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漲海聲中萬國商。”2022年3月7日下午,在福建省泉州市晉江邊,本地人張斌向南風窗記者這樣形容刺桐港曾有的繁榮景象,那是宋元時期,彼時,泉州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密切的商貿往來,大街上聚集世界各地忙碌的商人,也因此,泉州頻現“市井十洲人”的場景。
刺桐港,現名泉州港,是古絲綢之路起點,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無限風光。
遺憾的是,隨著刺桐港衰落,曾有的榮光只能長在人們記憶中。但代代口耳相傳和文字記載中,泉州人對曾有的榮光依舊記憶猶新。執政者也敏感地捕捉到這些信息。多任泉州市委書記均表示要建設“海絲名城”,再造“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
即便往昔的榮光尚未到來,但泉州在福建省內的江湖地位一直固若金湯。相反,福州作為福建省省會,長期以來,經濟上只能屈居老二,其勢頭一直被作為地級市的泉州“蓋過”。
如今,轉折點出現了。
最近,泉州、福州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福州GDP 11324.48億元,泉州11304.17億元,增量上,福州約超泉州20億元。
盡管超越的數額不大,但對這兩個城市來說都是重大轉折。自1999年泉州GDP超過福州后,直到2020年,泉州經濟一直是福建省下轄各市的“帶頭大哥”—未間斷地持續22年。
當時光來到2021年,持續22年的“帶頭大哥”被福州取而代之。泉州變身全省第二。
這是暫時性超越,還是一種長期持續下去的新常態?從坊間到學者,莫衷一是。
泉州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和福州、廈門一道并稱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國土面積上,福州、泉州旗鼓相當,均約1.1萬平方公里。
旗鼓相當的,還有兩座城市的常住人口。2021年年底數據顯示,福州常住人口842萬人,泉州878萬人。相比之下,地級市泉州反而比省會福州多約36萬人。
泉州擁有比福州更多的常住人口,這得益于泉州的工業發展基礎較為雄厚,特別是其民營經濟的發達,可謂是福建乃至全國一大特色。
截至目前,泉州擁有9個千億產業集群,分別是: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紙業印刷、電子信息。
比這更令人艷羨的是,其下轄的晉江等地有很多全國馳名的企業品牌。早在十多年前,七匹狼、安踏、勁霸……晉江品牌,就在央視5套輪番轟炸。
“央視5套可以改為晉江頻道了。”張斌對此引以為豪,他說,無論在哪里出差,晚上和客戶吃飯或回到酒店打開電視時,“滿頻都是我們泉州品牌”。
雄厚的產業基礎,令全國很多地方羨慕,包括福州。2021年,即便福州GDP已超過泉州、成為福建省新貴的“帶頭大哥”,但工業經濟上,泉州依舊值得福州敬重。
和擁有9大千億產業集群的泉州相比,截至目前,福州培育和形成的千億產業集群只有5個,分別是紡織化纖、輕工食品、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冶金建材。
分析兩市2021年的經濟數據還發現,福州GDP增長主要和第三產業貢獻有關,而不是第二產業,泉州恰恰相反。比如福州,其第三產業增加值是 6397.66億元,同比增長9.3個百分點。福州第二產業增加值是4289.8億元,同比增長7.3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福州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達63.5%;但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僅超三成,達32.5%。
泉州2021年GDP中,第三產業增加值4635.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436.24億元。
兩市一比,很顯然,第二產業,泉州優于福州,第三產業,福州優于泉州。而工業在第二產業中占據非常大的比重,起決定性作用。也因有著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過去發展中,泉州一直處于領跑者的位置。
泉州人的困惑在于:福州以微弱優勢戰勝泉州后,會否一騎絕塵,長期處于領跑者位置?
“作為泉州人,從內心里,我肯定希望泉州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張斌說,“當然,我也不反對福州依靠自身實力和產業優勢迅速崛起和趕超。”
對福建來說,省內有兩個或多個強城市,且處于差異化的良性競爭中,這對共同將福建的“經濟蛋糕”做大做強很有好處,也令人羨慕。
和民間論爭相比,學者的心態要更平和與超脫。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黃茂興,在接受南風窗采訪時表示,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都是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領頭羊,從福建的角度看,當然希望它們都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進而帶動整個區域協調發展。“我希望它們都強,這樣發揮引領和推動的作用就更強。”他說。
“不要單單盯住福州、泉州這兩個城市來比高低,關鍵要在相互借鑒中實現相互提升,要適應現代城市轉型發展需要,實現高質量崛起。”黃茂興說,“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千方百計搶抓機遇,搶占制高點,加快城市經營和布局,這是任何城市都要面對和完成的使命。”
“我們鼓勵差異化競爭而不是同質化競爭,這樣才能推動區域經濟走上一種良性軌道。”黃茂興說。
在張斌看來,泉州GDP被福州超越只是階段性的,特別是在福建提出“強省會”背景下實現的。張斌認為,市場驅動要素發展或更明顯和持久,作為民營經濟大市,泉州的市場要素更活。
“當市場普遍向好,泉州后勁和實力一旦迸發出來,其產生的推力和作用將更明顯。”張斌說,泉州下轄的各縣區經濟都很強,也很活躍,同時形成自身品牌和特色縣域經濟,諸如泉港的“石化基地”、豐澤的“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的“中國鞋都”、石獅的“中國服裝名城”、南安的“中國建材之鄉”、惠安的“中國石雕之鄉”、德化的“工藝陶瓷之鄉”、永春的“蘆柑之鄉”、安溪的“烏龍茶之鄉”等馳名海內外。
“城市發展肯定是你追我趕的過程,不可能誰永遠領頭、稱霸。”黃茂興說,福州趕上泉州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至于短期內泉州會不會很快趕超福州,黃茂興直言“不好說”,因為“福州的新興產業布局后勁也很足”。他同時表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關鍵是要相互學習和借鑒,共同成長和進步。”

彼此該怎么學習?
黃茂興表示,泉州的優勢在于民營經濟,其包含著閩商的拼搏精神和重要特質,即“愛拼會贏”。
泉州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刺桐港曾為“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那里是交流交往的重要口岸,也因此,泉州的商業文化和歷史人文都很深厚。“泉州的制造工業,包括服裝鞋帽等,經過一系列改良改進后,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相當大市場份額,這也值得福州借鑒。”黃茂興說,“當然,福州也有泉州無法比擬的優勢。”
作為省會,福州的現代物流和交通體系有著特殊優勢,福州服務業的發展也因此有較好的基礎。此外,在城市建設、城市品位的提升上,福州這幾年的力度很大,因此吸引很多人才。加上福州是福建省高校最集中的城市,這為福州發展提供著優質的智力資源、創新資源。
“聚集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其產業的高技術含量、高科技企業的創新動能,就更足一些。”黃茂興說,最近幾年,在布局互聯網、生命健康等新產業方面,福州的力度很大,其在當下正展現出產業韌性和后勁。
“福州有2條地鐵在運營、多條地鐵在建設中。”張斌說,泉州常住人口比福州多,但泉州至今沒有一條地鐵,甚至可以說:“泉州市的交通只相當于一個縣級水平。”
“城市修建地鐵有經濟、人口等指標和要求,其中要求城區人口300萬以上。”張斌說,但泉州是座“弱中心、強縣域”的城市,城區人口并不聚集,主要分布在各個縣市區,也因此不符合建地鐵的條件。
福州22年來首超泉州,但作為福州人,梁耀文沒有因此表現出多大樂觀。接受南風窗采訪時,他說:“從經濟角度看,福州作為沿海城市的發展與作為內陸城市的合肥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
梁耀文說,合肥2021年GDP 11412.8億元,比福州高。此外,和同為省會的武漢、成都相比,福州的差距也比較大,還需要努力。
統計數據顯示,武漢和成都2021年GDP數據分別是17716.76億元和19916.98億元。
“從地級市排名看,泉州不僅在福建,甚至在全國都值得肯定。”梁耀文說,“但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泉州,其工業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后勁不足,這是泉州需要警惕的。”
在梁耀文看來,2021年以后,泉州GDP要超越福州的可能性較低—如果房地產業逐漸走低,福州在這方面的固定資產投資呈較大比例下降,那么,泉州還有機會超過福州。
如何在強省會的同時,也強泉州?
從新一屆黨委布局看,上級也有意強化泉州在福建的地位和作用。新一屆泉州市委書記是由福建省委常委兼任的,這是政治上一個十分明顯的提升。
“希望強有力的領導能讓泉州官場更開放,并整合好泉州各種資源,引入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做好區劃調整,特別在城建上下更多功夫,提升泉州城市品質和城市凝聚力。”張斌說。
梳理當地統計局官網公布的福州、泉州歷年GDP數額就會發現,1978年,福州GDP大于泉州,但到1994年,泉州GDP大于福州。不過,好景不長,僅3年,即1997年,福州GDP又反超泉州。泉州也不甘示弱,僅兩年,即1999年,泉州GDP又一次奪回福建“一哥”的寶座,且不間斷地持續了22年,直到2021年,泉州才被福州以微弱優勢反超。
接下來,誰終將成為更持久的引領者?外界拭目以待。
34505002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