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周四的作文課,我計劃講評上次布置的作文“在這個冬天”,然后布置和指導今天的習作“節日”。
課前五分鐘,輪到劉同學分享詩歌賞析。他提前板書了《贈從弟(其二)》,思路清晰地為大家介紹了自己對這首詩的閱讀感悟和思考。結束后,他看見我贊許的眼神,歡喜地回到座位。
我接過他的分享,用粉筆畫出詩歌最后兩句,說道:“人,和樹一樣,都要經歷各種嚴酷的考驗,要有頑強的毅力,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此刻,天寒地凍,正是我們接受考驗和磨煉的時候。那么,在這個冬天,你準備好了嗎?”說完,我在黑板上寫下今天要講評的作文題目“在這個冬天”。
這時,我聽到下面傳來竊竊私語和偷笑聲。轉過身,我看到幾個孩子相互交換眼神,一邊打量我,一邊捂嘴竊笑;很快,又收斂笑容,正襟危坐。
是我臉上的妝花了?發型亂了?字寫錯了?還是我說錯話了?這些機靈鬼,最愛揪住別人的錯處不放,最近的語文課上總是出現這種狀況。我有點心虛,決定今天必須問個清楚:“你們到底在笑什么?”
他們意味深長地笑著,不肯說。我再三逼問,他們才拖著長音異口同聲地回答:“您的導入太自然了——”
原來如此!我啞然失笑。
這些小家伙可真了不得,居然會“聽課”“評課”了!帶著欣喜和感動,我講評完“在這個冬天”,心底涌著暖意。
今天的寫作訓練,原計劃題目是“節日”,我突然想到,何必舍近求遠?眼下不就有一個現成的寫作素材嗎?于是,我用粉筆板書“我們的課堂”幾個大字,孩子們心領神會地笑了。
我微笑著說:“我很欣慰,大家已經學會欣賞和評價老師的課了。每個老師的課都有各自的特點,你們與其私下偷偷議論,不如大膽表達出來。今天,你們就把進入初中以來,你認為最精彩的課堂、最具特色的老師,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用文字真實地呈現出來,也讓我們這些老師有機會客觀地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吧。”
教室里一陣沸騰,孩子們意興盎然,提筆疾書。沒有冥思苦想,沒有緊鎖眉頭,他們的眼里和嘴角洋溢著表達的滿足與快樂。安靜的教室里,只聽見筆摩挲紙面的沙沙聲,仿佛一支動聽的樂曲。望著他們專注的神情,我知道,今天,必有不小的收獲。
兩節課后,收上作文,我發現孩子們的觀察能力超出我的想象,老師的語言、動作等描寫惟妙惟肖,惹得我時而淚眼婆娑,時而捧腹不止。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孩子們寫的“語文課上”。
余同學寫道:
語文老師天衣無縫的過渡總讓我們疑心課前分享的同學是不是提前跟她串通好了。比如,李同學課前分享《清平調·其一》的賞讀,講完后,老師接著說:“楊貴妃果然是傾城傾國。每個女子都希望自己有花容月貌,今天我們來了解另一位美麗的女子——居里夫人,她的美麗不同于楊貴妃,卻讓全世界的人都記住了她。”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課文題目《美麗的顏色》的時候,我和同桌相視一笑——語文老師這無縫銜接簡直太絕了!
陳同學這樣記錄我的課堂:
范同學講完夏伯渝老人的事跡,老師說:“一位失去雙腿、年已古稀的老人登上珠峰,聽起來就像一個神話。我想,在他登上珠峰以前,一定有不少人認為他簡直是癡心妄想。同樣的,如果有一個年近90的老人計劃搬走一座大山,你是不是也會覺得他愚不可及?請看課文《愚公移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沒想到他們竟捕捉到那么多課堂上的生動細節。我當然不曾與學生“串通”,不過是恰好尋找到課前分享和教學內容之間的某種聯系而已。有的時候,我也是受分享的孩子的啟發,臨時調整了教學內容。比如上《詩詞五首》時,原計劃先講第一首《飲酒》,而課前何同學分享了李清照的《聲聲慢》,我便順水推舟,決定先講第五首《漁家傲》。用心的孩子也記下來了:
何同學講完《聲聲慢》,老師動情地說:“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如果你認為李清照只是一個悲悲戚戚的閨中愁婦,那你就錯了。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女詞人,她也曾有大鵬之志,無奈身為女子,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才華,只能在夢里嗟嘆。今天,學了《漁家傲》,也許你會了解到她的另一面。”
其實,這些具體的“導入語”我大都忘了,只記得每次課前五分鐘,我站在教室后面,認真地聽講臺上的孩子發言時,會一邊思考如何點評,一邊構想著怎樣過渡到本節課的內容。宇宙大化,萬物合一,我希望自己教給孩子們的,不只有零碎的知識點,還有一種觀照世界、系統思辨的學養;我希望孩子們能夠通過語言文字,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獲得更遼闊的人生。我可能是有些貪心了吧,自己還未必能做到,卻如此好高騖遠。可是,他們的好奇,他們的發現,不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嗎?
除此之外,我還在孩子們筆下見識了其他各科老師的神通和風采,比如《身懷絕技的數學老師》《教歷史的楊博士》《嚴謹淡定的物理老師》以及《時尚美女地理老師》,他們無不形神兼備、獨具個性。
閱完作文,我不禁深思:一個好老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應修煉獨特的個人魅力,這樣孩子們才會喜歡你的課。同時,這堂意外生成的寫作課告訴我:仔細傾聽孩子的聲音,用慧眼發現課堂上的每一朵浪花,用慧心將偏離軌道的“意外”轉化成不曾預約的精彩,寫作也會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我們的語文課也將充滿生命的靈動氣息。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鄉縣第五中學)
34725019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