性,抓住學生好奇心,依托課堂互動學習,促進因材施教。比如,在學習“大海啊,故鄉”時,教師可以結合歌曲主題,創設情境如下:對大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畫家的眼里,大海是一幅畫;在詩人的眼里,大海是一首詩;在音樂家的眼里,大海是美妙的交響樂。我們從聆聽“大海啊,故鄉”中,請同學們思考和想象,能聽到哪些聲音?有學生聽到了海浪聲,有學生聽到海軍戰士的腳步聲。接著,教師可以從聆聽歌曲出,再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有何情緒變化?有學生能從音樂的節拍中體會到抒情的意蘊。教師再順勢引領學生邊讀歌詞邊聽旋律,從中獲得美好的音樂體驗。同樣,創設音樂情境,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要,將音樂知識、音樂作品片段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從音樂視角探索音樂與其他文化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創設問題情境,“聆聽音樂,與欣賞美術畫卷之間有何聯系?聆聽音樂,與朗讀古詩之間有何聯系?”音樂是以聲音的形式傳遞感情,給聽者帶來獨特的聽覺印象,初中生所掌握的樂理知識較少,對音樂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教師要借助于音樂聆聽活動,為學生創設音樂情境,暢談學生對音樂的不同理解,讓學生從音樂中感知節奏、旋律、情感等內涵,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強調學生參與,提升音樂審美力
初中音樂情境的營造,要能為學生創設學音樂、表現音樂的機會。根據不同學生實際,教師要把握音樂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引領學生從音樂中獲得審美享受。有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對傳統的民族音樂缺乏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從不同的音樂對比活動中牽引學生認識不同音樂的特點,科學地帶領學生感知音樂。例如,在學習《櫻花》時,該曲旋律樸實、音樂生動,民族韻味濃郁。教師先組織學生聆聽、欣賞該曲,讓學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接著,向學生介紹幾組日本舞蹈動作,鼓勵學生用日本舞蹈藝術來表現《櫻花》歌曲的文化意蘊。然后,對比中國民歌《茉莉花》,分析兩種民歌音樂的藝術特點,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櫻花”“茉莉花”相關視頻片段,營造音樂情境,指導學生以歌唱、舞蹈等形式抒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豐盈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
(三)把握舞蹈元素,構筑生動的音樂課堂
在音樂課堂,對學生音樂審美的培養,還可以滲透舞蹈元素。舞蹈元素作為課堂輔助教學手段,從舞蹈中感知音樂,從舞蹈中表達情感,可有效幫助學生了解舞蹈與音樂的內在關聯。比如,在學習“國威國魂”時,對《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等歌曲的學習,教師可以編排不同的肢體動作語言,讓學生從中感受抗戰歌曲所表達的頑強精神,增強學生對抗日戰士的敬畏和愛戴之情。舞蹈元素在融入音樂情境中,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舞蹈活動著重利用舞蹈元素輔助學生參與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情感,激活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
舞蹈形式在引入中,要與音樂作品相關聯。因此,教師要結合音樂內容合理滲透舞蹈元素,提高舞蹈藝術的表現性,更好地拓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思維力,構設趣味、生動、活躍的音樂課堂。在學習“希望的田野”時,該作品中的情感是豐富的,教師可以結合歌詞與旋律,將魚兒、鴨子、楊柳、農民的勞作等舞蹈動作與音樂進行銜接,幫助學生鑒賞音樂的思想與情感。同樣,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學生從舞蹈動作中感知音樂的旋律。如學習“七子之歌”時,從“回歸”“盼歸”情感主線中,運用舞蹈動作表達期盼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感。
三、挖掘微課教學資源,讓音樂學習自主靈活
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手段,利用移動終端展開自主學習的一種工具。微課主題性強,實現教學素材、教學內容、相關練習、反饋于一體,結構靈活,具備良好的輔助教學優勢。因此,可以在音樂教學中合理運用微課,幫助學生學習英語。
(一)整合音樂課程知識,將微課應用于課前預習
微課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的應用,可以發揮其預習優勢。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前做好微課,發送到學生微信群,讓學生提前觀看微課內容,參與微課活動。在學習蘇少版音樂《曲壇音韻》時,教師可以制作“江南好”歌曲的學唱微課,推送給學生群,讓學生在課前聆聽整首歌曲,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通過微課,向學生介紹評彈“江南好”,幫助學生認識江南的古曲文化,還可以通過比較民族唱法中七聲調式與旋律大跳的演唱風格,讓學生獲得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接著,對比歌曲的語言版本,讓學生分別聆聽吳語《江南好》與普通話版《江南好》,使學生從不同語言歌唱中思考其中的情緒與節奏特色,指導學生自主學唱。《江南好》這首歌曲地域特色濃郁,通過微課整合更多的音樂知識,可以方便學生在對比、鑒賞中體會和掌握教學內容。
(二)動態、直觀的微課,突破音樂課堂學習重難點
學習音樂要滲透樂理知識,要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體會。教師通過制作微課資源,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分層設置微課,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看微課,對不懂的地方,多次反復觀看。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對音樂的體認,實現針對性學習。在蘇少版音樂《清明雨花》教學中,該節主要講解《雨花石》歌曲,要求教師讓學生聆聽“雨花石”歌曲,并講解關于該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革命傳統故事,展現革命先烈的高尚品德。單純講解“雨花石”,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教師在課前制作“雨花石”微視頻,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雨花石”微課,從音樂、圖景中讓學生聆聽樂曲的深刻情感,從中緬懷先烈的壯舉,體會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時,在歌曲知識講解中,對樂理中的“休止符”進行學習,了解“休止符”不用出聲音,但音樂要繼續。要重點學習“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的寫法及意義,凡是在整個小節休止時,用“全休止符”。在感受“雨花石”旋律與結構時,該知識點較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指導學生在演唱時要唱準切分,對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等不同節奏類型的歌曲進行對比,通過微課視頻化解學習難點。
四、注重音樂情感熏染,增強學生音樂素養
學習音樂要重視學生音樂情感的激發,讓學生從音樂中獲得情感共鳴。音樂教育與德育、智育具有同源性,從音樂課堂資源整合上,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從文化入手,促進學生音樂情感教育
學習音樂,要融入文化元素。音樂課堂不是單純地學樂理、學唱歌,還要兼顧學生的藝術熏陶。音樂里的文化是豐富的,在學習蘇少版音樂《奧運之聲》時,教師可以滲透奧林匹克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奧林匹克精神,從中體會體育競技的魅力,感受人類對自我的突破意識,挖掘學生對《奧運之聲》的內在情感。再如,欣賞《二泉映月》《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民族音樂時,教師還可以拓展歐美風情的民族音樂,增強學生的音樂辨析力。
(二)挖掘音樂的情感要素,提升學生鑒賞力
音樂所傳達的不僅是聽的藝術,更是人的情感釋放。學習音樂離不開聆聽和鑒賞,通過聽音樂、賞音樂,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在學習《故鄉歌謠》時,該單元的歌曲基調以“故鄉”為主題,教師可以拓展聆聽《念故鄉》《彎彎的月亮》等歌曲,比較不同歌曲的情感與內涵,從這些音樂鑒賞中拉近學生對音樂的心理距離,同時展開音樂主題討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故鄉的感受,從音樂中有哪些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挖掘音樂的情感要素,提升鑒賞力。
(三)注重對比教學,發展學生音樂審美力
初中階段音樂教學不能停留于歌唱,應要讓學生接觸、認識不同的音樂作品和與之相關的音樂文化。音樂的主題不同,風格、流派也不同。通過對比教學,辨析音樂的異同點,可以有效提升學生音樂鑒賞力。在學習《草原情曲》與《絲路駱駝》時,教師可以對兩個章節的音樂進行聯結,讓學生感受兩組音樂在創作背景、音樂旋律、主題情感、演奏技巧、藝術風格上的差異性。學習《歐美攬勝》與《中國龍吟》時,對比兩組音樂的文化特點,感受“中西合璧”的藝術魅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重視音樂教育,要做好音樂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喜聞樂見、趣味橫生的音樂課堂,幫助學生從音樂中獲得藝術啟發,促進學生高尚品格的養成。音樂課程資源的整合,可以為學生搭建豐富、趣味、互動的音樂學習情境,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調動,并從音樂體驗、鑒賞中,為學生創造表現自我、展現音樂的平臺。音樂氛圍的營造,開闊了學生音樂視野,學生可以從教師多樣的教法中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之美,體會音樂情感。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音樂素材,從教學的深度、廣度、維度上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知識,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從音樂實踐中領悟音樂的魅力。另外,隨著教改的深入,音樂教師要能與時俱進,掌握更多的教法與資源整合能力,結合現有教材知識點,開闊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提升音樂教學效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