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緋 姚荷英
2020 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我國新發癌癥病例457 萬例,死亡病例300 萬例,均位居全球第一,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1]。目前,大多數體檢中心已將腫瘤標志物檢測納入常規體檢項目中,檢測結果異常的體檢者中有一部分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或其他疾病,并得以有效干預。但是,大多數腫瘤標志物異常的體檢者對這一結果缺乏正確認知,且體檢中心人員未能做到完善的健康宣教和跟蹤隨訪,使得部分體檢者的心理狀態發生嚴重改變,或未能及時進行復診或進一步檢查來及時排除或診斷,無法實現健康體檢對疾病的預防作用[2]。延續性護理通常是指對患者從院內至家庭或社區進行延續性護理指導和隨訪,以保證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均能得到專業性的護理,該模式已在各類疾病的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了滿意成效[3-5]。本體檢中心將該模式應用于體檢腫瘤標志物異常者,以期進一步改善其遵醫行為和心理狀態,盡早獲得排除或明確診斷。
將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且首次發現腫瘤標志物異常者422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 年齡18~75 歲; 首次發現以下任意一項或一項以上腫瘤標志物異常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99(CA199)、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無認知障礙,可完成各項檢查和隨訪者。排除條件: 既往已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患者;存在精神疾病史和精神疾病遺傳史者;存在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者;在職或已退休的醫護人員。剔除條件:經進一步檢查后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者;在研究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失訪者。按照組間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將422 例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11 例。首次發現腫瘤標志物異常中有38 例(9.00%)最終確診為惡性腫瘤,其中觀察組20 例,對照組18 例,剔除研究,還有10 例體檢者失訪,其中觀察組2 例,對照組8 例。最終374 例體檢者納入研究,觀察組189 例,對照組185 例。兩組體檢者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婚姻狀況、飲酒史、吸煙史、基礎疾病以及各腫瘤標志物異常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給予體檢后常規護理:體檢報告發布后及時通知體檢者或其家屬取回紙質報告單、書面健康指導(包括飲食、運動、作息、生活習慣等的指導)和診療建議(建議定期至正規醫院復查或進一步檢查),并為體檢者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進行復查預約和信息更新,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婚姻狀況、基礎疾病、就醫記錄等。
1.2.2 觀察組 給予延續性護理: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共5 名,護士長擔任組長,3 名有1 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以及1 名體檢中心主治醫師作為組員。②為體檢者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內容和回訪方式同對照組)。③體檢報告發布后由小組成員為每位體檢者制訂個體化的干預方案,采取書面和口頭告知的方式對其進行健康指導和診療建議(同對照組),并重點告知體檢者及其家屬陽性指標的臨床意義和及時檢查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及其家屬擔憂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情緒安撫,注重與家屬的溝通使體檢者可以獲得較好的社會家庭支持。④由小組專門人員通過電話、微信的方式對體檢者進行隨訪,每月1 次,了解其對于健康指導內容的掌握和履行情況,并進行簡單的訪談了解其心理狀況,囑患者按照診療建議復查或進一步檢查,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給負責隨訪的人員,便于采集數據,制訂下一步干預計劃。
(1)遵醫行為:干預3 個月后,評估兩組體檢者對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定期復查的遵醫情況,4 個維度均包括完全能做到、部分能做到和完全做不到3 個選項,符合前兩項則為遵醫,符合第三項為未遵醫,比較兩組體檢者各維度的遵醫率。
(2)心理狀態與應對方式: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評估兩組體檢者的心理狀態和壓力應對方式。SAS 包括與焦慮癥狀相關的20 個條目,<50 分為未發現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69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CSQ主要包括20 個條目,由積極應對(12 個條目)和消極應對(8 個條目)2 個維度組成,分別以2 個維度的平均分作為觀察結果。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定期復查的遵醫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遵醫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體檢者SAS 評分以及SCSQ 中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 評分和SCSQ 中消極應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SCSQ 中積極應對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CSQ 得分情況(分)
腫瘤標志物水平高低可反映腫瘤發生與發展的風險,亦可用于監測腫瘤對治療的反應程度。AFP、CEA、CA125、CA199 和PSA 均是目前臨床最為常用且靈敏度較高的腫瘤標志物[6-7],其中,AFP 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指標,CEA 則最早在結腸癌患者中被發現升高,胃癌、卵巢癌、肺癌、乳腺癌等患者中亦存在不同程度升高。CA125 最常見于上皮性卵巢腫瘤患者的血清中,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較差,在輸卵管腺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乳腺癌、肺癌等患者中均可能檢測出升高情況。在消化道炎癥患者體內,可檢測到血清CA199 升高,而CA199 明顯升高則多見于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其在胰腺癌診斷中的敏感性較高。PSA 則主要用于篩查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PSA 濃度的增生可預示前列腺組織發生病理改變。如果體檢結果顯示這些指標中有一項或一項以上升高的情況,則應及時復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雖然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強體檢中心的硬件和軟件投入,但是體檢完成后的延續隨訪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直接導致體檢結果異常者的遵醫率較低。
由于大部分體檢者缺乏醫學專業知識,對于各指標尤其是腫瘤標志物的臨床意義缺乏正確的認知,部分體檢者在知曉結果異常時極易形成焦慮、恐懼、悲觀等多種不良情緒,且往往忽略醫護人員的醫囑,未能合理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亦未能按照規定時間復查,可能導致病情貽誤,或形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礙。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的是延續性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干預比較,該模式將干預重點置于異常指標的專業宣教和診療方案的制訂、患者與家屬的心理溝通、持續隨訪進行復查預約和提醒等,結果顯示,觀察組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定期復查的遵醫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體檢者的遵醫行為優于對照組;兩組體檢者的心理狀態評分顯示,雖然兩組SAS 評分以及SCSQ中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均較干預前好轉,但是觀察組仍然優于對照組,說明延續性護理可更為有效地減輕體檢者的焦慮情緒,提高其遵醫行為,改善自身生活方式,完成定期復查。首先,延續性護理的干預措施可有效幫助患者及其家屬盡快獲得相關知識的專業認知,如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8],延續性護理可提高體檢中心腫瘤標志物異常人群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大多數體檢者獲取醫學專業知識的途徑為網絡和電視,容易被誤導,形成錯誤認知,這可能導致其不良情緒進一步加重,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體檢者進行個體化的、專業性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自身體檢結果是否存在異常、導致這些異常結果的因素以及下一步的干預計劃,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認知,消除疑慮和恐懼,改善心理狀態,并為提高遵醫率奠定基礎。其次,患者與家屬的心理溝通尤為重要,當患者知曉自身可能存在癌癥風險時,極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如果不進行正確引導,可能逐步加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9],而且家屬的心理狀況亦可給患者帶來明顯影響,如果家屬未能給予支持以及正確疏導,則可能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10]。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體檢者及其家屬進行了個體化的心理干預,對其及家屬擔憂的問題給予解答和情緒安撫,注重與家屬的溝通使體檢者可以獲得較好的社會家庭支持,并將這一干預延續至隨訪期間,因此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其中,SCSQ 是評估壓力應對方式的量表,當面對壓力時,通常采取積極應對方式將有助于緩解壓力,消極應對方式則會增加壓力的程度,本研究中兩組體檢者SAS 評分和SCSQ 評分均在干預后得到好轉,而觀察組的好轉情況更為明顯,說明延續性護理干預將更有利于體檢者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來面對體檢時腫瘤標志物異常情況,即改善自身生活和飲食習慣,定期復查,以監測病情變化,當發現異常時可進行早期干預、改善預后。最后是持續隨訪,體檢者雖然對異常指標的臨床意義有所了解,但是定期復查的提醒和監督仍然至關重要,部分體檢者可能出現逃避檢測的消極心理,或是因為工作和家庭任務繁重而忽視了定期復查。本研究中觀察組由小組專門人員進行隨訪,保證了體檢者定期復查的依從性,并有助于及時了解體檢者的心理狀況,及時給予干預。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體檢中心腫瘤標志物異常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定期復查的遵醫行為,減輕焦慮心理,改善壓力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