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卅路邊有一家傳統皮具店,門頭上懸掛著“同德箱包廠”的招牌,在周邊的文藝小店中顯得格外低調。走進店內,老式縫紉機前,戴著老花鏡的老人仿佛一尊雕塑,在一盞小燈下默默穿針引線。老人名叫肖德林,是姑蘇區雙塔街道錦帆路社區的居民,今年89歲,這行手藝飯,他已經吃了七十多個春秋。
一手絕活,自創“天衣無縫”修補術
在縫紉機旁,十幾件皮衣皮草高高掛起,據肖德林介紹,天氣寒冷時,皮衣修補也處于旺季,這些掛著的皮衣都是客人送來等候修補的。他隨手拿起旁邊一件黑色的男士皮衣,介紹道:“這件衣服是前兩天一對中年夫婦送來的,價值三千多元,外出游玩時不小心在竹林中被樹枝刮壞。送來的時候,胸口、后背、袖子等多處有十幾條劃痕,我花了三天時間一點一點修復,你看,現在即使在陽光下也看不到絲毫損壞的痕跡。”對自己的手藝,肖德林很自豪。“還有這件女士的咖色皮衣,原價要六千多,是正宗的山羊老羊皮,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這種皮質了,送來的時候門襟處的皮質都損壞了,但是材料難得,主人不舍得,委托我一定要替她修好。”他說。
戴上老花鏡,從架子上拿下一件舊皮衣仔細地檢查上面的裂口,又從工作臺的抽屜里拿出一沓皮子,一張張和皮衣上的裂口比對。肖德林表示:“要把皮具修得一丁點也看不出來,非但要注意‘補丁’的顏色、皮質,還要注意上面的紋理。修皮具不同于衣物織補,更像是書畫裝裱,操作起來更需要經驗和耐心。”憑著幾十年的琢磨,肖德林自創的“天衣無縫”修補術也贏得了一波又一波的好口碑。而最讓肖德林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友人經人介紹找來,希望能幫他修補價值十萬元的皮衣。因為意外,這件皮衣被扯開了一道將近半尺的大口子,在外國友人將信將疑的眼神中,肖師傅自信地接下了這單。兩天后他再次來到店里,看到皮衣的那一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道口子竟像被老師傅擦掉了一般。這位外國友人把皮衣拿到太陽下左看右看也找不到一點修補的痕跡。“老師傅你真神了!” 操著并不流利的漢語,他緊緊握住了肖師傅的手。
一身干勁,成為蘇州首批“個體戶”
據肖德林介紹,14歲那年,他從老家泰興只身一人來到蘇州閶門附近的專諸巷,拜一位遠房親戚為師,學起了裁縫。三年后,學成出師的他和兩個師兄合伙在閶門下塘街開了一家小小的裁縫鋪。但因為經營不善,只能勉強糊口。無奈之下,他關閉了裁縫鋪,去廠里做起了中山裝。上世紀60年代,肖德林又轉到了位于察院場的輕工門市部,在生產車間負責制作皮包。一個裁縫從此陰差陽錯做起了皮匠。上世紀70年代末,肖德林離開單位,帶著滿身干勁在五卅路開了這家門面不大的同德箱包皮革廠,做起了在當時相當時髦的“個體戶”。這么多年來門面地址一直沒變過,樓下一層將近30個平方米是用來加工和銷售皮衣、皮包的工作間,樓上一層則是他們一家人的起居室。如今,由于年事已高,體力也不如從前,最近幾年肖德林接的皮衣、皮包訂單越來越少,主要做些修修補補的活,那些拿著破損皮具找上門的顧客都是因為他的名氣和手藝來的。
一份熱愛,手藝人堅守半世紀
由于長年坐在縫紉機前忙碌,肖德林的身體也大不如前。他挽起褲腿,展示了右腳上包裹的層層中藥。“我這只腳需要不停地踩縫紉機,時間久了,小腿腫脹,只能敷上中藥活血化瘀。”他說。除了腿腳不便,肖德林的心臟和脊柱幾年前都動過手術。“我已經五代同堂了,兒子兒媳們都勸我退休。但是他們不懂,我雖然年紀大了,做得慢了,但依舊可以‘打包票’,沒有我修不好的皮具。看見生意來了,我開心啊。”肖德林笑著說,“你想想,一件價值上萬的皮衣,一旦破了就不能再穿了,就這樣丟了豈不可惜,而我可以讓它‘起死回生’。”據肖德林介紹,每次修補,他只收一些手工費,但卻都要把整件皮衣拆開了重新組裝,一來一去也要花掉一兩天時間。他并不缺錢花,更多的是不想讓顧客失望。由于操勞,肖師傅雙手十指的關節看起來有些變形。雖然身邊很多人都勸肖師傅安享晚年,但他始終堅持每天早上八點準時接待顧客,一直忙到晚上八點打烊,逢年過節也不例外。他說:“只要我還做得動,就會一直做下去。”
36225019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