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宇
究竟是人推動了時代發展,還是時代造就了人,答案莫衷一是,但在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年輕的科學家湯金平篤定地相信這道命題的答案是——時代的浪潮推動了一個個弄潮兒的發展。她就是在中國氣象事業大發展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并在其中找到了一生為之奮斗的方向。

湯金平
“和氣象的不解之緣源于童年時《新聞聯播》結束后的天氣預報。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天氣,這種預測就像一種神秘的魔法,讓我對這個方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個人成長的引導者,它帶著湯金平邁進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校門。“氣候預測屬于信息化專業的一部分,它糅雜了信息系統建設和氣象專業的內容。”單純的信息系統建設需要消耗極大的體力和精力去掌握和運用代碼,女性進行這樣的研究并不具備顯著的優勢。但交叉學科更容易使得謹慎、敏感的女性研究者從中發掘新的課題。而在這樣的選擇背后,中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與美國、歐盟產品的競逐,點燃了湯金平的民族自尊心,“有競爭,就有活力。有活力,就有前景。”
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湯金平選擇的課題是“霧霾與云的相互作用”。因為彼時的中國學術界一直都在爭論國內“南澇北旱”的原因,“氣象研究,終究為了利國利民。我想到借助中美兩國的衛星數據進行分析,從另一個維度加入討論。”當時的美國衛星數據比國內數據更豐富,“一整天也只能下載衛星記錄的三十天數據,而我的研究時間范圍很廣,所以每次拷貝數據,都需要帶兩個特大號硬盤。”十多年前的存儲技術還沒有現在完善,兩個硬盤塞在背包里,總會被安檢人員關注。每次被要求打開背包時,湯金平都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們的氣象產品會比美國的更好!”抱著這個信念,她穿梭在各個氣象學會議現場。湯金平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作The Golden Conference(金會)的學術會議。七天七夜的會議中,緊密地排列著全球霧霾領域專家的講座,而到了下午,學生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道交流。湯金平總會待到最晚離開,也成為分享頻率最高的研究者。那些日子里,她結識了氣象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一部分基礎。“學海生涯,就像與氣象共舞了一曲,彼此傾心。”湯金平決定,以后就要在這條道路上闖出一個新的世界。
在珠穆朗瑪峰的山巔,會漂浮著乳白色的煙云。“氣象工作者能夠通過這種云朵漂浮的位置以及高度來判斷風力,它們被稱為旗云。峰頂風力越大,旗云會越發向下傾斜,是世界上最高的風向標。”旗云在每一個氣象工作者的心里都有很神圣的地位。對于湯金平來說,她創辦的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也帶著一些理想主義的味道。
雙碳背景下,國內風電與光伏新能源產業爆發式增長,但對電力調度安全使用上有很高的標準要求,“這些新能源受環境影響較大,電力的實時波動性對電網的安全有很大的沖擊,為了讓電力系統安全有效運行,需要了解運行的能效,能效需要知道當地資源實時波動情況,風電、光伏是靠天吃飯的,需要知道當天的氣象情況。”因此,湯金平創業的主要方向,就是基于電力系統的氣象預報,“需要知道風電光伏電站未來每小時能發多少度電,用戶會使用多少度電。如果風電大于用戶使用,就要用儲能或者充電樁儲存起來;如果到夜晚或者小于用戶使用,就從儲能裝置釋放出來,從而實現最高效、節能的應用。”這種被稱為“碳收支”的概念,正是湯金平和旗云中天的主攻方向。
“初創團隊首先需要資金支撐。最初,為了生存,我們接手了一個雷達應用算法平臺,但這個項目的開發周期有些長,導致我們的產品進程受到影響。等到研發完成,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一部分產品訂單被取消。等到好不容易將這些問題解決,2020年年底的芯片荒又讓我們的量產計劃不得不延期。等到一切都步入正軌,代工廠又遇到了‘能耗雙控’政策下的限電情況,僅僅是產品的外殼生產就耽擱了三個月左右。”幾年下來,雖然從賬面上看沒有很多企業賺得快,但底子卻實打實地做好了。“無論是氣象傳感器、輻射表等硬件設備,還是系統模型和算法基礎,我們都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
如今,光伏和風力發電效果最好的區域都是人跡罕至的無人區。無人區沒有基站,產品無法接收到4G與5G信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斗衛星對旗云中天的產品就產生了極大的價值。“我們讀書時,北斗衛星才剛剛發射了幾枚,而如今,環繞地球的星軌上已經有了55枚北斗衛星,比美國的GPS多出一倍。”憑借高密度的衛星系統和最先進的通信技術,無論在哪里的發電站信息都能準確地傳輸回系統,也因此可以更精準地進行氣象分析。“斷網、斷電的氣象災害發生后,我們的系統還能夠作為應急氣象站展開工作,而這都依賴于北斗衛星的建設。”湯金平說,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也幫助她的研究一步步深化。
不僅如此,政府的重視又給予湯金平一個新的選擇,“李北群校長來到我們公司,深入交流以后,他覺得南京正在籌建中國氣象谷更適合企業發展。”母校校長的一席話,讓湯金平倍感振奮,“李校長跟我說,南信大是整個氣象行業最專業的高校和專業性人才最多的地方,南京正在大力發展氣象產業,期待我們能夠共同成為打造中國氣象搖籃的一分子。”當年,湯金平就把企業遷到了南京。重新回到這座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古都,旗云中天邁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我們目標在光伏領域物聯網產品和碳中和監測的產品中快速成為龍頭企業。”長遠來看,旗云中天還將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上發力,“我期待著幫助行業內更多的年輕創業者,讓中國的氣象事業更加蓬勃發展。”當她的夢想照進現實后,湯金平希望自己也能夠照亮更多人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