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粉彩瓷和瓷上淺絳彩日趨衰落之時,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文人畫家在陶瓷藝術領域進行了改良,掀起了一場陶瓷繪畫藝術的革新風潮,實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次藝術變革。本文介紹程意亭先生的生平,對程意亭先生的花鳥瓷板畫進行解析,揭示程意亭先生的花鳥瓷板畫對當代陶瓷繪畫藝術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對程意亭先生花鳥瓷板畫的研究,指出瓷板畫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
關鍵詞:珠山八友;花鳥瓷板畫;文人畫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陶瓷的發明更具有特殊的意義。陶瓷的發明,不僅是繼四大發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貢獻,更是人類發明史的重要成果之一。早在歐洲人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中國就已經制造出很多精美的瓷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瓷器的國家之一。中國瓷器因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備受世人的推崇。“珠山八友”作為我國現代陶瓷發展史上影響深遠的一個藝術流派,其制瓷技藝可以說是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一、“珠山八友”瓷板畫產生背景
(一)“珠山八友”的時代背景
“珠山八友”時名“月圓會”,是在景德鎮官窯廠停燒后,民間瓷板畫高手組成的一個畫家群體。據《景德鎮陶瓷館民國瓷精品》一書主編曹滄源先生稱:“1928年,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許人、鄧碧珊、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八友相約,每月相聚一次,品茗論藝,稱為‘珠山八友’之‘月圓會’。或說因當時富商要求一套瓷板畫,有八個不同的繪畫題材,由各自專長的藝人執筆彩繪,以后人員變動,徐仲南、田鶴仙等先后加入。”因多人繪制的瓷板畫作品極其暢銷,人見人愛,這些出自“珠山八友”作品,被稱為“八友之作”。
“珠山八友”將中國文人畫的筆墨技法、藝術風格運用于陶瓷繪畫的裝飾和表現中,在不失陶瓷工藝特色的基礎上,一舉改變了以往陶瓷繪畫呆板、缺少筆墨變化的藝術風格,強調作品要突出藝術個性和藝術追求,展現中國畫用筆、用墨、用色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品位。所繪陶瓷山水、花鳥、人物、草蟲、魚藻等題材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畫寄情,以詩言志,掀起了一場陶瓷繪畫藝術的改良風潮,實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的又一次飛躍。新中國的成立,也為“珠山八友”的后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空間。
(二)中國畫對瓷板畫的影響
中國畫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戰國時期以人物和宗教題材為主,筆墨簡潔,線條流暢;發展到魏晉南北朝,題材不斷擴充,初期的山水畫開始出現;隋朝承前啟后,展子虔的《游春圖》標志著山水畫走向成熟;唐、五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輝煌時期,五代花鳥畫從山水畫、人物畫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宋代,各畫種全面發展,題材廣泛,畫派林立,十分繁榮,宋代中期開始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表達方式的文人畫,講究詩、書、畫和諧統一,注重用筆用墨的表現技法,成為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元代繪畫直接師法唐、五代,是文人畫突飛猛進的時期,書法融入畫法,筆墨技法有了新的變化,水墨寫意畫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明朝中晚期,文人畫成為時尚;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遺民畫家又發展了文人畫;入清之后,受董其昌畫論的影響,繪畫風氣轉向摹古;至清朝中后期,“揚州八怪”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摹古的風氣,主張打破常規、各抒己見。正是受“揚州八怪”的啟發,“珠山八友”才堅定地走上了把文人畫運用到陶瓷繪畫藝術中的道路,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
瓷板畫就是在瓷板上作畫,瓷板畫有許多特點。第一,瓷板平整、光潔,便于陶藝繪畫者把瓷板當紙,運筆自如,充分發揮個人的繪畫特色,充分表達瓷板畫的審美意境;第二,瓷板畫與紙絹畫相比,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更穩定,不易潮濕和霉變,只要不撞擊便不會損壞,瓷板畫的色彩亦能永久保存,不易褪色,便于收藏;第三,瓷板畫與紙絹畫也有不同之處,一是瓷板光滑、堅硬,在瓷板上作畫與在紙絹上作畫,技法有許多不同,二是瓷板畫要經過燒制,所用顏料也有很多不同。
國畫與瓷版畫的關系密不可分,在瓷板上繪制國畫時,一般把瓷板當作絹或紙來處理,不僅在章法上要注意,在筆墨上也有講究。“珠山八友”以陶瓷為載體,將瓷板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與中國文人畫相結合,開拓了陶瓷文人畫的藝術之路,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
“珠山八友”的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藝術一脈相承,“珠山八友”的山水、人物、花鳥,都師法于文人畫派。作為“陶瓷文人畫”的奠基人,“珠山八友”不僅對傳統文化兼收并蓄,也為中國陶瓷的發展找到了一條創新之路。在“珠山八友”之前,人們大多認為中國畫領先于陶瓷畫,把陶瓷畫的藝術價值看得低于中古水墨畫和文人畫。其實,這是一種誤區。陶瓷繪畫藝術發展到“珠山八友”,大大縮短了和中國水墨畫、文人畫的差距,甚至可以說,“珠山八友”的陶瓷文人畫與前輩、同輩文人畫大家的作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珠山八友”憑借勤勉的品質,兼收并蓄的胸襟,開拓、革新的膽略,精美絕倫的藝術造詣,早已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
二、程意亭先生生平及作品特色
(一)程意亭先生生平
程意亭(1895—1948年),原名程體孚,別名甫,藝名“洎山山民”,齋名“佩古”,“珠山八友”瓷板畫大師之一,擅長陶瓷粉彩花鳥。江西省樂平縣人,祖居樂平縣城南門外大碼頭官路口程家。1911年,程意亭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原江西窯業學堂)圖畫科,師從名家張曉耕、潘淘宇學習陶瓷繪畫。1914年畢業后,程意亭在九江“普芳居”瓷店從事瓷上繪畫。1925年,程意亭舉家從九江遷往景德鎮,開辦瓷店,開始了在瓷都景德鎮的藝術生涯,他最早參與了“月圓會”的藝友聚會,是“珠山八友”早期成員之一。1913—1934年,他曾一度赴上海,師從浙派名家程璋習藝。
1937—1945年,我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珠山八友”成員為避戰火而四散,程意亭返回家鄉靠賣畫維持生計。程意亭的花鳥畫擅長工兼寫,多以松鶴、荷塘、水鳥、紫藤、秋菊等為題材,常以瓷板、四方鑲器為裝飾載體。當地縣民眾教育館舉辦畫展籌資,程意亭在半年內便為其繪制中堂100余幅,其中的《百雀圖》中堂畫,甚至繪有動態各異的一百只麻雀。百余幅畫雖然同是花鳥,章法形態卻各有千秋,讓人不得不驚嘆其深厚的繪畫功底。
在他眾多瓷板畫的題款中,幾乎均有“擬南沙老人大意”“擬鴛湖老人筆意”“擬鴛湖老人法”“擬廷錫相國大意”“師南沙翁法”“仿鴛湖老人畫法”等字樣,反映了程先生聰慧好悟、勤學苦練、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的治學精神。
(二)程意亭先生作品特色
程意亭以小寫意筆法作花鳥畫,清新靈動,意趣高華,恬淡沖和,風格獨具。從程氏花鳥畫的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程氏畫花鳥多用勾描填色之法,講究骨法用筆,線條細潤勁挺,工整圓潤,剛柔相濟。特別是以“釘頭鼠尾”描法勾勒的花葉,行筆有繁有簡,有粗有細;而仿制品的勾勒多落筆隨意,收筆飄浮,凝澀枯竭,筆韻含蓄不足,少韌練之氣。
二是程氏畫鳥慣用工筆絲羽法,在勾勒的基礎上,用尖細的枯筆絲羽,再以色罩染,以求鳥的羽毛整體有厚度,工細入微,嚴謹精致;而模仿品細膩不足,缺少層次,工整者多板實僵硬,用工少者又顯單薄,難得絲羽法之要領。
三是程氏畫中鳥的頭部均較大,但形體卻很生動,有人問他是否合適,他說:“一幅花卉翎毛畫上的鳥,多半是作為主將出現,頭小就不威武,更難傳神。”仿品中有的執意將鳥頭畫大,空有形而無神,生搬硬套,反而使鳥缺少靈性。
三、程意亭先生花鳥瓷板畫解析
程意亭先生有著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作品融詩、書、畫、印于一體,具有獨特的文化品位。程意亭的陶瓷繪畫,既吸收了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又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在師造化中把工筆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質樸、沉郁、蒼勁之畫風蜚聲畫壇。程意亭的花鳥畫受清代畫家蔣廷錫影響,多以松鶴、荷塘、水鳥、震庭、秋菊等為題材,常以瓷板、四方鑲器為裝飾載體,筆法多兼工帶寫,用筆飄逸灑脫、工整面膩;賦色清新雅麗、不浮不躁;構圖奇中求正、穿插自如,錯綜而又空靈;形象刻畫細膩入微,卻又注重動勢神態,克服了一般花鳥畫媚世艷俗、煩瑣臃雜的弊端。
程意亭先生作為“珠山八友”的諸位大師之一,率先將中國文人畫和陶瓷繪畫相結合,使陶瓷文人畫成為一時的藝術主流風格,這種敢于沖破摹古之風、大膽創新、勇于變革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當代陶瓷繪畫藝術工作者。
四、結語
陶瓷繪畫屬于陶瓷的藝術門類之一,“珠山八友”對陶瓷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繼承了前人的陶瓷繪畫技法,還與時俱進,融入了當代的藝術創作語言,這正是值得后來者學習的。在陶瓷繪畫這一領域,不僅要學會老一輩的制瓷技法,更要推陳出新,為陶瓷繪畫藝術脫離傳統工匠的瓷繪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未來的陶瓷繪畫藝術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作者簡介
葉偉敬,1994年生,男,漢族,江西景德鎮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陶瓷裝飾。
參考文獻
[1]熊中富.珠山八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25-132.
[2]耿寶昌.珠山八友精品集[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1-46.
[3]君實.佩古齋主—程意亭[J].陶瓷研究,2007(1):52-53.
[4]彭明瀚.程意亭花鳥畫瓷板[J].南方文物,2008(3):172.
3923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