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題材料中帶有主題限制的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一般要求“理性思辨”,考生審題立意時首先要結合主題要求,將材料中涉及的幾類人、事,進行歸類分析;其次緊扣“主題”辯證分析;最后指出應該怎么辦。
命題材料中明確提出“主題”,限制寫作指向
明確提出主題是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的升級版模式,雖然表現形式變化很大,但考生只要抓住其主題的限制性要求,審題立意就能做到精準。
主題作文限制了作文立意的側重點。作文首先要結合材料的不同說法理性思考,要說明選擇的理由,或不選擇的理由,如果拓展的話,要和材料涉及的人或事進行類比、回扣(分析問題);最后還要在寫作中去提出自己解決、處理這個任務、問題的想法或方案。(解決問題)
明確提出“主題”的選擇權衡類文題命題模式為:創設情景(事實材料——不同人物對該事有不同看法)——先提出“以×××××為主題”,再提出寫作任務:“對此你有何思考”“對于某某、某某或某某的做法,你有何看法?請從某某、某某或某某中選取一類,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對寫作任務作出具體限制)。
這些“主題”的限制性要求對作文審題做出了明確的限制,考生必須緊扣材料內容去整體把握材料內涵去突出“主題”,如果脫離了材料內容審題,就偏離題旨了。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解析:
命題材料要求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考生作為高三學生寫信給高一新生,其限制一是寫作格式為書信方式,書信體也因書信主體和書信對象之間的關系而呈現出相應的差異性。其限制二是寫作的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那么寫作時就要思考“如何”和“畫好”,關鍵要切中“為自己”。考生需要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思考: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要求考生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經歷,比如高中三年生活怎樣度過,如何在高中三年中過好學習生活,把你的成功經驗、教訓傳遞給高一學生。
命題材料后的關鍵語句暗示寫作“主題”
通過關鍵語句暗示寫作主題的非限制性任務是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的另一種重點題型,是在“選擇權衡”的基礎上偏重于一種理性思辨的文題。其命題模式一般是:情景材料——議論性的關鍵語句——寫作任務。其命題材料多為社會熱點新聞、古今人物、名人名言等,適合寫議論文,一事一議。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解析:
綜觀全篇材料,重點是后面的關鍵語句暗示了主題,體育只是引出后文觀點的一個比方:人的身體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強弱只是暫時的,后天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先天客觀的形勢:濫用其強者會變弱,勤自鍛煉者(比如體育鍛煉)會變強,由此蘊含“主題”的第一層含義:后天努力可以改變先天條件。“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蘊含“主題”第二層含義:不認命不服輸是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蘊含“主題”的第三層含義:我生來就弱,也許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鍛煉(深層義為后天的努力作為)讓我變強。三個層面綜合起來看,“主題”是自尊、自信、自強,是面對強者不怕挑戰、面對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氣和勇氣。
命題材料中的關鍵詞暗示主題
通過命題材料中的關鍵詞語暗示寫作主題,是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的常見題型,即在命題材料中反復出現關鍵詞暗示本次作文的寫作主題。命題模式一般是:情景材料——關鍵詞——寫作任務。這類命題材料非常廣泛,考生一定要緊扣關鍵詞的內涵來立意。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并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解析:
命題材料以關鍵詞“理想”為主題,在材料中反復出現了三次,先從古人用比喻表達對理想的追求,突出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并以揚雄用射箭為喻談理想這一具體事例加以印證。考生立意時要將重點放在對理想的追求、自身發展、時代精神的辯證關系上,從自身發展、時代精神出發,站在青年的角度來升華自己的思考,表達具有個性化的觀點。審題如果脫離了如何追求“理想”這個主題,就偏題了。
命題材料“限制性比較”提出主題
通過比較來突出主題是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的另一種重點題型,是在“限制性選擇權衡”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比較。
1.對于命題材料的“限制性比較”,考生在審題立意時首先要圍繞“主題”肯定甲,并簡要闡述肯定的理由(比較的基礎點),再肯定乙,并重點闡述肯定乙的理由,這樣才能突出自己的思考、選擇權衡的理由。
2.對命題材料圍繞一個“主題”,設置若干個條件或現象或若干件事,或在主干內容設置若干理性比較的情景,考生要抓住以下幾點:創設情景(事實材料包含多人或多事)以及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對寫作任務提出限制性的要求)。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解析:
命題材料中列舉了三種對待得與失認識的比較。這三句話具有內在的聯系,可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得與失是相互的,無論將它們看成終點、起點,還是過程,都無法改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生活中,很多人在得與失的選擇時面臨矛盾、猶豫,很多人在做出選擇后懊悔、無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夠正確權衡兩者的關系。我們應該從得中看到失,從失中捕捉得,這樣才能讓自己收獲美好的人生。文題的“主題”是如何對待“得與失”;重點是如何對待的三種態度:一是終點,一是起點,一是過程。這里講的其實是三種人生態度,寫作內容的關鍵就是對這三種態度的比較分析。
【竇銀強/供稿】
149750170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