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
從日本東京站乘新干線,約24分鐘就能到達埼玉市的大宮站——距離上相當于從上海虹橋到昆山。6條新干線在此分流,分別通向日本的東北地區和北陸地區。這個區域由江戶時代的驛站發展繁榮起來,也是埼玉縣內重要的商業中心。但是,看似繁榮的大宮區域其實也面臨著公共空間不足、本地商鋪衰落等城市問題。
“車站附近全都是那些(跟其他地方)一模一樣的店。像我們這樣的個體經營者,不去離車站遠一點的地方根本沒法經營,”當地的餐飲店老板說,“大宮站變得越來越沒意思了。”
日本的火車站常常同土地開發緊密相連。距離車站越近,土地價格越高,大宮站也不例外。大宮站東側的“冰川綠道西通路”就像是一條分界線,一邊多是連鎖店,另一邊則多為個人經營的小店。隨著大宮站人流增多,連鎖店逐漸占據了車站周圍,本地小店越來越少。2008年,為緩解周邊干道的交通壓力,琦玉市政府決定擴建這條道路。但是在一個精細發展的現代城市中,土地的復雜歸屬權影響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這導致日本城市的道路擴建常常要花費很長時間。因為道路兩旁都是私有地,所以政府需要在擴建之前處理復雜的土地產權問題,從私人手中逐一收購擴建所需土地。從決定擴建到道路正式投入使用,常常要花上10到20年。
在漫長的建設期間,為了不讓街區失去活力,大宮城市設計中心(Urban Design Center Omiya,以下簡稱UDCO)打算以“冰川綠道西通路”做一次社會試驗。UDCO是一個將“產業界、政府、學術界、民間機構”四方力量集合到一起的非營利法人團體。
由于政府收購土地有先后順序,道路擴建的過程中,會陸續出現一些閑置的道路擴建預備地。UDCO想了個聰明的點子:這樣的預備地既可以是延續既有商鋪的“街邊攤”,也可以是公共空間。2017年,UDCO主辦了第一屆“大宮街道露臺”活動(Omiya Street Terrace)。
14個餐飲店和零售店的攤主通過公開招募加入了這個露臺計劃。大家的打算都不一樣,有人是為了測試自己的商品在大宮地區的商業潛力,也有人是為了向當地人宣傳自己的品牌。UDCO觀察到,為期9天的活動中,人們在街邊的這些空間里購物、飲食、讀書。在此之前,這些都是難以在大宮的街道上看到的風景。
在2018年的第二屆“大宮街道露臺”中,這場社會試驗又“進階”了,會場擴展到了4處。更大的規模意味著地皮屬性進一步復雜化——它們不僅屬于不同業主,用地屬性也可能不一樣。道路擴建預備地大多是相對分散的幾十平方米的小空地,很難整體有效利用。
UDCO嘗試了一種將道路和私有地整體利用的方法。比方說,最大的會場由道路擴建預備地和與它相鄰的商業停車場組成,是公有地和私有地的結合。UDCO通過支付等額停車費在活動期間租下了整塊停車場。會場對面名為“CEREMONY”的殯儀館認同UDCO的活動成果,無償出借自己門前的私有地,讓UDCO將此地作為另一處會場使用。
UDCO副指揮石黑卓描繪了“大宮街道露臺”背后一個更長遠的想法:以公共空間為基礎,創造出具有大宮特色的街道文化。“街道露臺”就像是一個孵化器,既讓附近的人了解到街道空間的多樣玩法,也讓沿街住戶、商戶相互合作,作為一個整體,將“街道露臺”持續經營下去。
到2019年第三屆“大宮街道露臺”舉辦時,這個活動的組織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辦方從UDCO變成了一個更抽象的“實施委員會”,由附近的居民、出攤的店主、沿街的商鋪、當地的大學以及建筑咨詢公司等不同群體組成。UDCO負責指導活動策劃、空間設計,和大學以及咨詢公司共同調查研究,并且協調實施委員會與市政府、消防局、警察局的關系。現場的運營管理則交給出攤的店主。
這種委員會制度讓更多利益相關者得以參與活動的企劃與實施過程。比起前兩年的活動,有更多街邊商鋪愿意將自己的衛生間開放給活動工作人員和參與者,并且給顧客發放傳單,或者在門前放置“街道露臺”的招牌。
委員會制度也在嘗試逐步擺脫政府援助。這一年“街道露臺”的經費來源除了出攤者的租金和政府出資,還有8家當地企業提供的贊助。
有96個活動參與者在UDCO的調查中寫下了反饋,81%的人表示對活動感到滿意,95%的人希望參加更多類似的活動。
銷量的增長似乎不是攤主們持續參與的唯一動力。石黑卓告訴記者,根據UDCO對攤主們的調查,平均來說,各店銷售額只達到了各自預期的一半左右,但是他們通過“街道露臺”宣傳了自己店鋪和商品,有人結識了一些當地的生意伙伴,有人則感受到自己作出了社會貢獻。
從2020年開始,冰川綠道西通路“街道露臺”的經驗也影響了大宮的其他街道。
大宮“一番街”是一條日本傳統的步行商店街——街道不寬,頂上是穹形棚,街道兩側均是店面。它連接了兩條主干道,一度非常繁榮。然而隨著周邊大型百貨商場陸續關門,街上的一些老店慢慢退出,店鋪的店主也呈現老齡化趨勢。
“一番街”商店街聯合會理事長加藤真男是大宮本地人,也是一番街里一家祭典用品店的老板。“待在店里做買賣,很難注意到外面發生了什么。之前附近發生火災,我連消防車來了都不知道。”加藤真男說,“一番街已有3年沒辦過集體活動了。”他意識到,街上的店鋪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人員快速流動讓各家店鋪之間的交流也變得困難起來。
2020年的疫情讓商店街的情況雪上加霜。平時日均客流量50萬人的大宮站一下子蕭條起來,商店街的客流更是受到嚴重打擊。
“關東食糧”是埼玉縣本地的一家生鮮物流企業。從1970年代開始,它就與大宮區域的餐廳密切合作。疫情期間,人們不太敢去人員密集的餐飲店。“關東食糧”董事長臼田真一郎和另一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一個針對大宮區域的外賣系統。他還找到了同樣關心當地商家的UDCO,商討能讓餐廳們支撐下去的方法。
此時的UDCO正在研究疫情下如何增強街道活力。他們注意到了2021年6月5日在日本國土交通省生效的“道路占用許可基準的緩和條例”。這條規定放寬了占用街道開展活動的審核標準。疫情期間,很多餐飲店為了避免室內人員密集,利用這一條例占用部分街道空間擺放一些桌椅,讓客人可以在相對安全的室外用餐;或是在門外擺放外帶便當,減少店員和顧客的接觸。
大宮地區很少有適合活用這一條例的街道。它們要么是車行道,要么人行道太窄。但是“一番街”本身就是步行街,而且有頂棚,幾乎不受天氣影響。UDCO聯合商店街和包括“關東食糧”在內的當地企業一起,策劃了一場持續時間更久的“街道露臺”。“大宮街道露臺”項目首次邁出冰川綠道西通路,“大宮街道露臺@一番街”開始了。
相較于之前3屆,UDCO這一次的嘗試顯得非常樸素——首先說服商店街的店鋪參與項目,然后在這些店鋪的門口劃出約1米寬的街道空間任其使用。至于如何使用這塊空間,則任憑各家店鋪發揮。
這次一番街的“街道露臺”起初便計劃實施4個月之久。在上一屆成功實踐的委員會制度,為這次活動的長期實施打下了基礎。商店街聯合會理事長加藤真男在這次“街道露臺”中擔任委員會會長,負責協調商店街內的各種事務;“關東食糧”的老板臼田真一郎任副會長,負責招募參加店鋪,還為委員會帶來了一些食品行業的贊助;各店鋪則負責運營自己門前的空間。
UDCO除了幫助街道搞定道路的使用許可、協調與政府部門的關系,也花費了更多力氣在傳播報道上。這次,有包括NHK、朝日電視臺、《讀賣新聞》在內的近20家媒體報道了他們的嘗試。
媒體的持續曝光為“一番街”帶回了一些人氣。意大利餐廳Diavola門前的大酒桶成了熱門場所。“似乎有些顧客是專門為了站在大酒桶邊喝酒來的,”Diavola店主小室卓也說,“他們聽說11月活動結束后我們會撤掉酒桶時,甚至有些失望。”
2021年8月到11月,埼玉縣餐飲業整體受挫的背景下,“一番街”表現最好的幾家店鋪營收不降反增。2/3的參與店鋪覺得媒體的報道對自己的店鋪起到了宣傳效果。而參與活動的所有店鋪都希望能繼續使用自己門前的這一塊區域。
除了經濟效益和宣傳效果,“街道露臺”還為商店街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收獲。活動期間,商店街的店鋪需要輪流派人參與每月一回的街道義務清掃活動。店鋪之間的交流變多了,商店街也找回了一些整體感。
雖然根據最初計劃,活動只延續4個月,但是隨著日本疫情的反復,再加上道路占用的許可標準一再放寬,委員會兩次延長了“街道露臺”的持續時間——4個月的計劃最終延長為整整一年。而從2021年10月開始,“大宮街道露臺@一番街”開啟了“第二章”,將持續到2022年10月。
可以說,曾經的快閃活動,正在成為大宮區域的日常風景。
“大宮街道露臺”的宣傳設計總是帶著鮮艷的黃色。每到“街道露臺”實施的期間,你能在附近看到路燈上掛著黃色的旗幟,餐飲店門口擺著黃色的招牌,路邊的行人拿著黃色的蒲扇。在“街道露臺”最初的概念圖中,道路兩側建筑物前的空間,均被涂上了黃色。在這些鋪滿黃色的區域里,人們做著各種新嘗試。
石黑卓說,“街道露臺”想要實現的理想景象有很多,簡單來說,就是“適合步行的活力街道”。一條有活力的街道需要人們超越土地所有權的束縛,也離不開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
到2021年4月,日本各地已經成立了23個像UDCO這樣的組織。石黑卓也曾在分享會上公開表示,他們想通過類似于“大宮街道露臺”的項目培養一些當地人才,和他們一起開展城市更新事業。
如今,“大宮街道露臺”的名字后面又加上了一條新的街道。“大宮街道露臺@中央大道”在2021年6月啟動,將一直持續到2022年3月。UDCO在大宮站東側中央大道的一段人行道上擺上了盆栽,這些盆栽來自一家名叫“秀花園”的當地私人林場。人們可以通過眾籌網站參與項目,獲得不同級別的回報。這些收入不僅會變成林場的收入,也會用于項目的維護以及今后的活動。
在UDCO的藍圖里,“大宮街道露臺”的名字后面也許可以接上更多的街道,讓富有活力的黃色填滿整個大宮區域。
(摘自《第一財經》雜志2022年第1期)
367550058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