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元是制瓷手工業空前發展的時期,受海外貿易政策的支持和影響,中國陶瓷掀起了外銷的新高峰,在華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大批以國外市場為主要消費地的窯場,尤其是南宋、元代,以名窯和仿燒名窯產品為主體的各窯場生產的各類瓷器,大量輸往東亞、東南亞、西亞、非洲等地。隨著水下考古的開展,大量沉船瓷器被打撈,“瓷器外銷”這一學術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陶瓷不僅是器物,當它出現在國外的土地上時,背后所折射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互動,是在跨文化交流視野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交融。文章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梳理分析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的所占比重,探討陶瓷外銷對于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影響及跨文化交際的啟示、思考。
關鍵詞:絲綢之路;跨文化;陶瓷貿易;影響
一、中國瓷器的海外貿易簡史
中國瓷器的海外貿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中國瓷器就開始輸往海外,因為陶瓷易碎,所以陸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陶瓷非常稀少。到了唐朝,陶瓷較漢代有了較大發展。加之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開放、交通發達,從陸上絲綢之路轉向海洋,且日益興盛,為華瓷大量出口創造了條件。唐代出口瓷器,大多為饋贈國外使節或王室成員的禮品。
中國的瓷器藝術在宋代已經成熟,北方和南方各有名窯相互競爭,南方有景德鎮窯、越窯、哥窯,北方有定窯、鈞窯等。全國各地燒瓷器的窯飆升至130多個,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造船業的發展和指南針技術的進步,使宋代海外貿易和海上交通迅速發展,瓷器成為宋朝最大的出口產品。在南海沉船中發現了大量完整而精美的瓷器,品種繁多,價值極高,有30多個品種。很多瓷器融入了外來文化元素,從角形壺到帶有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帶有豐富的阿拉伯特色。
中國瓷器生產的一個轉折點在元朝。其間,瓷器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大型瓷器數量增加,技術、裝飾工藝臻于成熟。根據史料記載,1278年,政府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使景德鎮的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其逐漸成為全國瓷器工業的中心。馬可·波羅在他的旅行筆記中說,“元王朝瓷器運往世界各地”,表明元代瓷器出口眾多。其中,仿瓷器占了一席之地。除了普通的瓷器和瓷器珠子之外,日常用具如厚碗、罐子、瓶子、罐子、盤子也被大量出口,其中一些上等的繪有青花裝飾的進口鈷料,在西亞伊斯蘭文化的國家廣泛流行。
明代是繼宋代之后中國陶瓷史上又一個繁盛發展的時代。明代瓷器以白瓷,特別是青花瓷為主,官方窯和民間窯都偏向彩繪瓷器。在明代,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華瓷在出口比重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絲綢,很多地方設有專門的窯口生產出口陶瓷。朝貢貿易是明朝中期瓷器對外出口的主要途徑。明中后期,官方瓷器貿易逐漸衰落,但瓷器走私貿易日益猖獗,瓷器不僅在亞洲和非洲暢銷,而且還大量銷往歐洲。
二、瓷器外銷的影響
(一)有利于海外貿易的發展
早在先秦時代,我國就開通了最古老的南海航線,到了唐代,南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盛,中唐以后,由于受“安史之亂”的波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日漸上升,唐代在廣州設立了市舶使。到了宋代,廣州仍然是我國最大的港口。在宋元對外貿易中,瓷器在出口商品中開始占主導地位,因而被稱為“陶瓷之路”。隨著貿易和海陸運輸線的發展,中國瓷器越來越多地流入世界各地。瓷器廣受歡迎,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交通線的不斷擴展。
(二)改善和豐富了海外人民的物質生活
由于適應了當時消費者的愛好和要求,宋元大量精美瓷器被銷往海外,大大改善和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在東南亞引進中國陶瓷之前,植物葉子被用作食品容器,至今還有些許地區仍在使用?!吨T蕃志》登流眉國條:“……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辈衬鄧鴹l:“無器皿,以竹編貝多葉為器,食畢則棄之?!钡窃谥袊沾奢斎胍院?,大量精美實用的器皿,改變了他們“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到今天,仍可以看到瓷器對當地人的影響?,F在聚餐宴飲時,當地人會在地上的席子上放置一個大盤,供四到八人食用,主客皆圍著大盤而坐,表明中國陶瓷的外銷大大改善了當地人的飲食用具。
(三)促進文化交流,推動制瓷工藝的傳播
中國瓷器精美典雅,易于清洗,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普通大眾,都喜愛瓷器。此外,融合其他地區民族的藝術風格、習慣設計出具有民族格調的瓷器,且圖案和造型逐漸從模仿走向創新,歐洲文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交流是雙向的,中國陶瓷在外銷過程中對其他地區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從外來文化中吸收養分。之前銷往歐洲的大多數瓷器都以中國傳統圖案裝飾,如花卉、走獸、吉祥圖案等。隨著華瓷在歐洲的流行普及,中國的陶瓷工匠也漸漸開始關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藝術審美。為了使中國瓷器在歐洲擁有更廣闊的市場,歐洲商人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對中國出口瓷器的形狀、圖案、釉面和裝飾提出了要求。有些人還將歐洲陶器樣本或者名畫家的照片印刷送到中國,讓景德鎮工匠復制。所以,在清朝的很多瓷器中都可以看到明顯的外來風格特征。
三、跨文化的陶瓷交流—以元青花瓷為例
元代瓷器外銷瓷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元青花瓷。中國青花瓷大發展的第一座高峰出現在元代末年,即至正型元青花。目前,國內能夠確認的出土或者是舊藏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僅有數十只,尚不及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一個場館所藏的數量。中國專家學者通過對景德鎮窯址發掘出土的元青花殘片及世界各地流傳下來的元青花瓷器進行研究,發現“至正型”元青花瓷的出現,居然是“來料加工”。所謂“來料加工”,就是訂貨者自帶某種關鍵的原材料、設計圖樣、產品要求及訂單,加工者按照要求生產,而產品又由訂貨者全數買走。
與中國元代同期存在的西方強國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為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伊斯蘭文化背景及中亞、西亞人的生活習俗,以及從唐代就開始使用中國瓷器的習慣,使得他們對中國的瓷器有著極大的需求。在這一時期,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與奧斯曼帝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很容易就達成了合作形式的供求關系。漢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差異及社會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中國的瓷器并不適應西亞的需求。因此,奧斯曼帝國的商人帶來了出自西亞的鈷料、西亞社會生活用瓷習慣的形制和主題紋飾,由中國景德鎮的工匠按照要求燒制瓷器,產品全部出口到奧斯曼帝國。這就是元青花的“來料加工”。
因為采用了這一形式,所以造成現存于世的至正型元青花器大多在國外而國內極少,而且現在看到的元青花瓷器器型大多適合西亞、中東人的生活習俗而不適應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例如,用于手抓飯前凈手的“匜”、鼓腹的“軍持”;又如現藏于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里的麒麟飛鳳藍釉白花葵口大盤,正是為適應西亞人手抓飯的傳統飲食文化習慣而生產的。
元青花是專供外銷的出口瓷器,出口地區有兩個—西亞和南亞,輸往西亞的是至正型元青花,主要經由陸路出口,走傳統的古絲綢之路,經吐魯番、葉爾羌(今新疆庫爾勒)抵達中亞里海南岸的薩里,再由此一分為三:其一南下進入波斯;其二繼續西進抵達終點—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其三先向西再折向南進入中東和東非,最后抵達埃及的亞歷山大和開羅。輸往南亞的是各類小型民用冥器,采用中國產的鈷料為著色劑,經海路出口。近年來,在菲律賓、印尼都出水、出土了很多中國元青花瓷,菲律賓國家博物館還專門出版了一本圖書《Blue And White Wares—Foud In The Philippines》,刊錄了在菲律賓發現的中國元代青花瓷。
四、跨文化交流的啟示
當代,許多學者認為歐洲象征著“藍色文化”,而中國象征著“黃色文化”。事實上,在唐宋時期,包括明代中期,中國都不是想象中的封閉狀態,相反,一直都開放包容,是一個“黃色”文明和“藍色”文明共存的國家。在唐代,中國的“藍色文化”非常發達,以陶瓷、絲綢和茶葉為主的外貿商品也加入其中;而形成中國“藍色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即隨著交流的擴展而獲得的另一方信息,并作為進一步擴大交流的指南。
在中國陶瓷外銷的過程中,陶瓷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已成為藝術符號的物化象征,并在銷售市場中廣泛傳播,為商人之間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正是中國的第一波“藍色文化”浪潮,才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作者簡介
文瀟,1997年9月生,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元)陶宗儀.輟耕錄[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李向民.中國藝術經濟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意)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M].陳開俊,戴樹英,劉貞瓊,等,譯.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
[4]葉文程.宋元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陶瓷的外銷[J].海交史研究,1984(6):32-38.
[5]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6](元)汪大淵.島夷志略[M].蘇繼庼,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7](明)馬歡.瀛涯勝覽[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8](明)張燮.東西洋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宋)趙汝適.諸蕃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
[10](阿拉伯)伊本·白圖泰.伊本·白圖泰游記[M].馬金鵬,譯.蘭州: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11]馮先銘.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2]馮先銘.中國古代外銷瓷的問題[J].海交史研究,1985(2):14-21.
[13]胡光華.西方的“中國熱”到中國外銷藝術的西化[J].美術觀察,1992(2):71-75.
[14]黃紀陽.明清華瓷外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7.
20535005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