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飛
從20世紀80年代的小旅游概念,到90年代的中旅游概念,再到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大旅游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旅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這幾年全域旅游概念開始提出全域旅游。前幾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5》,以國務院有關文件為指導,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基礎,以國際標準為參考,把旅游及相關產業分為11個大類,27個中類,67個小類,基本上對應了大旅游的發展,也基本形成了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長上,而是旅游質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全域旅游是把一個行政區當做一個旅游景區,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游。要求全社會參與,全民參與旅游業,通過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推動產業建設和經濟提升。
我們蓮都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現在迎來這么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的政府也已經重視起來,提出全面開啟全域旅游新時代。我們文化部門也應適應時代要求,認清蓮都文化實情,主動積極服務全域旅游發展,從而帶動我們蓮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二、蓮都區文化的基本狀況
蓮都區地處浙西南腹地,甌江中游,自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立處州府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目前是浙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1502.10平方千米,是麗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6街道、4鎮、5鄉、243個行政村、25個社區,總人口56萬人。蓮都區依山傍水,在環山中,形如蓮瓣,宋代后別名蓮城,麗水撤地建市設區后,定蓮都為市轄區。蓮都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一直以來我區都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近年來,蓮都區以文化惠民為宗旨,把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硬支撐。著力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基層網絡建設,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積極探索機制體制創新,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效能化、數字化,大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引流主流文化發展。截止目前,我區共創建了3個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鄉鎮,1個浙江省文化強鎮,2個麗水市文化強鎮,9個省級文化示范村、2個省級文化示范社區、3個麗水市文化名村、6個市級文化示范村、39個區級文化示范村,同時創建了65戶省級文化示范戶,48戶市級文化示范戶,123戶區級文化示范戶,蓮都區文化事業發展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三、蓮都文化在服務全域旅游發展上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基礎設施欠缺
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分布不均勻,大多數文化體育設施場地在城區4個街道范圍內,農村地區的文化體育設施場地數量少,類型單一。另一方面部分鄉鎮文化站房屋建設時間久遠,面積達不到現在的要求,鄉鎮站設施老化,不能與當地鄉村整體風格融入一體。第三是文化設施的數字化普及與發達地區還差距較大,影響老百姓及時了解最新信息,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需要。以上三個方面都影響到鄉村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鄉村旅游民宿經濟有一定的影響,只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我們蓮都來。
(二)、文化資源挖掘不深
蓮都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態傳承弘揚困難,保護意識依然淡薄,在原有文化形態上挖掘和深加工不夠,不深入整理、發掘、研究無形文化資源,我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就不能真正體現。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想要吸引大量游客,留住游客,必須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現在的全域旅游對我們的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用文化來吸引人,讓游客擁有更深層次的文化旅游體驗。
(三)、文體活動品牌推廣不夠
目前,我們每年舉辦的文化體育活動很多,有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送戲下鄉巡回演出以及與外地的文化走親文藝演出,但是這些文體活動開展以后就容易讓人忘記,我們的文體活動品牌沒有退出,文體活動形象沒有深入人心,還有文化活動的規模也不是很大,群眾的參與程度不高,對外來人員的影響力還不夠。
(四)、文化精品不多,服務意識不強
我們現在每年文化創作的作品應該來說也不算少,但是真正能夠拿的出手,能夠讓老百姓印象深刻,在我們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還是非常的欠缺。同時,我們創作的作品也沒有很好的同當地文化結合,不能對全域旅游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個別人員服務全域旅游發展的大局意識還不夠強。
四、蓮都文化如何為我區全域旅游發展服務
(一)、以文化惠民為宗旨,把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硬支撐
完善區、鄉鎮、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蓮都正在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基礎設施、良好的文化氛圍,彰顯蓮城、蓮鄉獨特魅力。區文化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要推進數字文化館全國試點;在處州公園東南角建成區公共圖書館;把大港頭電影院改造成巴比松油畫館,建成蓮都區美術館。把蓮文化博物館、非遺展示館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改建老竹文廣旅體中心站,新建聯城文廣旅體中心站,接下去將規劃雅溪文廣旅體中心站,在全區所有街道、鄉鎮建有獨立設置的綜合文化站。推進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特別是加強農村文化禮堂和社區文化公園建設,實現100%的村(社區)建成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動室,統籌建成集宣傳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為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保障每個村民看書、看報、看電視等文化權益。
加強數字文化建設,建成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網絡。以群眾需求為核心,堅持供需對接,推進數字文化建設,線上服務要到村、到戶、到人,線下體驗要符合百姓需求,吸引大眾參與,擴大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的應用。積極探索,開拓創新,體現蓮都特色,組織實施好數字文化館全國試點項目,選擇老竹、大港頭等站點建成文體活動線下體驗室。同時設計,同時實施,切實抓好數字圖書館業務工作,鄉鎮(街道)全部建成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和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根據“三網融合”,加快雙向化主干網絡建設,提高傳輸效率和服務質量,每個行政村通寬帶、wifi、雙向互動電視,每個民宿特色村投放電子借閱機和數字服務終端,讓每位鄉村游客在原始的村落享受現代的文化服務。
(二)、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充分挖掘蓮都豐富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優勢,著力打造《蓮都有意思》城市品牌,培育旅游文化品牌,到特色民宿村等地實地考察文體設施,邀請文化旅游界專家學者做好《中國·蓮都》、《八百里甌江賦蓮都》等課題,結合蓮都美麗鄉村建設、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對蓮都的歷史文脈、人文資源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為蓮都旅游業與新興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依據與基礎。以老竹畬族鎮為重點,依托畬族集聚村落和東西巖景區,充分展現畬族民俗風情,做好民宿發展文章,開展“文化四季活動”,為民宿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聯系沙溪特色民宿村,每周對其民宿建設、景區開放、文化活動開展等事項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與老竹鎮、區旅委、沙溪村以及相關專家共同制定《蓮都區沙溪民宿特色村提升方案》,指導各部門分工協作,做好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文化內涵、打響旅游品牌等工作。
(三)、增強蓮都文化品牌影響,有效提升蓮都知名度和美譽度
以文體活動為載體,服務旅游、民宿經濟。不斷深化品牌效應,持續提升“歡樂蓮城”、“天樂樂”、“鄉村村晚”等品牌內涵,開展“歡樂家庭”才藝大比拼,“天天樂”優秀節目展演等活動。精心打造鄉村春晚,策劃鄉村音樂節,讓音樂節成為蓮都的文化品牌,成為吸引和匯聚全國各地、世界各地游客的原動力。實施“文化訂制”工程,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平臺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開設“文化有約”、“淘文化”服務項目。引導廣場文化規范、健康、有序發展,提升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項目——“天天樂”文體廣場活動的品牌效益。按游客需求設計文化體育產品,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體驗項目,針對老年人要看老電影、看戲曲設置不同載體讓游客參與,開設老年體育比賽賽事游、親子體育項目游,讓游客在文化體驗中享受樂趣。
(四)、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打造文化精品
努力提升文化隊伍服務能力,組織創作力量,開展各類文藝作品的創作。積極開展區、鄉、村三級業余文藝骨干培訓,組織開展蓮都區農村實用人才“天天樂”文藝骨干精英培訓、文化作品加工會、全區村級文化管理員培訓等,培訓內容不但包含常規的文藝理論、文藝創作、排舞、腰鼓、健身操、廣場舞等,更要與時俱進,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加入民宿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建設和古村落保護發展等內容,服務我區全域旅游發展需要。在打造文化精品上,可以深入挖掘通濟堰等深厚的歷史文化故事,創作1-2部在浙江省較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邀請全國知名大師創作歌舞劇《通濟堰魂》,提升作品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深度旅游。
當前我區全域旅游發展正呈現出如火如荼之勢,我們蓮都文化部門應當抓這次重要機遇,順應社會形勢,結合我區地方特色,緊緊圍繞文化服務經濟、文化服務全域旅游,廣開思路、勇于創新、敢于嘗試,為蓮都全域旅游發展開創新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