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芳
曲藝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表演藝術,它門類繁多,表演形式靈活,百姓喜聞樂見。作為一門表演藝術,人們更習慣通過現場及視頻的形式觀看曲藝節目,這便導致了曲藝類圖書出版的不足,以及曲藝的學術研究薄弱、專業人才稀少的情況,這也極大地影響到曲藝學科的建立以及曲藝人才的長足發展。本文從出版者的視角,分析近年來曲藝類圖書的出版情況,力圖為曲藝的發展建設提供一種思路。
近年來,各大出版機構出版的曲藝類圖書根據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曲藝教材類、曲藝人物傳記類、曲藝作品集萃類、曲藝理論類、曲藝工具書等幾類。
曲藝教材類圖書中,以2020年底,由中國曲藝家協會與遼寧科技大學共同開發的一套曲藝類本科教材最為令人矚目,這套書包括:《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中國曲藝藝術概論》《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評書表演藝術》《相聲表演藝術》等,它填補了高等院校藝術學教育中曲藝教材的空白,標志著中華曲藝學學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①
曲藝人物傳記類圖書,以2020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姜昆自述》最具代表性。相較于自傳,自述更為靈活,更能隨性地展示姜昆先生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對于讀者探尋其藝術軌跡、分析其藝術表演更具說服力。此外,2011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張伯苓著的《馬季生前與身后》也頗具影響力。
曲藝作品集萃類一直都是曲藝作品出版的重點,21世紀以來,具有代表性的圖書有:2016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少杰編的《李潤杰曲藝作品集》(上、下),2018年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中國曲藝家協會編的《改革開放40年優秀曲藝作品集》,2020年由陽光出版社出版、寧夏曲藝雜技家學會編的《寧夏曲藝作品集》等。
曲藝理論類圖書中,具有代表性的如2019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編的《新時代 新曲藝——第三階全國曲藝理論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集》,2018年由杭州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編的《探索與思考——浙江曲藝研究論文選集》,2018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錢國楨編著的《中國曲藝音樂作品分析》,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蕭作如著的《北方曲藝音樂初探》等。

曲藝類工具書以2000年以后陸續出版的《中國曲藝志·遼寧卷》(2000)、《中國曲藝志·四川卷》(2003)、《中國曲藝志·黑龍江卷》(2004)、《中國曲藝志·吉林卷》(2005)、《中國曲藝志·上海卷》(2007)、《中國曲藝志·陜西卷》(2009)等為代表。此外,如2007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凌怡、劉景亮、李廣宇著的《河南曲藝史》,采取史料與評論相結合的辦法,按時間順序對河南曲藝發展脈絡作了清晰的梳理,也是一部優秀的曲藝參考書。
通過上面對于近年來出版的曲藝類圖書的梳理,我們發現近年來曲藝類圖書的出版數量較之前有所上升,專業性也更加突出,如《中國曲藝志》的出版,既是一次全國性的曲藝大普查,也填補了部分地區少數民族民間曲藝理論及史志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出版價值和意義。而多部經典曲藝作品集的出版,更是為保留中華曲藝之精華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看到成績的時候,我們還發現目前曲藝類圖書出版存在的一些問題,下面將從出版流程的角度,對其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出版前——曲藝類圖書的選題策劃仍未突破固有的格局,導致目前沒有特別暢銷的圖書出現。這與目前火爆的曲藝演出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很多策劃編輯表示,他們在選題策劃上存在滯后性,很多時候是等其他形式的表演方式火爆之后,他們才著手進行圖書的選題策劃。這與曲藝本身的特性相關,畢竟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其可視性才是它最重要的特點。但是這也要求編輯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發揮他們的創意,走諸如“圖書+視頻”的路子,在積極借鑒其他類圖書的經驗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找到突破點,從而策劃出具有影響力的曲藝類圖書。
其次,出版中——曲藝類圖書的作者以各地曲協以及著名表演藝術家為主。與專門從事創作的人員不同,表演藝術家承擔著很多其他性質的工作,如演出、教學、培訓等,有時候寫書只是他們需要完成的一個任務。這就不能有效地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導致寫出來的作品平淡,缺少特色。曲藝類論文集的出版尤其如此。這就需要編輯在這個過程中多與作者進行溝通,引導他們對占有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藝術升華的處理。
此外,由于曲藝的一些門類專業性較強,導致編輯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表述錯誤未能被及時發現,大大降低了圖書的可信度。這除了需要作者在寫作中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外,編輯及時向專業人士求教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最后,出版后——營銷宣傳不到位,對讀者群缺乏嚴密分析,導致信息發布不到位,讀者不能及時獲取信息。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曲藝類研討會結束后結集出版的圖書,這類書可讀性不強,所以出版社在營銷上面會減弱力度。而對于一些曲藝名家的作品集或者傳記,由于藝術家本身演出業務的繁忙以及其他種種顧慮,導致后期的宣傳只有出版社出面,這大大降低了此類圖書的影響力度?,F在網絡直播發達,出版社可以拓展渠道,在作者公務繁忙的時候,可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或者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讓作者發布圖書出版的信息,以增加圖書的傳播力度,達到出版社和作者雙贏的效果。
相較于視頻載體,圖書具有閱讀方便、信息量大、保存持久等特點,這也是曲藝類圖書出版的意義所在。它對于曲藝學科發展的意義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曲藝類圖書的出版,對于曲藝的學術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雖然曲藝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有關曲藝的學術研究,“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緣故,一直比較薄弱,文獻積存單薄,專業人才稀少,學術陣地缺乏,學科建設滯后,話語不夠規范,推展十分緩慢”,而逐年增加的曲藝類圖書,很好地彌補了此類問題。例如由吳文科主編的《曲藝學》,“給曲藝的學術研究搭建了交流的平臺,也給曲藝的學術積累提供了沉淀的容器,特別是在當今海內外沒有專門刊發曲藝研究學術成果專業刊物的情況下,本書的出編輯和出版,意義尤其獨特和重大:既是為了彌補曲藝研究長期以來缺乏學術交流的公共平臺的巨大遺憾,也是為了使曲藝的學術研究、學理建設和學科發展擁有自身相應的載體支撐”②。
其次,曲藝類圖書的出版,對于曲藝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口傳心授”為傳承方式的曲藝表演藝術,常常以視頻形式記錄藝術家的現場表演,對于其藝術特色的總結、藝術技巧的分析這些理論方面的問題就涉及較少。而曲藝圖書就很好地彌補了此類視頻的不足。例如《蘇州評彈表演藝術》一書,“凝結了蘇州評彈一代代的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工作者的心血與汗水。盡管藝術來自百姓,脫胎于民間的娛樂功用、社會化功用,只有當它能夠以體系化、理論化的方式去總結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留下評彈表演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的高光時刻,升華總結表演行家的豐富經驗,讓追隨者們認識到這門藝術的價值,以及自己承擔的文化歷史使命,這門藝術才更有可能以成熟的面貌流芳百世”③。經過曲藝理論家、從業者的分析,形成一套理論,之后出版發行,對于廣大從事曲藝表演和研究的人員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總之,曲藝的發展,是多股合力的結果。目前僅僅從部分曲藝演出市場的繁榮來判斷曲藝的發展狀況是欠妥的。只有曲藝各門類在不同形式上都呈現出繁榮的現象才是曲藝真正繁榮的時刻。
注釋:
①《關于大力推廣使用首批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的倡議書》,《曲藝》,2021年第1期 。
②吳文科:《曲藝學》(第1輯)卷首語,文化藝術出版社2020年出版。
③施吟云:《從明清以來的“口傳心授”到體系化教學建設》,參考網https://www.fx361. com/page/2021/1011/8931796. shtml。
(作者:文化藝術出版社編輯)
(責任編輯/鄧科)
377950190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