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夏目漱石;文學思想;譯介
1.前言
最早翻譯夏目漱石作品的中國人要屬周氏兩兄弟 。周作人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以及魯迅對作品的譯介,這些都讓中國讀者開始接觸“漱石”的作品,并為以后在中國的廣受歡迎做了基礎鋪墊。除了周氏兩兄弟的譯介之外,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在1931年由張我軍所翻譯的《文學論》。盡管《文學論》深受后來的日本許多作家好評,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是在一開始并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也不為人所關注;因為這篇文章學院氣息濃厚,內容羞澀難懂,沒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進程,時代的需要,中國文學家迫切需要一本文學指南,這時候大家就注意到了夏目漱石的《文學論》。并嘗試在文學論的指導下寫文學,沒想到效果顯著,于是就掀起《文學論》翻譯高潮。不僅對當時的文學寫作,甚至對后世的文學寫作都產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夏目漱石的譯介和思想
章克標的《夏目漱石集》,其中以《哥兒》最為著名。他體現了夏目漱石獨特的“輕快自由”、“幽默睿智”。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夏目漱石以“我”的視角來闡述將“哥兒”刻畫成一個性格鮮明而又復雜的人物形象,他既是敘述者,也是善與惡斗爭的主要參與者。“哥兒”是一位淳樸、誠實、富有正義感、同情心和獨立人格的年輕知識分子。這部作品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黑暗和腐敗,并表達了作者的矛盾之情。
中篇小說《草枕》,通過青年畫家因對俗世產生了厭倦感而產生了對遁世的不懈追求,從而迸發出了對人生的深深思考。崔萬秋對“草枕”的翻譯譯文言簡意賅,措辭優美,意義準確。《草枕》全篇也充滿了濃厚的東方禪家哲學老莊思想的色彩。因此,深受當時中國讀者所青睞,所以在該書出版之后,很快就成為暢銷書,銷售殆盡,供不應求。郭沫若是否翻譯過《草枕》還有待考察證明。但是1930年上海就曾出現過兩個盜版的書籍,都借用了高汝鴻(郭沫若的筆名)。以及1949年后豐子愷等的復譯。就在1949年之前,就在這短短的十幾年間這本書就有了三個版本,這更能表明了它的受歡迎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我是貓》成功地塑造了在貓視角下所觀察的人類心理;利用巧妙的手法刻畫了人物形象,深刻揭露了資本家的生活面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拜金主義。這些都為《我是貓》吸引大量讀者打下了堅實基礎,正因為作者著獨特的手法,才能這樣強烈吸引讀者的眼球。但是可能是因為難譯之處頗多,在五四以前只記錄了存在著一個譯本,這個譯本甚至連周作人都不知道,就能得出《我是貓》作品的難譯之處。到了1958年后才出現了較好的譯品。由胡雪和尤其共同所翻譯。
夏目漱石長期小說《三四郎》是由崔萬秋在1935年翻譯的。主要講述了主人公三四郎求學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他的心路歷程。借此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此后由于戰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中國翻譯文學進程戛然而止,甚至完全崩壞。全年的譯本少之又少,當然夏目漱石的就不用說了。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又恢復了鼎盛狀態。
《心》是夏目漱石的一篇長篇小說,是夏目漱石后期所寫作品, 1914年在他經歷死亡教育體驗后,改寫以前學生寫作教學風格,小說以探求人性,著重進行人物的心理環境描寫和分析,筆鋒轉向系統剖析明治時代發展知識通過分子中利己主義者可惡、可悲、可嘆的孤獨內心對于世界。小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生和我”;小說第二部分寫“雙親和我”;小說的第三部分寫著“先生和自殺遺書”。第一部分介紹了我跟“先生”相識到信任彼此;第二部分講述了“我”畢業之后返回老家,但是由于父親的病情“我”不得不在家照顧,所以我沒時間去看“先生”。但是由于我非常想念“先生”,決定去看“先生”的時候,一大堆書信的到來,讓我膽戰心驚;第三部分是書的重點,前兩部分的所有謎題,都得到了這部分的答案。這些寄來的書信是一封自殺遺書,記錄了他20多年來內心深處的感受。當作者在家鄉發展收到通過這封長信,先生已離開這個人世。盡管他的父親病情嚴重,作者還是帶著這封長信離開了家鄉去紀念“先生”。當“先生”年輕的時候,他很富裕,但是因為他的父母的離世,他的財產暫時由他的叔叔保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他的叔叔已經制定了周密的計劃,要剝奪他的財產。 這件事讓他覺得心底冰冷,年輕的心被刺傷,并在成長中埋下了人類生命的隱患。之后“先生”和他最好的朋友租了一個地方,愛上了房東女士,k告訴他心理上的想法,但是他沒有告訴k真實的想法。當得知一個小姐與k關系管理更加密切時,他背著k向小姐的媽媽可以提出要娶小姐的請求,并取得了成功,當k知道我們這件產品事后,某天自己晚上在臥室自殺了。他孤獨地窺視著他的精神,他內心的痛苦折磨著他后來的生活。他每個月都去墓地去看他的朋友們,以安慰他內心的痛苦。人性的貪婪和自私使他永遠不會原諒自己,他鄙視自己,厭惡世界,憎恨與他人交往,最終死于憤怒。《心》是通過作者與“先生”、作者與父母與先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人的內心世界,通過逐層的事物在讀者面前揭開人性的面紗。“人都是一個好人,但一遇到一些事情處理好人就變成了壞人。”
3.結語
夏目漱石的創作風格是多彩斑斕,千姿百態的;思想上更是復雜的。在主張“余裕”的同時,也關注著社會現實。像魯迅、周樹人、崔萬秋、張我軍等上述作家和評論家認為SousekiNatsume認為作為“余裕”派的夏目漱石的思想,是值得推廣和學習的,于是大量推崇,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對中國學術界“余裕”派和讀者“余裕”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翻譯“漱石”。雖然當時社會動蕩,但是夏目漱石的思想在中國讀者心中仍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改革開放后,又重新燃起了夏目“熱”,但是在夏目漱石研究方面仍有許多短板。正因為現在許多學者在沒有讀或者完全理解其思想的情況下就動筆寫作,其結果可想而知。要想打破這種局面,必須重新審視對夏目漱石思想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向遠. 王向遠著作集. 第3卷, 日本文學漢譯史[M].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7:77-85.
[2] 王成.夏目漱石文學在中國的翻譯與影響[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1(01):25-29.
[3] 孫萍.探析夏目漱石的文學觀[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6):70-71.
[4] 孫寧.民國時期的夏目漱石文學中文譯本稽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237-239.
[5] 周若文.夏目漱石文學在中國的翻譯與影響[J].山海經,2019(12):5.
作者簡介:司圣強(1997.09-),男,安徽省馬鞍山人,哈爾濱市南崗區黑龍江大學日語筆譯專業2020級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日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