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早,浙江省中醫院病房里,胡雙的造血干細胞采集正式開始。采集持續4個小時,分離機不停運轉,220ml的造干混懸液從小伙子的身體中被分離出來。“生命種子”將以最快的速度,為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姑娘帶去生的希望。
本碩博連讀,25歲的浙大電氣學院研三學生胡雙是名實打實的“學霸”。2016年,大二時的胡雙在學校組織的一次獻血中,采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一晃5年,胡雙自己都快要忘了。去年10月份,胡雙接到了西湖區紅十字會的電話:你的造血干細胞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匹配成功,愿不愿意做進一步高分辨配型?兩個陌生人血液高分辨配型成功,這本是一件概率不到萬分之一的事。對于白血病患者來說,即便是一次感染,也可能帶來生命危險。
“如果機會來了,一定要抓住。”胡雙利用做科研課題的空閑時間,去浙江省中醫院進行高分辨配型,結果是讓他欣喜的。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對身體造成什么影響,這胡雙是知道的。但直到采集結束,這位小伙子仍只字沒對家人提過,“其實也沒什么好說,免得造成老爸老媽不必要的擔心。”
他也沒跟老師講,“不用說,老師出差去了,管不到我。”趁這段時間做論文,2月25日,胡雙住進了醫院,一周后采集工作結束。“本來就想安靜地開始,安靜地結束。現在紅十字會通知了校醫院,讓我休息。這下學院的院長、導師都知道了......”
(摘自《中國青年報》3.4)
31185019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