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教育水平及其發展情況,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穩定社會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民族教育政策逐步完善以及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民族教育呈良好發展趨勢。但由于民族地區各種因素的制約,民族教育仍存在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闡釋當前我國民族教育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民族教育;困境;策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得到長足進步,從幼兒教育開始直到高等教育,已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民族教育體系[1]。正是民族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極大程度提升了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對維護我國各族人民進步團結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在肯定我國民族教育事業所取得的進步時,也需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民族教育仍存在的問題,正確看待民族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不斷尋求解決策略,才能促進民族教育更好的發展。
1.當前我國民族教育面臨的困境
1.1教學設施薄弱,教育資源不足
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基礎教育較為薄弱,技術教育設施尚不完善,普遍存在高輟學率、高留級率、高復讀率等問題。在大部分中小學中,教師數量較少,教師年齡偏大,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水平無法達到標準,同時嚴重缺乏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而在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方面,隨著招生數量的進一步增加和民族教育政策的貫徹,民族高等教育資源比較缺乏,民族高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高校教師整體水平存在差距。
1.2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學生群體融入度不夠
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語言、觀念、信仰、飲食等方面與漢族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客觀原因也就導致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后難以融入漢族學生群體,更多的和本民族學生進行群體活動。由于長期和漢族學生缺少溝通、交流,造成互相之間形成差異感。除此之外,少數民族學生通常來自于經濟欠發達、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在心理上存在一定自卑情緒,最終導致常常游離在高校學生群體之外。
2.我國民族教育的解決策略
2.1健全教育保障政策,增大支持力度
首先,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民族地區學生在高招錄取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針對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內地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直接招收新疆班、西藏班等應屆畢業生,對試卷進行統一批閱,設立單獨的分數線,由教育部門直接負責招生錄取,將高等學校的招生分數線適當調低,學校完成錄取工作,同時負責此類學生的畢業就業問題,在新疆、西藏當地安排工作[2]。通過執行民族教育特殊政策,能夠為少數民族高考招生工作發揮關鍵的導向作用。
2.2加大民族教育資金保障力度
充足的資金保障是促進民族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國家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民族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程度,尤其為西部地區基礎民族教育提供持續的經費支持,不斷完善民族自治區以及多民族省份中的國家財政補貼政策[3]。對于一些社會經濟水平相對較好的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而言,除了當地政府增加財政投入以外,還需要中央政府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在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高等教育中,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還需要中央政府對當地政府財政基礎給予一次支持,以解決地方政府財政不足的問題。
2.3提升教師教學綜合素養,建設專業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及教師綜合素養,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以及最終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高等教育學校一項重點工作。民族高校教師,一方面承擔著講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職責,另一方面也需要肩負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對于民族高校教師而言,不僅需要掌握該學科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要具備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需求的創新思維和教學科研能力,結合高校的辦學特點,堅持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入研究、探索課程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更好的民族教育服務。除此之外,民族高校教師需主動的學習各種先進教學方法,建立創新教育理念,不斷在工作、生活中總結教育經驗,從而促進自身教學水平和綜合道德素養的提升。
2.4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屬于國家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一項重要分支,對于培養民族專業技能型人才具有關鍵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職業技術教育,結合國家整體市場環趨勢,對現有職業教育資料進一步整合優化,號召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創業培訓、遠程培訓等活動中,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民族職業技術教育。同時,積極調動企業、用人單位積極性,鼓勵企業、行業、宗教單位等社會群體在民族職業教育中發揮作用,讓民族教育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使民族教育具備良好的社會服務功能。
2.5強化民族雙語教學
世界范圍內,雙語教學是多民族國家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為確保雙語教學的有效實施,首先要為民族地區學生構建起積極的語言學習氛圍,提升少數民族學生雙語學習的熱情,培養更多“民漢兼通”的人才,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社會適應和競爭能力以及與他人的溝通交際能力。在中小學階段,少數民族學生即開始接受漢語學習,使其同時具備一定的民族語文和漢語文水平,在高等教育階段,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文基礎,也是后續進行專業理論和技能學習的關鍵。通過加強民族雙語教學,使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之間的差距得到縮小,有利于民族文化交流和繁榮發展。
3.小結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我國民族教育事業仍存在諸多不足,民族教育水平還具有一定的差距。但隨著我國民族教育的成功經驗不斷累積,民族教育政策逐步完善,加上上述民族地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未來民族教育事業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李郭倩, 張承洪. 精準扶貧視角下縣域民族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策略——以四川省A州為例[J]. 貴州民族研究, 2020, 41(6):6.
[2]甘蒙燕.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以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為例[J]. 中文信息, 2020, (4):127.
[3]汪丞, 林寶銀, 張瑩,等. 我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成就,問題與對策[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0, 37(10):9.
(單位名稱,省 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 Baise,Gguangxi
姓名:張亞兵 Zhang Yabing 性別:男 籍貫:山西洪洞 民族:漢族 出生年月:1985年5月 學位:碩士 職稱:講師 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單位:百色學院
11945017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