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媛
為了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效率,本文對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進行了剖析,并且提出了幾條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以期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促進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現狀
目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自主學習模式仍舊存在諸多亟待改進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小學生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比較深,在學習中普遍存在依賴教師、依賴家長、自主性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對一些諸如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較少,固有的教學思想很難轉變,導致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不足,教學創新較少,影響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二、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一)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優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持續推進,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必須基于當前教學模式開展積極的創新和改革。新課標背景下,要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小學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在新課標的引導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情感溝通、交流協作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自主學習模式關注的是驅動小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轉變課堂學習的角色,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權利,從而通過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學習效率,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優化。
(二)激發學生的創新與創造能力
創新是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語文學習不僅可以讓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知識,更可以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現有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精選了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融入了十分豐富的教學資源,并且這些教學資源都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具有很高的價值。如果可以引導學生在高年級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良好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小學生的創新與創造能力,為小學生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探索豐富的知識世界,增強求知欲,從而逐漸形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小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三)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主要是采用教師主導的講授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針對性不強,教師需承擔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很難根據學生的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學習需要依靠教師和家長的監督,被動性比較強,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自然比較低下。而自主學習模式轉變了師生之間的角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求自主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會養成不懂就問、及時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通過主動學習逐漸積累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高年級語文教學,從而實現因材施教,活躍學生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一節課堂教學成功與否,課堂導入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成功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決定了其學習質量,為了更好地培養高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著重分析和探討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例如,在《絲綢之路》一課教學中,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全員參與闡述的方式,鼓勵學生相互闡述絲綢之路的相關信息,并相互推薦相關書籍。在這一過程中,班級中所有學生都會積極參與進來,收獲良好的學習體驗,進而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更強的興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和監管工作,避免學生在相互闡述自己的所找到的信息時出現混亂。基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闡述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小組中輪流闡述自己的觀點,第二個階段則是在整合小組的總體信息后,選出一個代表,在班級中與其他小組競爭闡述。教師的引導和監管需要有效地落實在兩個階段中。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果進行評分,即在第一個階段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人說一個小點的內容,并且允許重復,新穎觀點記兩分,重復觀點記一分。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并產生較強的思考積極性。而在第二個階段匯總,教師則需要先確定好信息的類別,如時間、政治影響、經濟影響等,以此對學生進行收集資料以及整理資料的啟示,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
(二)創建開放的教學環境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可以極大激發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想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當先為學生創建開放的教學環境。第一,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語文課堂的主導,本著生本教學的思想,改變灌輸式的固有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通過正向激勵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更好地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第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要將學生興趣的培養、求知欲和創造力的激發放在教學工作的重要位置,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溝通,在開展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幫助,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做好教學規劃,如此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第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態度和教學方式。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比較有限,完全放手或過度干預都不利于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教師要善于進行總結和反思,在教學中多鼓勵,改變一刀切式的教學評價模式,給學生更多的信任,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困難,接受自主學習的方式,如此才能借助自主學習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烈,思維也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與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是打基礎的好時機。同時,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就是對抽象事物的認知能力比較有限,對一些直觀、形象的事物接受能力更強,如果教師只是采取說教的方式,按照教學大綱的內容開展教學,那么一方面抽象的知識會使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學習效率比較低;另一方面學生也不容易產生學習興趣,這就導致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會比較被動。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考慮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盡可能使用一些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和產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利用直觀化的、形象化的、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替代抽象的說教。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利用聲情并茂的方式開展教學,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既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索。例如,在《北京的春節》一課教學中,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個民族和地區在春節這個特定節日中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了解春節的由來和各地的風俗有助于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信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情境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先在課上播放一些關于春節傳統習俗的視頻,激發學生興趣,而后以“記憶中的春節”為主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記憶中春節的趣事交流討論,講一講自己對春節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春節的氛圍,結合自身的經歷開展自主思考,在活躍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四)引導學生積極提問
提問對師生而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重點;而提問也有助使學生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并掌握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北京的春節》為例。教師可以借助提問引入主題,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的問題可以是:“題目是‘北京的春節’,看著題目老師想到了為什么要強調北京呢,北京的春節是否和我們這里的春節存在差異呢?”如此,借助具有較強引導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思考,跟隨教學節奏進入課程主題,開展自主探索。在教師借助提問對學生進行啟發之后,教師便應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教師的題目進行自主的思考,在小組中提出問題,并結合小組的力量將問題解決。例如,在小組交流中,有的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需要先整理文章所寫的北京的春節的各個習俗,以日期——事情的方式列好表格,之后再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便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其次,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問,在課前通過預習及時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開展學習,在課后通過復習發現沒有解決的問題,通過提問及時解疑釋惑,將課程內容學深學透。例如,在課堂的后期,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問題:“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問題,你認為我們還有什么內容時沒有弄清楚的呢?或者說,我們還可以接著探討文章內容、寫作方法等方面的哪些問題呢?”最后,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加強師生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
(五)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是重要的參與者,小學語文教師要滿足新課改要求,摒棄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給予學生的表現充分尊重和信任,適當放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每節課中,小學語文教師都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主討論,自主解決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會產生緊張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的身體、思想也會比較放松,思維活躍度將更高。而且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例如,在《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本篇文章主要講解的是什么內容?”然后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及空間,即要求學生通過翻看書籍,自主與其他學生合作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在一段時間后,教師要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結果和方法,讓學生對文章講述的內容有正確的認知。在此期間,教師可以采取整體式提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簡要的引導。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完文章時進行提問:“我們之前學習課文的時候會分析什么呢?”學生便會聯想到以前分析的內容,進而會在小組中分析文章使用的各種寫作手法,也會分析文章內容,比如文章寫了什么景色、人物,敘了什么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回憶起以往的學習經驗,便可以自主、有目的地進行接下來的學習。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印象,而且能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六)積極開展語文學科競賽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教師的鼓勵和稱贊,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可以體現自主學習能力強弱的語文比賽或語文活動項目,并且適當獎勵表現優異的學生,以此激勵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高年級的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抽出一定的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口頭仿句等類型的比賽,使學生的寫作、思維等能力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在比賽中,教師可以用本節課需要學習的修辭手法作為比賽的目標,以班級為單位,設置不同的時間段。比如,在30秒內想好仿句的加三分,1分鐘內想好仿句的加兩分,1~2分鐘想好仿句的加一分,超過2分鐘的扣0.5分。通過這樣的競賽活動,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認真上課、積極思考、勤于寫作的重要性。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知識競賽,在比賽中選出掌握知識最全面的學生,并鼓勵學生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擴充學生知識儲備量。通過開展上述競賽和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擅長的知識領域和薄弱點,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
四、結語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幫助小學生養成主動發現問題和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為小學生順利升入初中做好準備。因此,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有效方法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學習和探索,幫助小學生在關鍵時期打好學習基礎。
(宋行軍)
3572500218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