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我國重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并將其作為未來教育事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學校為響應國家號召,設置美術和體育等課程,培養核心素養也逐漸成為每一個學科課程目標。而在受教育階段,學校致力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美術核心素養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教師在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應始終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時代性原則和民族性原則,針對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問題,教師應該著重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對美術學科的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為其他學科提供相關教學經驗,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主要對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美術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教師應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加強技法訓練、完善教學方式、創編綜合表演和轉變實踐形式,達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的目的。
一、美術核心素養
學生在步入社會前,需培養綜合能力,審美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必備的能力之一,而美術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美術核心素養具有三個主要特征,第一,綜合性,美術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第二,階段性,美術教學具有多個教學階段,在每一個階段,教師需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第三,終身性,美術核心素養能為學生未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堅實基礎。美術核心素養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美術的特性和教學提出的。
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內容,第一,觀察,在觀察過程中感受圖像的特征,理解作者表達的觀念和情感;第二,美術表現,完整的美術作品需要構圖飽滿、形象完整和色彩鮮艷;第三,審美能力,在生活中發現美是學生的必備技能;第四,創新能力,一個人用一生追求的事物是“創新”;第五,文化理解,文化與核心素養不能分開,學生在學習文化過程中能明白很多道理。培養美術核心素養對學生有很大幫助,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能促使學生全方位發展,所以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放在首要位置。
二、美術教學現狀
學生對美術作品產生的理解和認知對其審美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持欣賞、尊重的態度,增強學生獨立欣賞作品的能力。通過對中學美術課堂的調研,結合核心素質分析,更好地促進工作開展。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美術最基本的內容沒有一定認識,水平相對較低。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目前有很多教師把握不好教學時機,在課堂上對學生學習進行干預,影響其積極性。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十分單一,造成學生興趣不高,不主動和教師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導致教師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不能有效進行教學。
三、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的美術課堂教學方法
(一)引導學生貼近生活,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俄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藝術源于生活,站在美術的角度,美術所需素材都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學生具有思維活躍的優點,同時具有專注力不集中的缺點,教師應培養學生學會耐心的觀察生活,從中發現生活中的藝術。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如何學會觀察生活中的藝術,從實際物像到情感表達再到二者關系,逐步構建學生心中的藝術之美。而引導學生耐心觀察的方法之一是提出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讓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引導學生提出有效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物像,如小的裝飾品,花瓶、掛件等;大的建筑物,超市、博物館、美術館等;再到鮮活的生命體驗,如正在捉蝴蝶的小貓,面對陌生人狂吠的小狗,動物園里顏色各異的動物,大街上來往的人潮等都是生活中的美,關鍵在于美術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教師可將生活中的隨拍放在課堂中展示,讓學生對照片進行欣賞,并挑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引導學生講解選擇此作品的原因,通過分析作品的細節,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作品內涵;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觀察生活,增強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且實現學生發現生活美能力的提高。
2.調動學生的感官能力
任何美術作品都會對學生視覺產生沖擊,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多以視覺為主,通過視覺了解美術作品,進行美術作品的學習。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觀察外,也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身體感官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利用觸覺、嗅覺、聽覺等感受身邊的事物。例如,在畫作樹葉時,引導學生觀察樹葉形狀的同時,引導學生觸摸樹葉,了解樹葉的脈絡,并利用手中的畫筆將樹葉描繪出來。了解雞蛋畫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家觸摸雞蛋,了解雞蛋的不同形狀。利用視覺只能理解雞蛋的表面形狀,即“橢圓形”,為了保障雞蛋作品的充實性,可借助觸摸方式實現雞蛋的細節繪畫。在教學“美麗的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與本課程相關的內容,將課堂的主動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從校園中找與“花”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觸覺、嗅覺感知花朵,了解“花”的不同表現形式,并結合自身對“花”的理解,繪制美術作品,將自身的感知利用畫筆描繪出來。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運用除視覺以外的多個感官,正確認知美術中所蘊涵的美,提高審美情趣,而且可以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增強。
(二)加強技法訓練,培養學生美術表現能力
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培養美術表現能力的簡便方法就是實踐。美術作品主要包括線條部分和顏色部分,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美術中的線條以及顏色,再通過練習,能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創造出美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完成作品。例如,教師先可以利用美術實踐課引導學生臨摹生活物品,完成技法訓練,選擇結構簡單、層次分明的生活用品,在此結構難度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不斷練習實現美術繪畫繪畫技術上的提高;其次,通過勾勒、造型和上色等操作,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繪畫體系,加強技法,加深學生對該物品的認識和理解;最后,引導學生為大家講解創作中心思想,通過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繪畫技法,增強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三)完善教學方式,培養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臨摹能力
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受教育情況,好的教學方法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美術需求,使學生能有興趣,且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跟緊時代要求,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選擇與學生身心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與理解美術的魅力,激發學生對美術科目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其他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優秀美術作品,以《蒙娜麗莎》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蒙娜麗莎微笑”的含義,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生活背景、境遇等方面進行思考,剖析畫作的真實情況,在學生掌握觀察基本技能后,教師可以逐漸增加問題難度,引導學生形成品味作品的審美能力,從而感悟作品內涵。合適的教學方式能引導學生形成審美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同樣,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也尤為重要,通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認知和洞察能力。教師依舊可以借助硬件設備為學生展示作品,放大作品的尺寸,讓學生清楚看到課本中有些模糊的地方,使學生體會到細節出真知,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每一筆、每一畫都是需要精雕細琢且極具功力的,以此培養學生的欣賞、鑒賞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發現美、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田橫五百士》這幅作品由我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創作,具有較強的藝術欣賞價值。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先講述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足夠了解后,幫助學生通過欣賞作品能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這幅油畫完成于1930年,取材于《史記》,講述的是劉邦想要招降之前齊國的后代田橫,發出詔令,如果田橫投降就可封王侯,如果不來就會派兵消滅他和五百名部下,為了保住五百人的性命,田橫去見劉邦,但在距離洛陽很近的地方自刎,還讓其部下拿頭去見漢高祖,劉邦厚葬了田橫后去招降五百人,結果全部自殺。這幅畫展現的就是田橫與大家離別的場景。通過欣賞這幅畫,讓學生能感受到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激發了其愛國情懷。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臨摹能力。 在臨摹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臨摹畫作,增強自己的動手繪畫能力。如學生可以采用坐標格的方式開展臨摹,以達到準確臨摹的效果,還可以使用自由臨摹的形式,自由發揮,增強創新能力。
(四)創編綜合表演,培養創新能力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綜合性表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綜合表演,綜合表演包括樂曲、舞蹈、劇本和朗讀等內容,例如,教師在學生學習畫臉譜的過程中可以加入綜合表演,在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一個小組選出一位組長,組長負責組內各項工作,學生可以選擇在臉上畫臉譜、戴臉譜道具等多種方式完成表演,以舞蹈、樂曲、舞臺劇等多種表演方式渲染舞臺效果。最后,教師可以邀請其他教師評分,調動學生創作積極性,同時選出優秀的作品,教師需點評所有學生的作品,鼓勵他們繼續參加此類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互相借鑒,共同成長。綜合性表演方式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
(五)轉變實踐形式,增加文化理解
文化與教育是一個整體,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輕易接受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教師應將傳統文化元素設計滲透授課內容中,例如,在講解“民間美術”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民間玩具帶入課堂,在課堂上,學生可以互相討論民間玩具與真實事物的區別,并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需引導學生發現民間玩具背后的故事,然后將自己發現的故事帶入課堂分享給其他同學。一方面,學生能在活動中發現“美術”不僅是一個“高大上”的詞匯,還是一個貼近生活的詞匯;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同時可以了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理解,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程度。
(六)提升表現能力,小組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促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中不斷自我提升。課堂上,教師要確定教學方向,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提升美術表現能力。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小組共同學習的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交流,及時解決問題。不但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還能提升學生在合作中的能力。如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利用所學知識和掌握的畫畫技巧,表達出自己的繪畫思維,對實現更高質量的教學目標具有積極作用。《指墨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好繪畫工具后,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開展創作。小組共同合作的氛圍下,能發散學生思維,加強創新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有效提高美術表現能力。
(七)構建多方合作機制,聯合家校和社會
教育相關部門和學校應該更注重美術教育,盡量提供適合學生學習美術的硬件設備,比如,設立專門的美術教室,采購專業的美術工具等。為了不斷完善美術教學體系,鼓勵教師扶持鄉村學校,促進鄉鎮美術教師更好發展。只有教師對美術核心素養有較強的觀念,才能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學校應該多開展相關美術教學活動,聯合家長,比如,家長旁聽課堂教學和學生共同學習,有美術基礎的家長依次為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靈活運用所學美術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美術知識,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是教師展開美術教學的行動指南,美術課堂是學生美術認知、藝術鑒賞、知識積累的成長基地,更是教師體現個人教學能力的展示舞臺。因此,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以美術課堂為研究平臺,以教學方式為研究內容,通過借助多媒體優化藝術鑒賞,優化繪畫認知,借助創新思維優化美術創作,從而創設最優化的美術課堂。本文著重探究了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的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包括引導學生貼近生活,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加強技法訓練,培養學生美術表現能力;完善教學方式,培養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臨摹能力;創編綜合表演,培養創新能力;轉變實踐形式,增加文化理解;提升表現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構建多方合作機制,聯合家校和社會,希望能為美術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左毓紅)
30415002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