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對文物的價值作精準的評估,就要依靠文物價值理論。本文主要基于文物價值論的理論知識,對我國現有的文物藏品的鑒定方法提出改進的方案,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藝術品鑒定人員的水平提升。
關鍵詞:文物價值論;藏品鑒定;鑒賞
人類誕生至今已有萬年歷史,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古人曾經使用過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因素的勞動用具、生活用品已經成了文物,對社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博物館的立館之本,文物藏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關從業人員和業余愛好者唯有對文物價值論深入研究,才能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促進行業良好發展。筆者從理論著手,結合現有的檢測技術談談如何提高藏品鑒定的正確率,并對藏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作進一步的挖掘,使文物鑒賞在社會得到普遍的認同。
一、文物價值論的定義概述
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決定了文物藏品種類的多樣和文物數量的繁多,每一段時期的日常用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因素。文物價值論是對文物藏品所具有的多重價值的綜合研究理論,揭示文物在現今社會的使用價值、經濟價值和獨一無二的社會研究價值、文化價值等等。文物藏品不具有再生性,文物藏品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提升,出土年代的不同會對其價值判斷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文物藏品的鑒定人員應當深入研究文物價值,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判斷能力,通過對文物藏品的鑒定實踐豐富自身經驗,提高對文物藏品的鑒賞水平和技術水平。
二、鑒定文物藏品價值的技術
我國的文物鑒定行業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雖然大多數技術人員主要依靠實踐經驗和文化素養對文物藏品的價值進行鑒定和判斷,但是科學技術的不斷引入也使一些鑒定人員開始使用檢測儀器,對文物所處的時代和材料作精準的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鑒定人員的負擔。目前,我國文物藏品的鑒定人員主要利用文物觀察法、類比法、總結歸類法和科學判斷法四種方法對文物藏品進行鑒定,在鑒定過程中對文物的特質、屬性進行總結、歸納,積累自身經驗,提高文化素養,增強眼力,鑒賞水平也隨之得到提升。
(一)對文物進行觀察的判斷方法
觀察法主要是經驗較足的鑒定師根據其鑒定經驗和較深的洞察力細致入微地觀察和辨認文物(圖一),根據文物的細節特點對文物所處的年代進行初步判斷,再據此判明其材料和真偽。觀察法對鑒定人員的眼力和經驗有著較高的要求,僅僅依靠觀察法鑒定,準確性不高,難以區分贗品和真品。現如今,許多作偽者都會對贗品進行做舊,只憑觀察法很難從細節特征上分辨真偽,因此,結合其他科學方法綜合判定必不可少。
(二)類比分辨法
除了直接觀察文物藏品之外,鑒定師常常還使用文物類比的方法,類比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根據初步判斷的結果選擇同一時代的文物,將兩者進行對比,檢驗初步判斷是否正確;第二,對文物的原材料、技術工藝、用途產地進行類比分析,判斷其價值。目前類比法是我國鑒定工作中最常見的方法,部分鑒定師由于自身鑒定經驗和閱歷不足,需要不斷地對鑒賞品進行對比分析,以此確定文物藏品的具體年份,積累經驗,而經驗較足的鑒賞師也能結合觀察法對文物的年代、真偽進行精準判斷。由此觀之,文物鑒定的初學者可以利用類比法進行類比學習,有經驗者也可以利用類比法提升鑒定準確度。雖然類比法可以通過同時期的文物比較鑒定文物藏品,但對鑒定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唯有熟悉各年代文物的細節特征,胸有成竹,才能做到精準鑒定。
(三)歸類比較法
歸類判別法主要根據文物的材質、年代等屬性對文物藏品進行分類,將年代相近、材質相同的文物分到同一類別,便于鑒定人員判斷,降低錯誤率。總體來說,要將歸類法的作用最大化,就要注重類比的標準。例如針對各地博物館的主題,則根據主題貼近程度選擇合適的類別,對同屬于某一時間段的文物藏品則根據年代分類。文物歸類前需要初步鑒定,根據出土時間和使用價值、材料組成等進行分類,為后期的精準鑒定打下基礎[1]。
(四)現代科學技術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輔助鑒定的高科技得以完善并在鑒定工作中普遍運用,目前較為常見的有同位素追蹤定位法、文物材質的無損鑒定、新媒體設備的輔助鑒定等,統稱為科學法。同位素檢測法主要利用碳-14對文物的碳元素進行追蹤判斷,初步分析文物材質和所屬年代,能精準確定5萬年內的文物所屬年代。對文物藏品材質的無損鑒定可以在不損害文物藏品內部結構的基礎上分析、判斷其材質,實現對材料的精準鑒定。利用新媒體設備輔助鑒定,可以放大文物藏品的細節和工藝特征,并以此輔助鑒定,提高鑒定的準確度。此外,人工智能也在藏品鑒定行業逐漸發揮其作用,設定相應的程序后,AI會對文物藏品進行分類匯總,減輕鑒定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總體的工作效率[2]。
三、文物藏品的鑒賞的領悟層次
對文物藏品進行鑒賞時絕不能僅關注其經濟價值,更要關注藏品的藝術魅力和研究價值,展現其蘊含的精神追求。文物藏品的鑒賞過程主要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對文物藏品有初步的認知,對其外形、色彩有一定的欣賞能力,能從外觀感受藏品的藝術魅力;第二層,對文物藏品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能深刻感悟到文物藏品中蘊含的情感;第三層,深入探索、學習文物藏品背后的文化知識、歷史故事,借助文物鑒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一)觀賞階段
大多數博物館的參觀者都處于初級的觀賞認知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們僅僅對文物藏品的外部特征,包括外觀特點、顏色、體態等產生初步印象,根據講解人員的解說詞了解展品所處的年代、歷史信息、制作過程、現存價值等,但這種認識比較簡單,并沒有形成深刻的思考,只是對感官的刺激[3]。
(二)感情思考階段
第一階段的認知過程是對文物藏品基本信息的初步了解,要想深入理解,就需對其進一步研究,將目光落在文物藏品的年代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VR技術、3D模擬技術等得到普及,博物館在展覽品旁設置相應的觀賞裝置,應用這些技術,使鑒賞者如同身臨其境,對文物藏品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對文物所處年代的文化也得以深入了解,與展品形成共鳴。如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局部見圖二)原版長逾5米,鑒賞者難以觀其全貌,館方就將其制作成動畫形式,幫助鑒賞者全面、立體地感受畫面內容。
(三)深入挖掘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鑒賞者對文物藏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作自主的感悟和思考,在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拓寬思想境界,總結藏品的文化特性,并提出獨到的見解。
四、文物藏品鑒定與鑒賞能力的提升策略
文物鑒定人員要想進一步增強鑒定能力,除了要積累相關的文化知識和實際鑒賞經驗之外,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等,對文物藏品進行鑒定,盡可能優化技術使用流程,提高人工智能鑒定的正確率,最好能做到批量化操作,實現鑒定效率的提升。同時,技術人員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檢索功能,對藏品所處時代的數據進行檢索,輔助鑒定,提高鑒定準確度。另外,博物館等專業收藏機構應當利用互聯網構建相關平臺,在平臺上展覽、講解文物藏品,提高大眾對文物藏品的關注度,培育社會大眾的美學素養。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也應當重視文物藏品的宣傳工作,根據藏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拍攝科普視頻,撰寫講解文章,在社交平臺上發表推送,與大眾共同討論,或邀請專家現場講解和普及鑒賞知識。
五、結語
對文物藏品的鑒賞,其意義不僅在于評估文物藏品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更是向社會傳遞鑒賞知識,塑造社會審美,帶動大眾共同學習歷史文化。由此觀之,文物藏品的鑒定、鑒賞不應只存在于博物館等專業機構,更應走向民間,走向電視媒體,在各種欄目、節目中貫穿對中華文物的鑒賞和講解,吸引大眾,使文物品鑒、溯源成為社會風氣。總而言之,對文物藏品的藝術品鑒要從多方面展開,重在挖掘其文化魅力、培養大眾審美和助力文物保護。
作者簡介
陳楊,1982年3月生,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研究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文物宣講。
參考文獻
[1]成凱.面向文物價值論的藏品鑒定與鑒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78-80.
[2]田建紅.基于文物價值論文物鑒定與鑒賞[J].東方收藏,2019(8):109-110.
[3]付森.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2):90-91.
297150170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