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紅,梅建軍,張明亮
(1.湖南省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長沙 湖南 410075;2.湖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長沙 湖南 410075)
梅溪湖城市島雙螺旋鋼結構工程于2015年竣工,城市島被梅溪湖環抱雙螺旋鋼結構體是休憩與觀景的較佳場所(見圖1)。雙螺旋鋼結構主要構件為內、外環螺旋薄壁梁及斜柱。內外環螺旋梁均通過牛腿與斜柱連接,處于懸挑狀態;斜柱之間通過拉桿形成一個穩定體系。此雙螺旋鋼結構工程設計新穎,在國內外尚屬首創,如圖2~4所示。

圖1 城市島效果

圖2 斜柱典型橫斷面

圖3 內環細部

圖4 外環細部
然而此結構在運營后,由于外界環境的侵蝕與荷載的反復作用,結構中很多構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蝕與掉漆現象,嚴重影響結構外觀,因而結構品質維養與提升迫在眉睫。
結構服役一段時間后,為能及時修復結構構件中存在的質量問題與外觀缺陷,根據現場實際,利用腳手架平臺,發展了維養改造施工作業方法[1-6]。然而腳手架施工平臺在雙螺旋鋼結構維養作業應用中存在如下弊端。
1)通往城市島的唯一通道為1條人行橋,參照設計規范要求[7],人行橋設計荷載采用組合Ⅰ標準:活荷載(基本可變荷載-人群荷載3.5kN/m2)+恒荷載(永久荷載-自重)。因重型車輛(偶然荷載)使人行橋設計荷載超限等問題,對架管運輸等造成極大不便。
2)城市島地面埋設有大量地埋燈,在重載作用下易受損,車輛通行受限很大。
3)本工程工期較短,腳手架施工平臺搭設時間較長,施工周期得不到保證,并且竣工后腳手架拆卸也較為繁瑣。
4)腳手架平臺搭設成本較高。
5)目前腳手架搭設以經驗性操作居多,缺乏整體承載力及變形要求的驗算。
鑒于此,現場工程技術人員開發了2種相似的移動桁架作業平臺,供內、外螺旋薄壁梁涂刷作業使用。應用表明,此作業平臺安全、便于操作,縮短了施工周期,節約了成本,為后續螺旋鋼結構改造維養作業積累了寶貴的施工技術經驗。
由于內、外環螺旋體薄壁梁尺寸的差異性,共設計2種結構形式類似、尺寸稍有變化的移動桁架作業平臺:外環作業平臺(用于外環螺旋薄壁梁腹板涂刷作業)主要由上部桁架、懸挑端組成,共由260根方形薄壁鋼管構成;內環作業平臺(用于內環螺旋薄壁梁腹板與側面涂刷作業)由上部桁架、懸挑端及升降梯組成,由304根方形薄壁鋼管構成(包括升降梯)。作業平臺立面如圖5所示。

圖5 作業平臺立面
作業平臺的基本構件為方形薄壁鋼管,為細長桿件,采用beam梁單元進行模擬[8]。不同類型構件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有限元模型構件參數
本桁架結構安全等級為Ⅰ級、不考慮地震作用、短暫設計基本組合公式[9];結構重要性系數取為1.1,永久作用分項系數取1.3,可變作用分項系數取1.5,設計年限荷載調整系數取0.9。按照最不利工況驗算滑動車構件的最大變形、內力、軸力等。
1)由圖6可知,在最不利荷載工況組合下,外環、內環作業后最大豎向撓度分別為3,1mm,滿足相關設計規范要求[10]。

圖6 桁架構件變形(單位:m)
2)由圖7可知,外環、內環作業平臺方管最大軸向拉應力分別為7.5,5.8MPa,遠小于方管(Q235鋼材)抗拉強度,施工作業中不會產生構件拉斷現象。

圖7 桁架構件軸向應力(單位:Pa)
3)由圖8可知,外環、內環作業平臺節點處方管最大內應力分別為30.5,33.3MPa,滿足GB 50661—2011《鋼結構焊接規范》焊縫的抗拉強度要求[11]。同時,為進一步加強關鍵節點的焊縫強度,進行鋼板補焊。

圖8 桁架構件內力(單位:Pa)
移動桁架作業平臺施工流程如圖9所示。

圖9 作業平臺施工流程
城市島雙螺旋鋼結構首次進入維養期,維養作業平臺無經驗可鑒,因此,設計桁架前,懸挑部分傾斜角度需安排專業施工技術人員,按結構設計圖紙進行縝密計算,否則在移動過程中,會使桁架與螺旋結構刮擦,不便于現場作業。同時,雙螺旋結構梁面布置了不規則的花壇體系,因此,桁架上部結構所預留的空間也需按照設計圖紙進行嚴密計算,否則對移動與施工均不利。
薄壁梁體梁面由于有花壇區域,并且花壇區域位置與形狀不統一,為確保滑車能順利沿著螺旋體移動,將梁面用石灰撒出2條較明顯的滑行軌跡,使整個滑車沿石灰線移動試運行。
為保證作業平臺在使用過程中不發生傾覆與滑移,在桁架上部設置4根鋼絲繩,鋼絲繩與梁面龍骨固定;懸挑端末端均設置1根鋼絲繩掛于梁腹板天鉤處。
在實際工程中,鋼絲繩一般為軸向受拉狀態,且在各截面處軸力相等。因此,每根鋼絲繩無論長短,在ANSYS中都定義為1個分析單元(link8)與實際工程較吻合。由計算可知,桁架不同位置處的鋼絲繩軸向力為0.93~2.63MPa,遠小于表1所示鋼絲繩抗拉強度。
由有限元分析結果可知,懸挑部分可承受3kN施工荷載,能容納2個刷漆工人同時進行刷漆作業;升降梯可承受1.5kN施工荷載,能容納至少1個人進行施工作業。這樣在確保滑車變形滿足要求的前提下,能加快維養施工進度。
根據懸挑端個人作業范圍約為2m,因此每次刷漆作業完畢,滑車往前移動距離為2m最佳;懸挑端與升降梯內作業人員此時必須全部撤出,此間按照之前所設定的石灰線,須安排4個人緩慢均勻地推動桁架。
本工程巧妙設計2個移動桁架,較為恰當地回避了傳統維養施工作業造價高之弊端,本施工工藝與傳統施工工藝綜合費用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造價分析(腳手架/移動桁架作業平臺)
由表2可知,本作業方法較傳統方法(鋼管腳手架作業平臺)造價低(節約造價近220萬元)、工期短,其中經濟效益的最大“貢獻者”為機械使用臺班費與人工費。
有限元計算分析結果與現場施工情況表明,作業平臺構件變形小、方管內力、軸向力與焊接縫受力均能滿足安全施工生產的要求;作業平臺自重較小(約為2.3t),現場操作方便、安全;施工現場無噪聲與粉塵污染。
1)作業平臺設計方法合理、過程較為簡單,易于現場工人掌握。
2)基于ANSYS的數值模擬中,考慮了材料本身的非線性,用beam189單元模擬作業平臺車內力與變形較為合理。分析結果表明,在最不利荷載條件下,焊縫強度、鋼絲繩拉力、構件撓度、傾覆、方管軸向力與內力均遠小于允許值。
3)實際操作表明,平臺易于移動,操作簡單;操作平臺幾乎無晃動,作業人員的安全得到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