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純,周佳愉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廣州 510006)
德國社會學家Ferdinand T?nnies 最早在社會學研究中運用Gemeinchaft 來表示社區,認為社區是價值、文化、立場等比較相近并且彼此之間有血緣或情感關系的社會有機體[1]。20 世紀20 年代,美國社會學家Charles Romance 將其翻譯為Community,具有公社、團體、共同體的含義。直到20 世紀30 年代,中國學者開始在研究中運用Community 的概念,并翻譯為“社區”,強調社區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并提出鄉村是中國鄉土社區的基本單元,社區居民是社區的核心組成部分。
社區參與最早產生于西方民主運動,因此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Murphy[2]提出在旅游發展中運用社區方法,將社區參與的概念引入旅游研究,提出了社區參與旅游,他認為旅游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果把旅游作為一種社區活動來進行管理將會獲得更令人滿意的效果。真正的社區參與是社區出于自身的發展而在外界的指導下尋求適宜的發展路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指的是將社區作為在旅游的決策、規劃和管理等過程中的參與主體,充分尊重和考慮社區的意愿和需求并將其作為主要的開發主體和參與主體,以在保障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社區的全面及可持續發展[3]。目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定義已經演變和發展成為社區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發展,是社區一體化協調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期待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5]。發展鄉村旅游能夠有效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管理等要素向鄉村地域空間流動,促進鄉村三產融合發展,優化城鄉體系和空間布局,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6]。鄉村社區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社區居民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理念源自對鄉村社區經濟、社會、自然的整體性認識和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7]。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鄉村旅游新的使命和意義,系統性深化和探索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和邏輯機理具有重要價值[6]。
基于此,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及中國學術期刊(CNKI)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為數據基礎,以知識圖譜繪制軟件系統CiteSpace 為研究工具,對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研究進行梳理與歸納,探究研究熱點,把控研究趨勢,不僅有助于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同時對未來的研究趨勢提供一定借鑒。
CiteSpace 是目前在科學文獻數據計量與分析領域中廣泛適用的可視化軟件,通過它可以繪制某一研究領域發展的知識圖譜,展示該領域的知識全貌和相關的關鍵文獻、研究熱點和前沿方向[4,5]。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CNKI)中的數據庫作為數據源。在WOS 核心合集數據庫中,對主題為“Community tourism”和“Rural tourism”的文獻進行高級檢索,文獻類型主要為論文(Article)、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和綜述(Review)等,共得到1 145 篇文獻;對CNKI 中主題為“社區參與”并含“鄉村旅游”的文獻進行高級檢索,共得到947 篇文獻。利用CiteSpace對所獲得的文獻進行分析,探尋國內外關于“社區參與鄉村旅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
檢索文獻時間為2020 年11 月27 日。從圖1 中可以看到,自2002 年到2019 年為止,CNKI 數據庫關于“社區參與”和“鄉村旅游”發表的文獻包括442 篇期刊文獻、439 篇碩士論文、43 篇博士論文、17 篇國內會議論文以及3 篇學術輯刊,雖然2013 年、2014年和2018 年略有下降,但總體上增長較為穩定,且在2019 年發文量達到頂峰。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自1996 年有相關文獻記錄,其中包括期刊論文824 篇、會議論文314 篇、提前刊文38 篇、述評29 篇、社論材料4 篇、書的章節1 篇、會議摘要1 篇。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于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研究已經并且在將來仍會持續得到廣泛研究和關注,是一個被學者們持續深耕的研究領域。

圖1 1996—2020 年的CNKI、WOS 發文數量
對作者合作網絡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相關領域有代表性的發文作者和核心研究團隊,以及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目前,國際上發文較多的學者主要有Su M M、Vikneswaran N、Geoffrey W 等人,國內發文較多的學者主要有蔡克信、劉濤、胡雨凱等。但從總體來看,大多數研究者也都相對獨立,相互之間缺乏較為密切的合作(表1)。

表1 作者發文數量統計結果(前10 位)
對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譜圖進行分析,節點形狀越大說明該機構的合作發文數量越多。目前,四川大學旅游學院發文頻次最高,為27 次,其次是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頻次為12 次。國際發文頻次較高的研究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博茨瓦納大學(University of Botswana)、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約翰內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頻次分別為18、14、12、11 次(表2)。

表2 國際國內研究機構發文數量統計結果(前10 位)
一般來說,關鍵詞是對研究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因此,對某一領域研究的關鍵詞進行共現知識圖譜分析,能夠有效挖掘和展示該領域內受歡迎和關注的研究熱點和方向。
對國內外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和突現分析,并對導出關鍵詞進行篩選合并,例如將“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與“參與(Participation)”等進行合并,進一步對得到的關鍵詞進行統計排序,結果見表3。由表3 可以看出,國際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有“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社區(Community)”“影響(Impact)”“管理(Management)”“生態旅游(Ecotourism)”“保 護(Conservation)”“態 度(Attitude)”“中國(China)”“感知/認知(Perception)”“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等。國內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有“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利益相關者”“發展模式”“對策”“鄉村旅游社區”“旅游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等(表3)。

表3 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前10 位)
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的關注點不盡相同。相對而言,國際學者更多關注社區參與旅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旅游業對于社區居民的影響以及社區居民對此的感知和態度、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因素等方面,而大多數國內學者則基于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更多關注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模式、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社區參與與旅游扶貧的關系、社區參與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對策等。
3.2.1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影響因素研究 關于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影響因素,國外學者主要從參與能力、利益相關者、權力等方面進行研究。文化水平低、政治意愿弱、缺乏對外界的關系以及經濟社會地位低是阻礙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規劃決策的重要因素[8]。通過對土耳其的一個社區進行研究,Tosun[9]發現影響發展中國家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地方財政支持不足、社區居民意識淡薄和缺乏與旅游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外部因素主要是旅游業高度市場化且對國際旅游運營商過度依賴,比起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水平較低,主要是因為運作、結構、文化等方面的一些障礙,比如法律制度體系的不完善、社區認同缺失、集權式公共管理,均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動機、機會和參與能力是影響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程度的主要因素[10],如果社區居民缺乏參與旅游發展的動機、機會和能力,那么將無法有效參與旅游發展。除了社區居民本身的原因,旅行社、旅游設施私人提供者和旅游參與者等其他利益相關者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阻礙旅游目的地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11]。權力結構對社區參與旅游規劃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12],政府管理部門的規劃和干預行為對社區居民的利益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改善社區居民參與度偏低的狀況[13]。
3.2.2 社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態度和感知研究 社區居民不僅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參與者[2],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旅游開發影響的主要承擔者,其對旅游業的態度[14]以及支持度[15]取決于其對旅游影響的感知。積極的旅游影響感知將促進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支持,而消極的旅游影響感知則降低了居民的支持[16]。有學者認為在旅游發展的初期,居民對旅游發展一般持積極態度,但隨著社區旅游的發展走向停滯,居民的態度就會變得越來越消極[17]。而有的學者則提出相反意見,認為在旅游業發展初期,居民對旅游業的反應是焦慮、懷疑和恐懼[18],但隨著旅游業發展,居民開始相信旅游業可以帶來社區發展、收入提高、改善農業市場和獲得好運的機會,因此他們對旅游業普遍持積極態度[19]。但即使是2 個處于相似旅游發展階段的社區,其居民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態度,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社區的旅游業對于當地經濟的相對重要性不同[20],渴望經濟發展的社區比經濟較為發達的社區對旅游業抱有更加積極的態度[21]。研究表明,那些認為自己旅游知識豐富的居民以及更多參與旅游決策制定的居民更傾向于支持旅游業[22-24],以及認為旅游業可以帶來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娛樂和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加強文化認同等經濟影響的居民往往也是旅游業發展的堅定支持者[25]。游客也是居民感知和態度的關鍵影響因素,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受到游客適應當地標準能力的影響[26],游客和社區居民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會影響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27]。
3.2.3 社區參與與旅游可持續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影響下,學者們密切關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社區居民所承受到的復雜影響,并引入了經濟學、心理學、生態學等相關理論進行闡釋。社區參與既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又是發展的目標本身[3],即實現社區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才是社區的最終目標[28]。當地社區的參與和支持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29]。然而實踐中農村社區容易被邊緣化,缺乏實現自我利益主張的權利和能力,因此亟需對其進行不同層面的賦權以提高其參與度。賦權是一個建立意識、增強能力和發展技能的過程,也是一種參與、控制、分配和使用資源的力量,與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其根植于旅游發展的政治學中。Scheyvens[30]提出的社區增權框架主張從社會增權、心理增權、經濟增權和政治增權這4 個維度對社區進行賦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和相應的政治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何關于旅游的現代化理論和發展理論的分析中都不應當忽略對政治和權力的研究[31]。廣泛參與、開放溝通、社會包容以及居民與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共識與社區通過旅游業實現全面發展有密切聯系[32]。除了社區增權外,可持續發展導向促使社區參與逐漸拓展到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領域。社區居民只有真正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的決策中并分享旅游發展的收益,才有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33]。生態旅游必須考慮社區的參與,只有與社區居民合作,使他們參與到旅游規劃實施、旅游產品設計和利益的分配過程,并激勵他們倡導、管理和監督社區的環境保護工作,才能實現社區生態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34]。
3.3.1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對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模式,國內目前較為普遍的模式有“個體戶”“居民+居民”“企業+居民”“非政府組織+居民”“企業+社區+居民”“政府+企業+鄉村旅游協會+居民”等(表4),其實質是“單方治理”到“共同治理”的轉變過程[35]。

表4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
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僅依靠社區個體或者少數居民的自發參與是難以進行的,需要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專家學者等的共同參與和綜合決策,以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居民為主體,參與到旅游發展的各種事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社區的有效參與不僅需要完善的參與機制和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同時要求社區提高自身能力和意識,才能夠實現各類主體參與到社區發展的決策甚至經營管理,并從中獲益[38]。
3.3.2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利益分配研究 社區參與旅游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居民、村集體、政府、旅游企業、游客、非政府組織、專家和媒體等,但參與利益分配的主體則主要是居民、旅游者、旅游企業和當地政府[39],也可以稱之為核心利益相關者。由于社區參與旅游的形式、模式、程度等存在差異,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利益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同,一般有以下3 種具體形式(表5)[40]。

表5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利益分配方式
不同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對于社區居民來說,其主要利益訴求主要包括分享權、發展權和監督權,即分享當地旅游發展的收益,參與到旅游決策、開發、規劃和管理等發展過程,獲得更多的權利和機會以及對當地不良現象進行監督和制止的權利[41]。但中國鄉村旅游社區的核心仍然是經濟利益訴求,收入水平是影響居民訴求表達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確保居民增收是解決旅游發展矛盾的根本途徑[42]。有學者認為社區居民與開發商、政府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行為可使博弈過程沿著“多贏”目標進行,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43]。然而由于社區居民參與能力和談判能力有限、利益相關者力量發展的不均衡、旅游發展過度依賴外來力量等原因,其利益往往被忽視[44],在旅游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較低,而這種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對社區的穩定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處理好社區居民、旅游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合理化鄉村旅游利益分配的本質要求。鄉村旅游發展應在遵循公平原則,社區優先原則,法制化、制度化與規范化原則的前提下建立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43]。
3.3.3 社區參與和旅游扶貧的關系研究 關于社區參與和旅游扶貧的關系,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扶貧模式,是對開發式旅游扶貧所做的一種制度創新[45]。旅游扶貧的核心在于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中分享收益和增加發展機會,能夠促使旅游扶貧發揮其真正的扶貧功能的模式才是科學的旅游扶貧模式[46]。因此,社區參與模式是旅游開發的最佳選擇,是成功的旅游扶貧模式的核心[47]。社區參與在提高旅游產品質量、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以及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都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因此是實現旅游扶貧目標的有效途徑[48]。此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不僅促進了社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增加就業和收入,還提高了社區大多數居民的絕對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增加了居民的發展機會和提高了他們的脫貧能力,為其脫貧創造了條件,對扶貧具有一定的積極效應[49]。然而社區參與對于旅游扶貧的意義并不僅在于增加收益人口和機會,更為重要的是其所具有的分化和改善功能能夠解決社區利益主體模糊性和博弈信息結構不完備的問題,改善社區居民作為利益主體的談判地位[50]。只有社區充分參與到旅游扶貧中,才能有效爭取和確保其自身利益,提高其話語權和地位,社區居民才能接收到先進的旅游知識和獲得相應的培訓,幫助其更好地參與旅游扶貧項目,保障旅游扶貧效果[51]。但對于社區來說,旅游發展并非越快越好,超出社區適應能力的旅游扶貧可能會成為壓力源,一味追求物質財富而忽視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發展可能會造成人際關系的惡化,旅游也并非社區發展的惟一途徑,社區生計構成的多樣性對于貧困或邊緣化社區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還應該防范外來資本對社區資源的掠奪和對居民造成的沖擊所引發的矛盾,只有將壓力與沖突控制在與社區能力相匹配的范圍內,才能確保旅游的可持續發展[52]。
3.3.4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近年來,對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社區居民實際參與的困難主要包括參與程度偏低、參與角色不成熟、參與能力不足等方面,并提出要加強社區居民的能力建設以形成社區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53]。參與能力是制約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重要條件,社區居民的文化水平、參與技能以及參與資金等方面都不具有優勢,因此容易被“社會精英”排斥在外[54]。參與能力不僅影響社區居民是否參與,對其參與方式和參與深度也有一定影響[55]。孫九霞等[56]通過調研發現社區在實際旅游開發中處于被動的、被管理狀態,遠未達到全方位的、深度的參與。除此之外,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難以協調的利益關系,公司難以處理與政府部門、當地社區以及農民等之間的多種利益關系,村民與公司之間存在的關于土地問題、招工問題、管理費的收取等多方面的隔閡,村寨間旅游參與的不平衡以及村寨內居民間的矛盾比較凸顯,在這些矛盾和利益沖突的背景下,堅持公司主導、社區參與的旅游發展方向,培養社區意識、強化社區文化認同,激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的經營活動和社區旅游發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中,規范參與體系并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成為可行選擇。此外,權力關系還可能會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造成結構性障礙,權力-利益結構網的存在導致大多數村民擔心社會生存環境惡化不敢維權,同時剝奪了社區的公共利益,要真正實現社區參與必須消除這種結構性障礙[57]。旅游發展過程中也可能造成社區居民的挫敗感、自卑感加重,相關制度建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交互作用和社區居民的個人能力都可能導致其遭受經濟、政治、文化和關系等方面的排斥[58]。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軟件對國內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相關研究知識圖譜進行了分析,從研究總體趨勢、作者合作網絡、研究機構和地區分布、研究熱點和研究內容等方面對該領域研究進行了總體梳理,以清晰地把握國內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研究現狀,并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相關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從發文的整體趨勢來看,國內外對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學術關注度不斷提升,國外相關研究開始較早,國內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數量迅速攀升,但總體上數量還相對較少,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第二,從作者的合作網絡來看,國內外都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學術小團體,但總體上代表性不夠強,相互之間合作還不夠緊密。第三,從研究機構來看,國內外的發文機構都以高校為主,二級機構主要為各類綜合類高校的旅游學院。第四,從關鍵詞共現網絡來看,國內外研究均有一定的復雜性,研究的關注點存在一定差異性。相對而言,國外研究更多關注的焦點在于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影響因素研究、社區居民對于發展旅游業的態度和影響感知研究以及社區參與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國內研究的關注點包括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利益分配研究、社區參與與旅游扶貧的關系研究、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等方面。
總的來說,國外對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開始得較早且比較成熟,而國內旅游界直接引入國外的社區參與理論并應用于鄉村旅游的研究中,屬于實證先行甚至應用先行,并沒有建立立足于中國社會現實的理論體系[59]。雖然相關研究一直強調社區居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并將社區參與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途徑,但關于社區如何參與、社區參與的影響因素以及社區是否有能力、權利或者機會參與還缺乏具體的實證研究。其次,在利益分配上,如果處理不好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將可能產生矛盾沖突并阻礙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因此如何建立平衡社區居民與外來企業等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也需要結合現實案例進一步深入研究。再者,國內研究從理論上總結出多種模式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并探討了在旅游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但相應的解決措施往往是從政府或企業角度出發,如何探索和建立適合社區發展的模式以真正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提升其話語權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發展鄉村旅游必須重視社區居民的支持與參與,對現有研究文獻的梳理與綜述,可以為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多學科、多視角交叉建構綜合研究框架體系。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研究與踐行要落實到具體的鄉村地域空間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以人地關系、資源稟賦、可持續發展、社區增權等理論為基礎,融合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生態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多學科構建綜合性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研究框架體系。第二,選取國內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進行案例研究,構建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體系。中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復雜多樣,因此,鄉村地域之間的差異性非常顯著,這也導致無法采用相對統一和標準的模式探究社區參與旅游發展。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不僅受到鄉村地域經濟發展、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制約,也受到文化傳統、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影響。以典型案例為基礎,以點帶面,深入探究鄉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社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嬗變過程,總結鄉村旅游發展引導鄉村振興發生的動力機制。第三,重生計、善治理助推鄉村社區全面發展與重構。近年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推進步伐的加快,相對傳統和靜態的鄉土社區正在悄然改變,向著更加開放化、流動化、多元化和復雜化的方向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隨著帶來鄉村邊界日益模糊,村民身份異質性增強,傳統的鄉村治理體系已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社區參與旅游發展,一方面有助于推動鄉村治理的重構與創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流通與整合,從而最終實現村民生計改善與鄉村治理良性互動的新局面。在此過程中,對于鄉村能人、新型鄉紳、新型農民、婦女精英等特殊群體的重要作用值得關注與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和構建有利于增強居民主觀能動意識和增強其話語權的發展模式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