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利 房懷軍 李銘 王艷紅
2019年2 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目標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并將“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和“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20條措施之一。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應當承擔起滿足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責任,如何滿足需求則成為地方高職院校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到:“充分發揮海南自然資源豐富、地理區位獨特以及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腹地經濟等優勢,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機遇,聚焦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競爭新優勢。”為此,海南省高職院校應針對海南自貿港建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需求,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并服務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目標,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過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研究與實踐,構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維度校企文化融合育人體系,強化校企文化育人效果,促進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滿足海南自貿港建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社會及企業人才需求轉變的要求(從過去熟練勞動者和初級人才向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轉變),并達到“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的國家職業教育目標。
多項研究表明,校企文化融合是職業院校“提質培優”,進一步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重要途徑和渠道。通過校企文化融合構建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和校企文化融合育人體系,可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一、校企文化融合育人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及對策
(一)文化差異造成的“融合壁壘”
校、企社會屬性的不同,決定了校、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分工,社會屬性的差異決定了校、企兩者文化在管理機制、組織架構、行為理念、環境營造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二者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在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著“融合壁壘”,具體體現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要素中。物質文化方面,企業的空間、設施設備等物質硬件建設均以滿足企業生產運營為目標,而學校是以滿足師生教育教學、學習生活、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精神文化方面,企業是以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為精神核心,強調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利益最大化,學校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人、塑造人、熏陶人為核心,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行為文化方面,企業是以促進生產運營為出發點,通過績效考核、培訓宣傳、團建娛樂等方式激勵員工精益求精、團結協作、提質增效,而學校是以育人為導向,通過教育教學、黨團建設、思想引領、職業規劃、資助幫扶、評獎評優、社會實踐、文體活動等多元化的方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制度文化方面,企業制度以規范員工行為為核心,對員工生產行為、過程管控、質量標準等方面進行制度規范,強調制度的規范性、標準性及約束性,更加凸顯制度剛性;學校制度建設圍繞人才培養,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在教育教學中更多的是激勵和引導,挖掘潛力,實行的方式是主動激勵引導和潛移默化,加以校規校紀約束,更多凸顯的是柔性的制度管理。
在校企文化融合育人過程中,如何打破校、企文化“公益性與市場性對立、育人為本與利益為本差別、柔性與剛性管理沖突”等“融合壁壘”,應從校企文化的共性著手,找到兩者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有效方式,如通過挖掘校、企精神文化中導向、規范、激勵、凝聚等社會文化的共性作用,營造凸顯企業元素的教育教學環境,制定校企行為與物質高度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構建校、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融合的育人體系,從而打破融合壁壘,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動,促進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與企業提質增效。
(二)校企文化融合缺乏協同聯動
校企文化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職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等協同參與,全面規劃校企文化融合方案,分層次、按步驟推進校企文化融合。由于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缺乏系統化的制度體系、完善的機制保障、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等原因,無法保證校企文化融合協同聯動形成合力,造成部分高職院校的校企融合呈現碎片化、無序化、淺表化等現象。如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缺乏溝通互動和人才培養協同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高職院校不能深入開展行業調研、企業研討、市場調查,缺乏對行業企業真實需求的了解,甚至不能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行業標準、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更新,其學科專業建設、專業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必定脫離行業及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導致與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的目標背道而馳;同時,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忽視多元文化的整合,不能很好地處理文化差異造成的理念、制度、行為等方面的不統一問題,從而進一步增加文化融合的難度,校企文化融合始終難以形成育人合力。
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在政府政策指導下,通過調研、研討、洽談、磋商、簽訂意向等方式明確校企文化融合方案,做好前期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系統性規劃,完善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協同聯動機制,找到校企文化融合的“協同點”;同時高職院校應甄別優選、提煉吸收優秀企業文化元素,形成校園文化、優秀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理念、行為、制度等高度統一的特色校園文化,避免校園文化建設碎片化、無序化,確保校企文化融合平穩有序、統一協作推進,既能達到高職院校滿足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的目標,又能讓企業幫助高職院校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三)融合育人實效有待加強
很多高職院校已經真正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對校企文化融合的內涵和本質認識不清、理解不透,只是把一些淺層次的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對于校企文化融合中的育人實效有待加強的問題,具體體現在部分高職院校忽略企業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系統性融入,如僅僅停留在企業標語、行為著裝、教育教學環境建設等表層的外顯文化的接入,照搬復制企業顯性的外在物質文化,忽視了企業文化認同、企業職業道德素養、行業現行標準等精神、行為、制度文化方面的熏陶,從而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企業文化、職業道德、職業素養,造成畢業生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增長、企業對新員工培養的成本增加等育人實效問題;同時,部分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未能系統地統籌規劃教育教學、學生日常管理、社會實踐、實訓實習、文體活動、評獎評優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活動,造成校企文化融合的碎片化、無序化問題,影響融合育人實效,如僅關注專業教學環節的校企文化融合,忽視學生日常管理、評獎評優等方面的體現,會造成高職學生僅掌握基本專業知識技能而缺乏團結、協作、奉獻、敬業、競爭等職業素養,從而降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高職院校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人才。
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實效的提升應注重將優秀企業文化元素系統地融入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體系中,并將形成的學校特色校園文化貫穿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學生日常管理、社會實踐、實訓實習、文體活動、評獎評優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形成全員參與、全方位融合、全過程協同的融合育人合力,提高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實效。
二、構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體系的實踐路徑
(一)校企物質文化融合,搭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載體
物質文化具有基礎支撐作用。高職院校要在校園環境建造與規置上整合行業特征、企業特質,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拓寬渠道、挖掘載體。高職院校應以行業特色及職業環境為出發點,搭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載體,為校企物質文化融合提供保障。以三亞中瑞酒店管理系實操環境營造為例,按照國際四星級度假酒店標準配套建設了“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教學實訓中心,努力在校園內營造真實仿真的職業情景;同時為踐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滿足中餐服務、西餐服務、咖啡服務、客房服務、酒吧服務等初階職業技能課程實訓的需要,建有中餐廳、西餐廳、咖啡吧、瑞酒吧、中西餐廚房、品酒室等多個真實實操場所,校園內整體建筑風格、教學環境、生活場所、標志標識的布置全面彰顯了職業化特征,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和環境;校外通過在合作企業開展中階職業技能實訓,完成真實職業環境“沉浸式”教育體驗與職業認知實習;畢業實習前通過在深度合作企業開展綜合管理項目課程,完成高階運營與管理崗位的實習,滿足專業“沉浸式教育體驗”的需求,構建了沉浸式環境育人平臺,實現校內外校企物質文化深度融合。
(二)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構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內核
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只有探尋校企共同價值,將企業精神內涵、精髓融入校園精神文化體系,形成優秀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校園文化,構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內核,達到價值觀、理念、思想的高度認同,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方能作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三亞中瑞以優秀央企中交文化為引領,不斷加強中交集團的優秀央企文化和瑞士洛桑的優秀校園文化的融合,并將中交文化、洛桑文化和學院“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的校訓、“尊重 專業 責任”的中瑞精神、一所培養“淑女與紳士”的大學等精神文化進行有機融合,打造了獨特的三亞中瑞校園文化,構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內核。通過學院官網、官微等新媒體平臺及圖片墻、形象墻、企業文化標語上墻等宣傳方式,展示中交重點國家工程成果、企業戰略愿景、優秀企業事跡以及先進典型案例和人物分享等優秀企業文化元素,實現校企精神文化共鳴,促進師生形成先進文化的認同;并通過搭建線下宣教平臺,開展中交企業文化專題講座,傳承好“交融天下、建者無疆”中交企業精神中蘊含的“大國工匠”精神,將學生全面發展與工匠精神、質量意識、職業修養等融合打造,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修德成人,從而為掌握專業技能打下堅實的精神積淀。
(三)校企行為文化融合,打造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特色
行為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中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高職院校與企業應通過在教育教學、學習交往、實訓實踐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積極搭建校企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學生行為文化的養成。三亞中瑞首先充分發揮質量內控保障體系中校園文化建設辦公室的統籌、規范、監督、指導職能,相關制度的約束性、激勵性、規范性、程序性的作用,成立組建由黨政負責人、輔導員、優秀教師、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優秀團員青年等優秀師生代表組成的“蒲公英”隊伍,轉變學生高校校園文化接受者的角色定位,將他們轉變為校園文化的參與者、體驗者、傳承者、維護者、踐行者、受益者,做到布置工作有落實、落實工作有抓手、工作開展有目標、工作過程有監督、發現問題有整改、工作質量有保障。
以我院師生行為禮儀規范為例,從簡單的微笑、點頭,主動問候,到左手持物、電梯先出后進,從著裝禮儀,到行為規范;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環境中,同時通過遵循企業的相關制度準則,利用工作學習環境熏陶的作用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等基本職業精神,以企業的現行標準通過“養成式”教育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職業素養;其次還通過積極搭建高校、地方政府、企業的協同互動平臺,開展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協同育人品牌實踐活動,以志愿者服務為抓手,著力打造學院高端賽事及會議志愿服務供應商品牌,將企業文化引入到學生社會實踐當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企業文化、鍛煉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促進學生向具有紳士風度和淑女品質的職業人轉變;并通過實習雙選會、行業精英專題論壇、走進業界企業參觀、淑女紳士禮儀文化培訓、社團活動展示等一系列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品牌活動感受校、企文化的熏陶,有效促進了校企文化融合,并進一步推動行為文化育人實效。
(四)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完善校企文化融合育人保障
制度文化具有管理、規范、約束、引導等作用,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將推進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并進一步促進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將企業文化與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統一的制度,做好校企融合頂層設計,構建創新文化育人體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促使學生更快地發展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三亞中瑞首先依據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洛桑模式,結合行業職業特點,根據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四大核心要素,實施了職業素養工程(校園文化監管、業界教師課堂思政、系列活動賽事)、職業認同工程(入學教育、企業高管授課、企業綜合提升項目)、職業能力工程(技能實訓、對客實訓、運營實訓、管理實訓)、職業規劃工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系列化專家講座、綜合項目)四大工程,構建了一個由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堂與教學改革、校企深度互動、職業引導規劃、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文化與學習環境建設組成的閉環式人才培養體系。
其次,通過制定《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校園文化優秀督導員評選辦法》《學院校外實習基地管理辦法》《師生行為規范與禮儀記分辦法》等十余項相關制度,構建校企合作協同的長效機制,為校企文化融合提供理論依據和制度保障。
最后,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運營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從三個層面開展教育教學與實訓實習,即運用校內實操點的運營進行初階技能實訓,運用實訓中心的運營進行中階職業環境基礎崗位實訓,運用深度合作企業實習進行高階運營與管理實訓,在實踐與理論并重的教學模式中真正做到了教學與生產過程一體融合,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成效得到提升,獲得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綜合性職業能力。
三、結語
學院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實體項目自打造以來取得了較好成績,文化育人成果成效顯著。學院師生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共計106項,其中省級一等獎及以上21項,獲獎層次和獲獎數量逐年上升;在教學運營一體化生產性實訓教學模式的建設、運行、管理等過程中總結了一套特色鮮明、可操作性強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教師參觀學習專業建設方案等核心內容,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做法向河南省內其他院校傳播、推廣;為三亞市各行政管理部門、企業單位提供包括禮儀、酒水品鑒、咖啡制作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培訓,為服務地方經濟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并通過優質服務輸出,為博鰲亞洲論壇、世界小姐、中國海南交通旅游產業發展論壇、世界女子高爾夫大師賽等高端賽事及會議活動提供了3000余人次的志愿者服務,受到服務單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通過教學實習、就業實習的途徑,為海南省內外五十多家酒店提供2000人次的實習生、畢業生,解決酒店人手短缺和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在2020年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中,學院選派的兩名選手代表海南省參加全國酒店接待與餐廳服務項目,獲得優勝獎并入選國家集訓隊,進一步驗證了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的有效性。
以服務為宗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地方高職院校存在的基礎,是地方高職院校自身價值的體現,也為地方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勢必能強化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凝聚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校與企業的內涵式發展,有利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國發[2019]4號,2019-01-24.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J].中國外資,2020(11):12-18.
[3]周春光,周蔣滸.高職教育校企文化融合探析[J].職教論壇,2019(10):138-142.
[4]龔添妙,朱厚望.沖突與引領:文化視域下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再審視[J].職教論壇,2020(01):36-41.
[5]謝軍偉,周樹桃.高職院校校企文化深度融合路徑探析[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1,12(01):53-56.
[6][姜志堅,周俊玲.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J].職教論壇,2017(26):50-53.
[基金項目:2021年度三亞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自貿港背景下校企文化融合服務三亞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研究”(編號:SYSK2021-02),主持人:房懷軍。海南省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校企協同產教融合共創立德樹人新機制”,主持人:房懷軍。李銘為本文通訊作者。]
責任編輯 陳春陽
133450170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