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引導教學”是高考核心功能之一,體系說明指出“四層、四翼”是實現“一核”的具體路徑。本文分析當前高三化學復習存在的問題,探討“四層、四翼”與高三復習“教”“學”的關系。提出“四層、四翼”引領下的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實施策略:通過知識結構化設計,踐行融合教學,鞏固核心知識;創設情境活動,開展項目教學,提升關鍵能力;開發特色校本作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走進化學實驗室,提升實驗操作和探究能力,發揮實驗功能,以此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積極目的,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四層”;“四翼”;高三化學;復習策略
為了深化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教育部考試中心構建了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1],從“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全面解讀新高考改革。體系明確了“引導教學”是高考核心功能之一,以此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積極目的;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直接關聯高考,如何提高復習有效性,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落地至關重要。《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2]指出“四層、四翼”是實現“一核”的具體路徑,這一說明很好地為高三化學復習教學指明了方向。所以,如何實現“四層、四翼”引領下的高三化學復習是廣大一線教師迫切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從當前高三化學復習存在的問題展開,探討“四層、四翼”與高三復習“教”“學”的關系,提出“四層、四翼”引領下的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實施策略,為高三化學復習教學提供參考。
一、當前高三化學復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進入高三化學復習,由于教學任務重、教學內容多、課時有限,大部分教師是采用先梳理備考知識點,然后講解例題,最后學生練習鞏固的模式。但是上完課,相信很多教師會覺得教得沒意思,學生復習狀態不在線,感覺課堂枯燥無味,課堂效率低下。問題聚焦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體表現如下:一是重“教”輕“學”。以教師的“教”為主,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學”以被動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對課堂沒有興趣,課堂效率低下,知識的內化掌握幾乎為零。這是教師們常發的感慨“為什么教了這么多遍還是不會”的原因。二是重“單一知識點”輕“內容結構化”。教學知識及方法沒有結構化,“就知識點講知識點”“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無法真正落地。零散的知識點對于學生而言,貌似都懂,但是其實就像一盤散沙,臨場根本無法發揮作用,這也是學生經常發出拷問靈魂的問題“為什么這些知識點我都懂,但是碰到題目都想不起來,不會用”的根源所在。三是重“結論”輕“思考”。問題的解決往往是通過“知識點→結論”的方式,忽視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考”,而這一過程恰恰是落實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最重要的實施途徑。四是重“理論”輕“實驗”。忽視實驗功能,紙上談兵,導致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實驗思維、實驗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不足,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學科素養難以落地。
二、“四層、四翼”與高三復習教學的關系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包括“一核”“四層、四翼”三個內容。“一核”為高考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四層”是高考考查內容,包括“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翼”是高考考查要求,包括“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1]。“四層”各要素之間、“四翼”各要素之間以及“四層”與“四翼”之間均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相互連接貫通的。
高考是高利害性考試,體系明確指出,高考必須堅持引導教學,“四層、四翼”是實現“一核”的具體路徑。高三復習教學——“教”“學”直接接連高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四層、四翼”直接指向“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是“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有積極的引領意義——實現高考“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正面、積極的目的,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深刻領會“四層、四翼”的內涵,厘清“四層、四翼”和高三復習教學的相互關聯,充分發揮“四層、四翼”對教學的有效引導作用,積極開展“四層、四翼”引領下的有效復習教學,解決當前高三化學復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三、“四層、四翼”引領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通過知識結構化設計,踐行融合教學,鞏固核心知識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解決一個真實問題所要考慮的因素,不僅涉及化學學科本體知識,以及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知識,同時還需要個體的“內在力”——復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課程標準,立足“四層、四翼”,解構教學內容,明確“教什么、學什么”,建立不同主題、不同模塊、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進行知識的結構化設計,踐行融合教學。具體融合包括必修不同主題、選擇性必修模塊之間、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模塊的融合,將不同融合元素資源進行融會貫通,實現知識的結構化設計,組織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認識思路”和“核心觀念”的結構化學習[3],從而提升關鍵能力,發展學科素養,落實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的復習教學中,通過從微觀到宏觀,開展從元素到物質的知識結構化設計,實現“位——構——性”“宏微結合”“價類二維”的認識思路結構化,從而提升學生歸納、概括、整合、模型建構等學科關鍵能力,促使學生建構“物質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微粒觀”“分類觀”“變化觀”“轉化觀”等核心觀念,發展“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學科素養[4]。此外,具體融合還包括化學與語文、數學、物理、生物、地理、歷史、美術、體育等其他學科的融合。目前,國內外所推行的STEAM教育理念就是融合的典型,是發展復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創設真實情境活動,開展項目教學,提升關鍵能力
真實情境和情境活動是“四層、四翼”的考查載體,“四層、四翼”引領的高三化學復習離不開以情境為主的項目教學。明確“怎么教”,教師通過關注化學史、化學前沿領域、社會熱點、化工生產、國家的科技成果、家鄉的巨大成就、“五育”資源等,挖掘各方要素與化學之間的聯系,創設真實問題情境,開展項目教學。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情境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綜合應用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素養解決真實問題,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發展學科綜合素養水平,落實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高三一輪復習主要立足基礎知識點,所以在選定項目進行真實問題情境創設時,要注意關注問題的梯度、知識的結構化、思維的進階等。創設的問題應該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每一個問題都能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思維得到質的飛躍。例如:結合碳中和、碳達峰理念中關于CO2的綜合利用,開展熱化學、電化學和化學平衡相關復習教學。又如:利用資料“海洋的開發利用是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難題的可靠的途徑,世界沿海各國把海洋開發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開展“以一個中學生的角度,分析應當如何對海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項目教學,設置的問題情境如:海洋資源的藏身之處?海水中可利用的物質?如何開發利用?水資源如何利用?粗鹽提純?什么是氯堿工業?如何從海水中提鎂?如何從海水中提溴?如何從海帶中提碘?海底中蘊藏的資源有哪些?如何開發利用?石油的煉制與利用?天然氣的利用?可燃冰的利用?目前世界海洋開發的情況介紹,展望未來。涉及的必備知識有化學與地理的交叉融合、資源合理利用、電化學模型、分離提純、綜合利用的工藝流程、物質(NaCl、Cl2、Br2、I2、Mg)基本性質、石油煉制原理及過程、天然氣性質及應用、有機物的基礎知識、前沿化學研究;提升學科間的復合能力、模型建構能力、概括整合能力、遷移應用能力、實驗基本操作、交流合作等;落實變化觀念、模型認知、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感受為國家奮斗等核心素養。
(三)開發特色校本作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重“四層、四翼”下高三復習教學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所謂教學相長,“教”與“學”相互統一,不可分割。在“教”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完成課堂及課外的“學”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很多學生進入高三,疲于應付堆積如山的作業,復習效果可想而知。其實,高三復習教學并非題海戰術,針對課堂及課外,備課組應該開發適合學情的校本作業,避免學生陷入題海,引導學生積極轉變學習方式,明確“怎么學”,進行從課堂到課外的深度學習,夯實必備基礎知識、強化關鍵能力、落實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可以開發適合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校本作業——復習導練或者復習學案,此類校本作業應基于“四層”——考什么、“四翼”——怎么考、課程標準,由真實情境的項目展開,結合學情,以發展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素養為目的進行問題設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辯證,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學科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核心主干知識,提升關鍵能力,感受學科育人價值,落實學科素養。深度學習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之中,更應該延伸至課堂之外,所以,課外校本作業的開發亦是不可忽視。那么如何有效開發課外校本作業?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預設并抓住課堂上學生呈現出的知識、能力、思維等缺漏,明確哪些內容是需要通過校本作業鞏固的,或者拓展延伸的,結合必要的情境進行整合,設置問題或題目,注重學以致用,進一步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實現教與學完美的結合。
(四)走進化學實驗室,提升實驗操作和探究能力,發揮實驗功能
實驗是化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與手段,在化學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與地位。高三的實驗復習教學承載著非常重要的育人價值,是高考實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才的重要載體。實驗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科學規范使用儀器進行實驗操作的技能,以及對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的分析,學會控制條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解釋結論、設計或評價或改進簡單的實驗方案。教學應做到統籌兼顧,教師可以整合教材的必做實驗和生活生產中有重要意義的化學問題,讓學生走進化學實驗室,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化學探究活動的興趣,調動探究的積極性,親歷提出問題、假設與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和觀察、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活動,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啟迪科學思維,充分發揮實驗育人的價值功能。
例如:備課組可將高三的實驗教學分為以下幾類:物質的分離提純、無機物制備及性質實驗、有機物制備及性質實驗、常見氣體制備及性質實驗、定性分析、定量測定、探究實驗、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等,每個類別選取典型物質,結合化學前沿研究、社會熱點、工業生產、日常生活、化學史料等情境素材,將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結合,創設一系列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問題,開展不同主題的實驗探究活動。對同一類的實驗探究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建模,既提升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又促進實驗思維的不斷進階,同時發展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等學科素養。如利用整合氯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和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含氯消毒劑的使用進行情境創設,開展氯氣及其化合物相關實驗復習教學,教學中根據學情,開放式地設置問題,讓學生敢于質疑、論證,并進行實驗評價和設計,在不斷思考、探究中,產生思維碰撞,培養創新思維。
結束語
所謂“教無定法,學無定式”,以上只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四層、四翼”引領下的高三化學復習教學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策略。只要充分領會“一核”“四層、四翼”的精髓,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才能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正面、積極的目的。當然,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還應避免造成“不考便不教、不學”的弊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吳海霞.在研讀和思考中準確理解與把握: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內容關系的思考[J].化學教與學,2020(9).
[4]王磊,魏銳.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導向的高中化學課程內容和學業要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化學教育,2018(5):48-53
作者簡介:林月麗(1982—),女,漢族,廈門市湖濱中學,中學一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學教學。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學改革專項課題“‘四層‘四翼引領化學教學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gzx20-119)研究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