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非遺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弊端,結合融媒體來探索新的非遺文化傳播路徑,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傳播和繼承非遺文化,為融媒體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播發展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非遺文化產業;文化傳播
一、融媒體特點
1、形式多樣。在早起的傳媒時代,報紙和雜志給人們呈現的是文字和圖片,廣播給人們傳送的是聲音,電視機給人們呈現的是圖片,文字,影音等綜合體,這些都是提前專業制作和錄制好的,在開播前要準備一切準備工作,然而互聯網的傳播推翻了這種傳統的模式,不僅能夠全面的融入圖文和影音的形式,隨時隨地打開即可錄播也可以查看即時消息,內容上也是豐富多彩,視頻,段子,其他資訊等,只要你有足夠的創意,就能觸發超乎你想象的境界,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2、營銷一體化。傳統的購物形式已被互聯網營銷取代,它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的聯系,是一種裂變形式的傳播,只需要網上把喜歡的產品加入購物清單,即可實現一鍵購買,能夠讓人們在挑選產品的同時瀏覽到大量產品,產品的多樣化也讓人們多了一種選擇,這樣的豐富多彩的營銷方式被世人所接納,也是互聯網傳播中成功的偉大創舉。
3、智能化信息。大數據信息化時代,通過搜集和追溯人們的生活習慣,愛好,行為等進行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實現對人群的精準畫像,從而讓你的產品傳播到潛在人群中,讓大眾發現你的產品,智能化的信息時代,不僅會實現廣告投放的精準,也會實現廣告內容推送人群的精準,現代日常生活中,人們手機瀏覽過的網頁,APP喜歡的個人主頁等都一一被記錄下來,并且日后打開會給你第一時間推送相關信息,實現智能化的精準。
4、溝通方便。互聯網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溝通方式的改變,它拉近了各地或是各國人們的距離,實現跨界交流溝通,最重要的是交流工具的使用與開發,它打通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方式,實現了免費交流,面對面交流的一項特征,語音,視頻,文字等交流,動輒成千上億的人群紛紛涌入互聯網傳播時代,實現溝通的有效性。
二、非遺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弊端
1、傳承人才青黃不接。非遺傳承人是傳承傳播發展過程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決定著非遺發展的方向與前進道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非遺人才的引領與擔當,非遺發展將是十分困難的。遺憾的是,我們在今年對非遺傳承人實地調查采訪后發現,傳承人才青黃不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重大危機。如今,傳承人老齡化嚴重,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絕活瀕臨消亡。以前,非遺傳統技藝是一門糊口的手藝,傳承人一般是從小開始接觸技藝,并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技藝。當今,年輕人很難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時間磨煉的一門技藝上。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
2、產業化程度不足。要傳承傳播非遺資源,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進行產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也使得非遺的活化傳承與傳播有了一定的資金保證。有了資金的支撐以后,才能做好非遺的傳承傳播工作。所以,進行合理科學嚴謹的產業化開發保存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適合生產性開發的非遺項目,政府應該有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扶持。通過建設非遺展覽區、非遺旅游景點等進行商業開發,獲得經濟與社會效益,促使文化產業經濟的大力發展。
3、傳播手段單一滯后。現階段的非遺傳播仍然比較滯后。有相當一部分非遺資源的傳播活動以靜態為主,動態傳播方式較少。又如真人體驗、視頻制作、劇場演出等形式,由于缺乏資金等原因難以實現。所以,由于傳播形式新穎度不夠、多樣化不足導致非遺的傳播難有吸引力,自然也大大削弱了非遺資源傳播力與影響力。新媒體手段運用較少是一個較大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非遺的傳播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已有的文獻,并以文字形式傳播為主。這樣,由于自身技術、知識素養等因素的限制,非遺傳播者對現代化傳播手段不甚了解,因而忽略了對新媒體的運用。然而,當今的社會離不開網絡、移動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不運用新媒體傳播非遺,傳播效果會受到不少影響。在全媒體時代,這種過分依賴于傳承人的傳播方式限制著傳播效果的廣度和深度,傳統的傳播方式顯然很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
三、非遺文化融媒體傳播路徑
1、建立數字化傳承檔案。及時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對傳承人基本信息、技藝特點、傳承活動進行真實記錄。現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75 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76 人,都已建立了層級不同的傳承檔案。
2、開展專項研究。在建立傳承檔案的基礎上,對一批擁有深遠影響力.能夠肩負安徽文化名片重任的「國字號」非遺項目展開專項研究。例如出版《中國徽班》《中國黃梅戲》《中國花鼓燈》等一系列傳統文化辭書。通過對這些項目的研究,為安徽傳統文化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也為安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積極貢獻。
3、搭建數字化傳承平臺。通過建立專題博物館、傳習基地等方法,為傳承人搭建數字化傳承平臺,吸納傳承人進駐,開展傳習活動。
4、促進非遺與創意產業結合。生產以非遺元素作為設計核心的產品,讓非遺通過創意進入人們的生活,是非遺創新性發展的又一有效途徑。如亳州「舫剪堂」的多層剪紙作品,融入了西方油畫、攝影、版畫藝術元素,通過紙色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層次感,突出畫面的立體與寫實,藝術感強烈,且能夠結合市場需求,找準定位,創作出亳州風物、佛教故事、人物肖像等主題的剪紙作品,在設計和營銷上取得成功。
通過山東省公共文化云推出的桓臺縣系列非遺紀錄片可見,融媒體的傳播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融媒體時代如何發揮圖片和視頻的作用[J]. 虞偉.中國報業. 2021(02)
[2]融媒體時代短視頻爆發改寫影視創作生態[J]. 吳雁飛.視聽. 2020(11)
[3]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的生產與傳播[J]. 聶振凱,戴建.記者觀察. 2019(03)
作者簡介:張雪(1992.01),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職務: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文化館 職員,職稱:助理館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