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朱丹紅


一條科普范兒的雙虹路,從默默無聞到火爆“出圈”;一間便民小屋,讓便民服務不再“打游擊”;一座海棠廉心亭,從閑置破敗到煥然一新……居民身邊的種種變化,都是金閶街道全力推進的“小巷紅韻”微陣地建設帶來的。
2021年以來,金閶街道全面貫徹《姑蘇區、保護區“千朵海棠·花開姑蘇”黨建服務體系建設一年沖刺計劃》,結合古城保護、凈美街巷等全區重點工作,開展“微更新、微改造”,因地制宜打造了街巷文化陣地、便民服務點位、休閑議事空間等可觀可感的“小巷紅韻”微陣地92處,覆蓋金閶全域街巷、大院、老新村,實現從點上開花到全面成景的矩陣布局。
特色街巷特色改造,雙虹路綻放科普魅力
最近一段時間,雙虹路上時常聚集著不少附近彩香實驗中學的學生,或擺弄一下墻面上的科普傳聲筒,或駐足路邊科普欄前閱讀,原本鮮少被人注意的雙虹路熱鬧了起來。
2021年,雙虹社區黨委聚焦轄區居民普遍反映的雙虹路兩旁墻體長年失修破敗的問題,結合雙虹路臨近中學,是學生們上下學途中的重要通道這一實際,依托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科普大篷車”對雙虹路進行了科普特色街巷改造升級。改造后的雙虹路不僅消除了墻體開裂、違章搭建等安全隱患,還增設了趣味十足的科普小裝置、內容豐富的科普閱讀角,散發著積極向上的科學氣質,從一條原本普普通通的小路變身為學生們喜來樂往的“科普路”。
依托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2021年,金閶街道陸續對轄區多條街巷進行違建拆除、墻體復原、管線入地、照明安裝等硬件升級改造,以往令居民們煩心不已的街巷“老化病”得到徹底解決。同時,結合金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記憶豐富鮮活這一稟賦優勢,街道在街巷升級中因巷制宜融入詩詞墻、照片走廊等蘇式生活元素,先后打造了記憶馬大箓、風情敦仁里、光影肅封里等特色街巷,一改以往百街一面、千巷一貌,變身一條條街巷特色鮮明、富含金閶底蘊的“品牌街巷”。
民生載體服務民生,便民屋提升幸福濃度
2022年年初,蘇城氣溫接近零攝氏度,但金閶街道濱河社區的便民小屋里暖意融融,在這里開展便民服務的師傅們忙得不可開交。濱河社區黨委書記陸雅靜介紹說:“以往社區做便民服務,都是在露天廣場、空地,夏熱冬冷,年紀大一些的居民來參加,站著等的時間一長腿腳就受不了了。開辟這樣一個小屋,無論春夏秋冬,便民服務都可以開展得很舒適順暢,不受天氣限制,老年居民來了也能坐下來等。”便民服務暫時歇業的時間段里,小屋還會化身“多功能小屋”,報紙、象棋、老花鏡、飲用水等一應俱全,雨傘、氣筒、手電等登記即可租借。
除了老新村,這一年來,金閶街道的街巷旁、大院里都出現了便民小屋的身影,理發、磨刀、維修家電等居民日常需求集中的便民服務不再受場地限制、天氣困擾,借傘等民生“微服務”也化解了居民生活中的“小尷尬”“小不便”,有了載體支撐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更加切實地體會到“家門口”的幸福感。
存量資源活化利用,休閑亭彰顯為民情懷
春節期間,時常可見三五位銀發老人午后坐在毛家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的海棠廉心亭里悠閑地曬太陽、聊家常。“這個新亭子,冬天坐在里廂曬曬太陽吃吃茶,不要太靈哦。”在附近居住了20多年的居民莊三妹開心地說。
這座海棠廉心亭是毛家橋社區黨委于2021年11月改造升級的,亭子原本頂棚漏雨、柱子開裂、地面坑洼,亭內停滿經年未動的僵尸電動自行車,有安全隱患。經此改造,面貌煥然一新,柱子加固、頂棚換新,增添了蘇式花窗裝飾以及毛家橋社區的特色廉文化元素,亭子的顏值和實用性雙雙拉滿。
僅2021年,金閶街道轄區新增像海棠廉心亭這樣的居民休閑亭15處,轉變成居民休閑、娛樂、閱讀、議事的公共空間,有效盤活社區閑置資源的同時,滿足了古城居民日益增長的空間需求。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這一年來,金閶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居民需求為工作“指針”,以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為工作切入口,通過星羅棋布、合理有序的“小巷紅韻”為社區換顏值、為治理增效能、為發展添活力,“百多海棠·花開金閶”的生動圖景沁潤了每一位金閶居民的心扉,換來了每一位金閶居民的幸福笑臉。
31205019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