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熊孩子”愛搞惡作劇并不可怕,只要家長們“見招拆招”,就能讓孩子與他人保持正向溝通,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擁抱世界!
圖圖和刷子是幼兒園里出了名的搗蛋鬼,他倆最喜歡搞惡作劇。那天,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正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安然地睡著午覺,圖圖和刷子卻拿著筆在每個小朋友的臉上畫畫。他倆還躡手躡腳地來到陽陽的床邊,輕輕掀起他的被子,將一杯水倒在床單上。陽陽在睡夢中感覺到不對勁兒,醒來后發(fā)現(xiàn)床單濕了,以為自己尿床了,羞愧地大聲哭了起來。小朋友們被吵醒后,發(fā)現(xiàn)彼此臉上都被畫上了畫,頓時氣憤不已,齊聲大喊:“圖圖、刷子,又是你們!”圖圖和刷子卻躲在床下,得意地哈哈大笑……
這個片段出自動畫電影《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電影是生活的折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熊孩子”因為惡作劇傷害了他人或者釀成惡果的事例。有的家長可能會說:“誰小時候沒搞過惡作劇呢?那是孩子年齡小,等他們長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不會那么做了。”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喜歡惡作劇,是家長過度溺愛以及孩子缺乏安全教育的結(jié)果。孩子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地搞惡作劇,不僅會讓人覺得孩子缺乏必要的教養(yǎng)和規(guī)矩,而且會給家長帶來困擾和不好的影響。那么,面對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家長該怎么做呢?
家長要理性區(qū)別對待
一些家長聽說或看到孩子搞惡作劇,會先入為主地給孩子“貼標(biāo)簽”,比如,有的家長覺得孩子聰明機敏、反應(yīng)快,會夸孩子能干。這樣無疑會助長孩子搞惡作劇的氣焰,讓孩子覺得得到了家長的肯定和支持,就算因此闖了禍也沒什么大不了;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搞惡作劇是心理陰暗或品行不好的表現(xiàn),指責(zé)孩子是壞孩子,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自卑、自我懷疑、自暴自棄的惡性循環(huán)。
家長先不要急著下定論,而應(yīng)該仔細觀察,看孩子搞惡作劇是覺得好玩兒,還是想讓別人難堪,再視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對于孩子出于年幼無知的逗樂,要在寬容的同時,講明這樣做會讓別人誤會、不喜歡他,讓孩子知道搞惡作劇是不對的。如果孩子看到別人被自己的惡作劇搞得很狼狽而洋洋得意時,家長一定要及時教育孩子,讓孩子學(xué)會友善待人。
讓孩子“自討沒趣兒”
有的孩子屬于典型的“人來瘋”,和父母在一起時老老實實,一旦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去親戚家串門兒,就喜歡搞惡作劇,一來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二來是想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可以大呼小叫,更不可以當(dāng)眾斥責(zé),否則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得逞了,以后會助長孩子在人多時搞惡作劇的毛病。
家長應(yīng)該事先告訴親朋好友,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搞惡作劇,既不要聲張,也不要笑,而是要擺出一種不屑的態(tài)度,無視孩子“煞費苦心”制造出來的惡作劇,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得逞了,而要給孩子一種“這么做真的很無聊、很幼稚”的感覺。幾次下來,孩子也會覺得索然無味,不再試圖通過搞惡作劇來嘩眾取寵了。
給好奇心一個釋放空間
有時候,孩子的惡作劇是因為他對外界感到好奇,伴隨著一種探索、冒險精神。這就需要家長平時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并對孩子的惡作劇加以甄別,給孩子的好奇心一個更妥當(dāng)?shù)尼尫趴臻g,將孩子的惡作劇轉(zhuǎn)化成正能量,讓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孩子終將回報給家長一個驚喜。
舉例來說,當(dāng)家長下班回家打開門,發(fā)現(xiàn)家里的墻面和地面都被孩子用五顏六色的指甲油畫上了各種小動物,家長要克制情緒,不要勃然大怒,而應(yīng)該給孩子買一些彩筆和圖畫紙,鼓勵孩子將自己的作品畫在紙上,并挑選畫得好的鑲在鏡框里掛在墻上。當(dāng)孩子看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得到了家長的肯定和尊重,自然不會再在家中涂鴉亂畫了。當(dāng)家長包餃子時,孩子把面團捏成各種形狀,而且弄得身上、地上都是面粉,家長不要急著埋怨孩子添亂,可以給孩子買一盒橡皮泥,鼓勵孩子用橡皮泥捏想捏的各種東西,讓孩子增強動手能力,保持想象力和好奇心。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的孩子從小就喜歡搞惡作劇,而且屢教不改,越搞越出圈,不僅讓家長和老師很頭疼,而且影響到別人的正常生活,讓人不堪其擾。面對這樣越管教越反抗的孩子,單純說教恐怕已經(jīng)很難見到成效。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了讓孩子能牢牢地記住教訓(xùn),不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家長可以狠下心來,對孩子施以懲戒。
比如,孩子喜歡往別人的杯子、茶水里倒入各種調(diào)料。在家長怎么說都不管用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在孩子愛喝的可可牛奶、橙汁里加入孩子不能接受的調(diào)料,讓孩子也體驗幾次被惡作劇捉弄的感覺。相信孩子肯定會從此悔改,學(xué)會尊重他人。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有的時候孩子搞的惡作劇會有危險性,甚至?xí)o意中給別人造成不小的麻煩或傷害。一些家長會替孩子向?qū)Ψ降狼富蜃鞒鱿鄳?yīng)的賠償,以求息事寧人,回家后只是數(shù)落孩子幾句就了事了。這會讓孩子覺得就算闖了天大的禍,也有家長去“兜底”,于是變得越發(fā)有恃無恐,不停地搞惡作劇,三天兩頭闖禍,讓家長苦不堪言、欲哭無淚。
家長不應(yīng)該出于心疼孩子就縱容其搞惡作劇的行為,更不應(yīng)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姑息孩子的惡作劇,而應(yīng)該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本著“誰惹禍、誰善后”的原則,讓孩子該道歉的道歉、該賠償?shù)馁r償,如果孩子的壓歲錢、零花錢不夠賠,可以預(yù)支,或者按月扣除,不讓孩子存在僥幸心理,讓孩子明白“有本事闖禍,也要有本事承擔(dān)”的道理。
多給孩子一些關(guān)愛
有的年齡較小的孩子搞惡作劇是希望父母更愛自己,多陪伴自己,家長要摸清孩子的心理,放下工作和手機,多陪孩子出去散步、一起游戲、去電影院看親子電影,用切實的行動溫暖孩子脆弱的、渴望愛的幼小心靈,讓孩子不再通過搞惡作劇短暫地留住父母,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時刻包圍、呵護著自己。
比如,有的孩子會把家長的汽車鑰匙、辦公室鑰匙、手機藏起來,家長臨出門前說什么也找不到了,最后逼問孩子,才知道是孩子偷偷地藏起來了。家長被孩子的惡作劇氣壞了,但孩子卻也是一副委屈的樣子。細問之下,才知道孩子是想讓父母陪自己多待一會兒。如果孩子經(jīng)常搞這種惡作劇,家長也應(yīng)該反思是不是應(yīng)該多給孩子一些愛了。
“熊孩子”愛搞惡作劇并不可怕,只要家長們“見招拆招”,就能讓孩子與他人保持正向溝通,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擁抱世界!
(宋行軍)
36955002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