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嚴格的防疫措施而帶來的全國大停擺導致巨大的負面經濟效應,大量個人面臨著難以擺脫的經濟困境。我國的個人破產制度的研究構建仍停滯不前,通過個人破產程序為破產者們減輕負擔、重頭再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構建個人破產制度,正是優化我國現有營商環境、實現《破產法》與《民法典》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文章將從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構成的現實阻礙及障礙進行闡述,提出個人對于該制度構建的具體設想,以期為推動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個人破產制度;破產程序;失權與復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2.29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22)02-0059-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059
1 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的現實阻礙及排除
1.1 個人破產制度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不相悖
中國自古以來即奉行“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傳統社會觀念,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而中華文化也十分注重“一諾千金”“守諾踐約”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在此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不論是債權人,抑或是社會都對債務人秉持著較為嚴苛的態度。然而個人破產制度的產生似乎是對千百年來中國奉行的傳統法律之沖擊,寬容失敗、因個人破產而免責的理念很難被社會大眾理解和接受。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個人破產制度也并非過去大眾所認為的破產制度,即債務人可以通過此程序達到脫離債務的目的,背離了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甚至是道德的滑坡。實質上,現代意義的破產制度實行需要經過較為嚴格的前置程序,規避債務人通過個人破產制度而惡意逃避債務的情況發生。除債務人需要符合一般的破產原因外,個人破產豁免的主體也需要加以限制。如僅有“誠實債務人”可免責,在宣告破產前對債務人的誠實性進行必要審查。同時,即使債務人通過個人破產程序宣告破產,也并非意味著其債務將被徹底免除。一些具有特殊性質的債務,例如欺詐性、道德性債務等將被排除在免責之外。當代的個人破產制度具有保證債權人公平、最大比例受償和保護處于經濟重壓下的債務人尋求重生的雙重價值,而其嚴格的前置程序也可規避債務人惡意逃債的情形。
1.2 完善的配套制度并非個人破產制度的現實障礙
破產法律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都具有社會信用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都比較完善的特性。而我國當前的個人信用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仍處于初步建設階段。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不甚完善,無法為因破產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債務人提供必要、兜底的社會救濟。仍處于萌芽發展階段的各項配套措施無法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保駕護航。
筆者認為,雖然當前我國的各項配套措施仍有不足之處,但這一現狀不能成為阻礙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的障礙之一。理由有二:其一,個人信用體系等相關配套制度與個人破產雖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其兩者的關系是互為依托的,并非互為存在的必要前提。個人破產制度的本質在于通過該制度對債務人現有資產進行合理公平的債務清償,給予債務人脫離債務困境而重生之機會。個人信用體系則在于通過信用懲戒的手段以約束債務人的系列行為,而這并非個人破產制度的全部內容。因此,個人破產制度的實施并不完全依靠于完善成熟的配套措施,也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個人破產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二,我國目前的個人信用體系相較于個人破產制度在我國最先提出之時已取得了極大程度的進步。從完善法律的層面分析,對于信用體系的建設,我國現行的《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部門規章均可作為立法層面上的支撐。通過大數據所展現的信息,我國對于構建征信系統也有了一定規模和成效。加之,全國基本保險參加的人數逐年上升,國家財政對基本社會保障的支出也逐年提高,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已處于日趨健全的階段。
1.3 司法資源配置不足不應成為否定個人破產制度的理由
目前我國法院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即是案件數量和法官人數的極大不平衡。故有學者指出,若構建起個人破產程序,大量案件將會涌入法院,加重司法機關的審理負擔。而其中也必定不乏借此制度而濫訴案件,進一步占用本就緊張的司法資源,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社會負面效應。鑒于目前法官隊伍中對個人破產案件審判缺乏足夠的經驗,且此類案件的審理又必須要擁有較強專業素養,由此,如何高效審理個人破產案件,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難題。
筆者認為,以上否定的理由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也可以有相應的措施對此進行解決。其一,一項新的法律制度的頒布與實行,必然會存在適用和審判的現實難題進而會加重司法審判的負擔。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符合時代潮流、適應社會需要的新法律制度必然會隨之建立。而若所有新法律制度的確立都以司法資源配置不足為由而延緩頒布甚至對此否定,那么我國的立法建設將會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因此并不能將司法成本的高低作為判斷一項法律制度是否應當建立的唯一依據;其二,個人破產制度較為完善的國家,往往會設置申請個人破產的前置程序來規避濫訴行為的發生,如對破產申請人進行征信審查等;其三,個人破產制度在我國確立后,對于此類案件的經驗積累必然會經歷一個由少至多的過程。而針對個人破產案件專業性較強和審理水平不齊的問題,則需要法官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和專業水平,加強對法官隊伍的培訓,打造出專業的個人破產審判隊伍,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審判效率,定能從根本上應對司法資源配置不足的難題。
2 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的具體設想
2.1 明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規制主體
我國破產法中對破產主體的界定應當選擇哪一種立法模式一直存在爭議。很多學者認為我國應當從英國個人破產制度發展的歷史沿革入手,宜先采用個人的破產模式進而循序漸進地擴大規制主體的范圍。而筆者認為,一般個人破產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和現實需要。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從主體角度來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日常商事活動的參與逐漸普及到自然人和非法人組織等主體當中,商法意義上的“商個人”和民法意義上的“自然人”日趨融合,實質上很難將兩者相互區別;其二,從行為角度來看,商事活動逐漸增多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難以明確界定一行為為何種法律性質的情況。界限的不明晰,致使很多行為出現了“民商混同”的情況,若在破產上加以區分則容易割裂其中的法律關系,不利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有效實行。
2.2 設置合理的破產程序
設置合理的破產程序可以從制度上構建起一個有效的“過濾器”,規避個人破產制度實施初期案件激增的情況,防止司法資源配置緊張。此立法目的的實現主要可以依靠以下程序性手段。
第一,構建必要的前置程序。在受理債務人的破產申請之前,通過征信系統對債務人進行誠信審查,具體審查債務人過往的信貸、涉訴等情況,對意圖通過個人破產制度而惡意逃避債務的債務人進行前置性的甄別。同時還可以借鑒個人破產立法較為成熟國家的經驗如德國,對個人破產制度設置和解程序。該和解程序包括庭外和解程序和庭內和解程序,力圖將債務矛盾化解于個人破產制度正式開始之前。此外,還需要增強對和解程序的重視,并賦予和解協議較高的法律效力,通過法院的裁定認可使其獲得強制執行力。而正式的個人破產程序只有在兩個前置的和解程序都失敗的情況下才會啟動。
第二,優先適用簡易程序。與法人破產相比,個人破產則普遍具有債務額較小、債權人數量較少、債權債務關系較簡單的特點。因此,對個人破產案件優先采用簡易程序,減少案件的審理周期,進而提高個人破產案件的結案效率。當特定個人破產案件的債務數額、債權債務關系等因素較為繁雜時,則應參照一般法人的破產程序進行。
2.3 完善濫用個人破產制度的預防機制和措施
第一,設立較高的個人破產申請門檻。具體而言,在債務類型方面,對可申請個人破產的債務類型范圍進行限縮。個人破產制度較為完備的國家或地區都具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對于具有人身屬性、人道主義等債務不能通過個人破產制度得以免除。筆者認為,我國應適當地對可申請破產的債務類型進行限縮,規定一個將普通債務作為核心且較窄的債務類型范圍,則更為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制度創立的初衷。
第二,建立嚴格的失權與復權制度。申請破產債務人通過破產程序雖掙脫了其債務困境,但破產程序也給債權人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損害。因此需要通過破產失權制度對破產人進行懲戒,對其進行必要的警醒。失權制度所規制的范疇可涉及于對社會身份和民事行為的限制。社會身份的限制可以從債務人所從事的職業入手,對債務人從事公司董監高、公職人員等任職資格進行限制。民事行為的限制則可以從對破產人的高消費行為或是從事某些特殊民事行為,如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離開居住地、禁止進行商業貸款等行為進行限制的落實。而與失權制度相對應的制度則是復權制度。對破產人采用與之行為相配的懲戒和警醒措施是必要的。但具體措施的實施也需有明確的時間限度,若懲戒行為導致其終身失權,這既削弱了破產人還款的積極性,更不利于破產人重新振作,也與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初衷相悖。因此需要對復權的時間點,即失權的期限進行規定。筆者認為,結合國情更宜采用較為折中的立法模式,即以申請復權為主,當然復權為輔兩者相結合。同時還需要考慮破產人的善意程度、債務清償比例等因素來設定不同檔次的破產失權期限。
3 結語
我國對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的探討已有近二十年,該制度的相關理論性研究也日趨成熟,而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的熱議程度從未因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消減。個人破產制度打破傳統債務人“緊追式”的討債模式的同時,也為解決借貸雙方的債務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式。債務人能夠盡快擺脫債務危機,獲得在社會中的重生,而債權人也能通過合法程序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最終實現多方共贏之目的。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各項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加之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量創業者面臨著沉重的債務困境,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更為具有現實意義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楊廷華,姜平.論我國個人破產法律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報,2019,32(3).
[2]劉冰.《民法總則》視角下破產法的革新[J].法商研究,2018(5).
[3]李曉燕,鹿思原.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
[4]金燦.市場退出制度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N]. 經濟參考報,2019-07-31(8).
[5]羅俊梅.論我國自然人破產法律制度的構建[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6]李宏偉.以個人破產制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J].人民論壇,2019(23).
[7]郭東陽.個人破產中的程序選擇模式問題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0(2).
[作者簡介]黃曄菲(1997—),女,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308350118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