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
教師是學校教育成功的關鍵,是孩子成長成才的引路人。“雙減”政策之下,教師的職能也將發生新的變化,越來越顯示出新時期教師的“二重性”。
學生成長的引導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師者的基本職責所在。自古以來,教師的職責和任務就是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生活必備的技能,教會學生文化知識。這是教師的三大根本任務,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要求將品德培養放在教育的首位,把培養學生良好品行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之中。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在育人方面,教師是有欠缺的。如有的教師在對待學生時,只要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就偏愛有加。我們經常看到,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老師會非常熱情、耐心地講解;如果是一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請教問題,有的老師就會用帶著責怪的語氣說:“這個問題都不會,你有沒有動腦子?”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有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態度。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是每個教師的基本素養,如果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教師就談不上育人。教師的言行是育人最好的方式,教師良好的言行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訓導。
一次,班上數學成績最差的學生把一張草稿紙揉成一團隨手扔在地上。我見狀,走上前彎下腰把廢紙團撿了起來,小聲問他:“這是你扔的?”他看著我不吭聲。“以后,不僅不能隨便扔垃圾,還要及時將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講衛生是一個好習慣。”他看著我把廢紙扔進了垃圾桶。
有一天大課間,學生去操場活動,我在教室里,無意間抬頭看了一眼操場上活動的學生,正巧看到了他把操場上的一張廢紙撿了起來扔進附近的垃圾桶。這說明他的行為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一般心理比較敏感,教師要潛移默化地感化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有良好道德情操、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職責,也是當好學生成長引路人的本分。
家庭教育的指導師
許多年輕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讓他們考上好的學校,但對孩子的品行不重視。然而,有良好的家教家風才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好的家風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教育改革要從家庭開始。要讓“雙減”落地生根、富有實效,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尤其重要。向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是實現家校合作的關鍵。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缺少科學性,他們需要得到指導與幫助。教師是家長的密切接觸者,是教育孩子的密切配合者,只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才能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在“雙減”之下,教師必須承擔起家庭教育指導師的重任。
斌是學校出了名的“問題學生”,他的智商并不低,就是行為習慣很不好,精力不用在學習上,把心思花在調皮搗蛋上,隔三岔五與班上的學生打架。一次,他打了班上的一名同學,班主任把他父母請來,可是父母一到校,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孩子一頓打。經了解,父母平時在家對孩子很少管教,遇到問題就是打,經常上演“二人捶”,對孩子拳打腳踢;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送到輔導班去,可基本也沒有什么作用。
那次以后,班主任經常找他的父母溝通交流,告訴他們教育孩子不能靠打罵,平時要多與孩子談心交流,要告誡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對孩子立規矩非常重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漸漸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孩子實實在在做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斌的父母不再動不動就打孩子了,當孩子做了錯事后,他們能坐下來與孩子進行交談,還與孩子約定了家規。后來,斌在校的表現也漸漸發生了改變,違紀越來越少,還能主動幫老師做一些小事,如擦黑板、整理講桌等。
家長的教育方法改變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明顯好轉。斌的行為習慣有了改變,也給他的學習帶來了新變化:他過去一心想著玩,想著調皮搗蛋,現在逐漸把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了;過去很少做作業,現在能按時按量完成;有不懂的問題,過去從來不問,現在也向老師、同學請教了。斌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變化,也明白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是基礎、是關鍵,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明白了教育要講究科學方法,不能簡單粗暴;明白了家長的言行時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父母要用自身的行為來教育孩子,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新時期的教師不僅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潤物細無聲地培育學生,更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遠大理想目標,構筑美好夢想,激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此外,教師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指導家長科學教子;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讓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九總小學)
349050190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