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市現有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701.04萬、老齡化率21.87%;65歲以上老年人547.36萬、占人口總數17.08%。全市現有養老機構1633所,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分別為3132個、7961個,養老服務床位23萬張。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民政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養老服務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市養老服務工作連續3年獲得民政部評估優秀等次,先后10余次在全國會議上交流經驗,成功舉辦全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場會,央視“新聞聯播”報道重慶養老服務的經驗做法。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確保統籌布局“有位置”。市委、市政府將養老服務作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重要結合點,連續4年作為市級重點民生實事。二是嚴格考核督促,確保工作推動“有抓手”。完善“上下聯動”的考核評估、“左右互動”的組織協調、“層層帶動”的督查指導機制,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季度通報養老服務工作情況,市民政局每2個月調度區縣養老服務情況。三是完善支撐體系,確保事業發展“有資源”。陸續出臺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文件,增加人員編制,將養老服務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2018年以來,市、區縣財政投入58.65億元,社會累計投入109億元。
一是總體規劃、快速推進著力全覆蓋。推進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工程,在每個街道建設1個養老服務中心、每個社區建設1個養老服務站,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22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2912個,覆蓋率均提高到100%。二是建管分離、公私合營著力社會化。推行“機構建中心帶站點進家庭”可持續社會化運作,延伸專業化服務到社區、進家庭,打造“中心帶站”聯合體162個,整合社區養老服務站1513個,形成“一網覆蓋、一體服務”聯網運營模式。三是建立清單、服務升級著力品質化。在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分類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試點開展助餐、助浴、助醫“三助”行動,開辦“中央廚房”,開通“助浴快車”,累計助餐72萬人次、助浴6萬人次、助醫100萬人次。
一是推進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建設,打造區縣“集中照護”平臺。出臺《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實施方案》,圍繞農村失能老年人剛性護理需求,新建改建區縣級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中心60所、護理型床位8000余張。二是推進鄉鎮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改造升級,打造農村“集中供養+社會養老”平臺。依托鄉鎮敬老院或利用農村現有資源,建成鄉鎮養老服務中心629個;開展鄉鎮敬老院“熱水供應常態化、生活寢具標準化、衛浴空間適老化”“三改”行動,改造升級鄉鎮敬老院529家,205家鄉鎮敬老院開展公建民營改革試點。三是推進互助養老站點建設,打造鄰里“互助養老”平臺。推行“四有五助”互助模式,實現每個村有“一個互助養老點”、有“一個人定崗服務”、有“一支志愿隊伍”、有“一套結對幫扶機制”,開展集中助餐、流動助醫、定點助樂、智慧助急、上門助養等五助服務,建成互助養老點7332個,提供服務50余萬次。
一是探索基本養老服務,促進“人人享有”。完善老年人福利政策,健全高齡津貼、經濟困難高齡失能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每年發放補貼7.8億元。探索家庭養老床位,支持主城中心城區試點推進家庭養老床位1500張,支持5000戶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適老化、智能化、專業化家庭照護服務。二是發展普惠養老服務,推動“人人可及”。開展普惠養老院建設專項行動,新增普惠養老機構420家、床位3.78萬張。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制定普通老年人可承受的普惠養老服務價格標準,吸引老年人入住普惠養老機構,平均入住率提高到69%。三是延展多元養老服務,力爭“人人可選”。推進醫養融合發展,支持1354對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協作發展,建立醫養結合機構155家,醫養結合床位4.51萬張。推進康養產業發展,支持綦江橫山等7個康養小鎮建設,打造5個森林康養示范區域,培育5個養老產業集聚區。
一是強化安全監管,促進“老有所安”。建立定期安全體檢和等級評定制度,依法關停21家,依法取締18家,評出五星級養老機構2家、四星級養老機構18家,促進機構養老服務規范化、標準化、高質量發展。二是強化金融監管,確保資金安全。在全國率先立法明確養老機構收取保證金或者押金等預付款不得超過月均費用的6倍,建立全國首個養老機構預付款專戶管理平臺,規范養老服務機構保證金、押金收取與退出機制,切實維護老年人資金安全。三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完善市、區縣、機構三級培訓體系,培訓5.2萬人次;組織推進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等競賽活動,4名選手在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獲獎,人才技能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