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威 馬靜 黃俊城
麻醉恢復室(PACU)作為保障全身麻醉患者安全蘇醒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時又是現階段手術室與病房之間的中轉場所,能夠促進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改善其預后效果[1]。但患者在入住PACU 后常出現麻醉恢復期躁動,進而引發相應的護理不良事件,由此影響其蘇醒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躁動多與麻醉劑量、患者認知等因素相關,由此患者多出現興奮、狂躁、定向障礙等腦功能障礙表現,極有可能使機體出現意外傷害[3]。研究表明,給予全身麻醉患者適宜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其躁動,幫助其順利渡過麻醉恢復期[4]。前饋控制本質為預先控制,即在管理工作前對管理活動可能產生的后果予以預測,并給予一定的預防措施,控制相關偏差因素,保證整體的質量控制情況[5]。音樂干預則是基于心理學、醫學及音樂學3 個學科的邊緣干預方式,能夠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改善其生命體征[6]。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前饋控制聯合音樂干預對PACU 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復期躁動、護理不良事件及蘇醒質量的影響。
以我院2020 年9 月—2021 年2 月126 例PACU全身麻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兩組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3 例。對照組中男38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35.41±10.16 歲;平均身高163.15±12.43 cm;平均體質量64.35±9.41 kg;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3.25±4.21;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24 例,Ⅱ級39 例。觀察組中男36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35.57±12.36 歲;平均身高164.24±10.28 cm; 平 均 體 質 量64.12±6.50 kg; 平 均BMI 23.42±3.81;ASA 分級為Ⅰ級28 例,Ⅱ級35 例。兩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BMI 及ASA 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納入條件 年齡≥18 歲;接受全身麻醉手術,且在術后均送入PACU;ASA 分級在Ⅰ~Ⅱ級之間;臨床資料、既往病史清晰,具有自主交流能力;對本次研究所應用的護理方法無異議;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
1.2.2 排除條件 存在嚴重的肝腎衰竭或合并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有精神類疾病;對于本次研究不予配合;治療依從性及溝通能力差;病歷資料不全。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術前,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宣教,告知其手術的相關流程、麻醉方式、配合技巧、蘇醒期不適反應等;調查相關情況,明確興趣話題;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使患者盡可能熟悉其責任護士的聲音;在患者麻醉期間對其進行語言喚醒,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患者出現蘇醒動態時,引導其配合護理、睜開雙眼,并盡可能保持雙拳緊握。
1.3.2 觀察組 給予前饋控制聯合音樂干預。
1.3.2.1 前饋控制 ①建立前饋控制團隊。由本科室的護士長作為前饋控制團隊的領導者,3 名具有5 年以上護理經驗的護士作為前饋控制團隊的計劃實施者,由此建立前饋控制團隊;團隊成員共同參與討論,明確可能引發患者躁動的危險因素,由護士長指導預防干預措施,護士則負責具體干預措施的實施;團隊成員均接受前饋控制的相關培訓,總結PACU 日常工作中的護理經驗,及時改善后續的干預措施。②分析躁動危險因素。護士長查閱相關文獻[7],對麻醉期間可能引發患者躁動的因素進行評判,得出躁動危險因素后,指導后續的疼痛護理、氣管、尿管、引流管等管路刺激及心理護理方案。③制訂、實施護理方案。組織團隊護士接受麻醉藥物、藥理相關知識培訓,在培訓結束后對護士進行考核,促進護士掌握麻醉藥物、催醒藥物藥理作用及殘余作用的表現、不良反應及與麻醉期躁動的線性關系,著重強調躁動與麻醉、催醒藥物的關系,護士能夠自如且正確地處理患者躁動情況;在患者進入PACU 后,由護士對其進行疼痛程度觀察及評估,在遵醫囑的前提下為患者應用鎮痛類藥物,患者疼痛情況有所緩解后,則為其注射鎮靜劑,密切關注患者應用鎮痛、鎮靜藥物后的機體反應,并結合患者用藥后情況,遵醫囑為其調整用藥劑量,盡可能使患者處于無痛、安靜的狀態;對管路予以護理,妥善擺放相關管路,保障相關管路的清潔、整齊,并在患者床邊予以看護,對其肢體進行合理束縛,避免患者無意識間觸碰管路而造成管路連接斷裂、脫落或破損;在患者狀態良好時對其進行狀況評估,適時拔管;術前由護士組織患者參觀PACU,使患者熟悉PACU 環境與設施,向其講解入住PACU 后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評估心理狀態,對其所具有的心理問題予以個體心理輔導,避免患者因心理問題引起躁動。
1.3.2.2 音樂干預 ①音樂選擇。結合我國的音樂文化背景,參照相關文獻[8],應用音樂播放器軟件下載多種類別的音樂曲目,并儲存于音樂播放器中;音樂類別以流行音樂、輕音樂、古典音樂為主,同時下載搖滾、說唱等音樂備用,將下載曲目分門別類并制作表格;在患者接受麻醉前1 d,了解其音樂愛好,并給予患者下載曲目表格,使其勾選自身感興趣的音樂類型及曲目名稱,以此作為其入住PACU 期間的干預音樂。②干預實施。患者完成手術轉入PACU 后,播放其術前選擇的音樂,并選擇類型、風格相似的音樂列為播放清單,為患者循環播放50 首相關音樂;播放音量控制在40 db 內,前期所播放的音樂應選擇節奏相對舒緩的曲目,結合機體狀況,在適宜的時候為其選擇性播放相對亢奮的曲目,直至患者轉出PACU。
(1)麻醉恢復期躁動情況:將平均躁動時間、躁動次數及躁動例數作為本次研究麻醉恢復期躁動情況的評價指標;其中躁動時間為患者入住PACU至轉出PACU 期間累計發生躁動的時間;記錄并比較干預后患者時間數據及比例水平。
(2)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參照相關文獻[9],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將墜床、意外拔管、出血、血氧飽和度低、疼痛及譫妄列為本次研究的護理不良事件;記錄并比較干預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3)麻醉蘇醒質量:將拔管時間、清醒時間、睜眼時間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作為本次研究麻醉蘇醒質量的評價指標,記錄并比較干預后患者各類時間數據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躁動時間、躁動次數及躁動例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恢復期躁動情況比較
觀察組墜床、意外拔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拔管時間、清醒時間、睜眼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質量比較
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后,因麻醉藥物、肌松藥物等所具有的殘余藥物作用,常出現麻醉恢復期的各類并發癥;患者在轉入PACU 后若不給予及時的監護及干預,則對其恢復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10]。并發癥是當下PACU 護理的重點內容之一。傳統的當患者在轉入PACU 后,往往忽略了患者在麻醉恢復期并發癥,致使護理步驟及目的不明確,影響整體干預效果。前饋控制則是對于危險因素進行事前控制的一項措施,能夠避免護理反饋控制時間滯后這一缺陷,能夠完善醫院的護理管理制度、標準及流程,并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與工作責任心[11]。音樂干預以聲波對患者大腦皮質進行刺激,促使其神經細胞興奮性提升,能夠有效緩解麻醉患者術后痛疼情況,改善其預后[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平均躁動時間、躁動次數及躁動例數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前饋控制聯合音樂干預能夠有效改善PACU 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復期的躁動情況。即提示在該護理模式下,團隊成員能夠明確自身的工作內容與職責,對于患者麻醉恢復期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合相關危險因素進行護理干預方案的制訂,進而對躁動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患者在音樂的持續干預下,其蘇醒過程中能夠保持較為愉悅的心理狀態,其躁動情況明顯減少,故觀察組表現更為良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墜床、意外拔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前饋控制聯合音樂干預能夠有效降低PACU 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復期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即提示在該護理模式下,護士能夠有效分辨相關危險因素,并對相關護理不良事件做好預案,將可能出現的護理不良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且患者在術前均對PACU 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認知,能夠明確自身麻醉狀態及護理人員工作相關內容,提升了整體配合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拔管時間、清醒時間、睜眼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說明前饋控制聯合音樂干預能夠有效提升PACU 全身麻醉麻醉蘇醒質量。即在該護理模式下,因對患者進行躁動與音樂干預,患者能夠有效表達自身在麻醉蘇醒期的需求,致使不良事件發生率大大降低,配合護理團隊對于生命體征的嚴密監測,有效掌握了恢復情況,并結合其恢復情況對后續護理進行調整,故觀察組表現出更為良好的麻醉蘇醒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PACU 全身麻醉患者,應用前饋控制聯合音樂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其麻醉恢復期的躁動情況,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其麻醉蘇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