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慧

2017年3月20日,日俄兩國外長與防長在東京舉行“2+2”磋商。
1月14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年度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俄日關系時指出,日美同盟對俄日關系產生消極影響。他說,美國在其戰略文件中將俄羅斯與中國稱作對手,而日美是同盟關系,美軍就有權在日領土上用兵,如果美國的中短程導彈計劃部署在日本,就是對俄羅斯安全的威脅。正如拉夫羅夫所言,俄羅斯獨立30年來,美日同盟的強化以及機制不斷加強的美國“印太戰略”,使俄日構建相互關系受到巨大影響。
二戰已結束70多年,俄日尚未解決領土問題,未簽訂和平條約。因此,二戰后兩國所確立的安全關系是非制度性的安全關系,俄日的相互認知也建立在既非敵人、也非伙伴的關系上。俄日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領土問題仍然是俄日兩國關系發展的主要羈絆。二戰結束后,蘇聯獲得南千島群島(伊圖魯普島、庫納希爾島、哈博邁群島和希科坦島,日稱北方四島)主權。1956年,蘇日建交,兩國發表《蘇日聯合宣言》,規定在締結和平條約后,蘇聯向日本移交希科坦島和哈博邁群島。但此后日本一直主張先解決伊圖魯普島、庫納希爾島、哈博邁群島和希科坦島的主權問題再談和平條約,導致和平條約談判陷入僵局。葉利欽時期,俄對日政策的重心基本是希望圍繞領土問題的談判作出稍許讓步,以換取日本的經濟援助,結果俄國內掀起對領土主權的激烈討論,最終反對歸還派占了上風。而日本堅決奉行“政經不可分”舊思維,即先行解決領土問題再談經濟合作,導致俄日關系一直處于不冷不熱的狀態。普京執政初期,俄羅斯對日本政策一直遵循先發展經濟合作,在此過程中尋找解決領土問題辦法的思路。從2012年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到2019年底,其迎合俄的對日政策,試圖用“新思維”打開簽署和平條約、徹底解決領土問題的突破口。俄日同意在1956年聯合宣言的基礎上展開和平條約談判,之后通過談判劃定兩國的邊界線。安倍立場的實質是模糊四島主權,先與俄簽署和平條約。俄立場是,堅持日本應完全承認二戰結果,俄對南千島群島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在此基礎上雙方簽訂和平條約,然后再通過談判劃定兩國的邊界線。
2021年10月,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上臺后,日對俄政策首先從領土問題出發,立場非常強硬。他曾在競選辯論中表示,其任務是讓俄將四個島嶼全部歸還日本管轄,全力保護國家利益和領土完整。
其二,俄日經濟關系不溫不火。近30年兩國的貿易額一直在200億美元上下徘徊。此前,安倍所謂的“新思維”就是要放棄堅持多年的政經不可分原則,采取“政經分離”的政策,即經濟合作與和平條約談判平行進行,合作不受談判進程的影響。安倍提出包括能源、工業、高科技在內的八項合作計劃。2020年,韓國超過日本成為俄在亞洲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俄學者認為,俄日當下的經貿關系現狀有一部分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俄羅斯經濟停滯和國內市場不活躍;日本對原料和能源的消費呈下降的趨勢,俄產品在日本沒有影響力;等等。
其三,美國因素是阻礙俄日關系發展的最大外部因素。蘇美冷戰,美日同盟把日本牢牢綁在美國的戰車上。1956年,美國在俄日領土問題上從中作梗,以不歸還沖繩美軍基地來威脅日本,導致蘇日和平條約談判破裂,蘇日關系到冷戰結束前一直交惡。俄獨立后,最讓俄羅斯擔心的仍然是美日同盟條約,如果將哈博邁群島和希科坦島歸還日本,根據該條約,美國是可在這兩個島嶼,或北海道部署軍隊和軍備,那將對俄太平洋艦隊和遠東地區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俄日關系長期低迷,階段緩和。
在拜登政府重振美國同盟體系、強化盟友戰略角色以及加速推進“印太戰略”的影響下,美日戰略互動相較特朗普時期明顯改善。對最早提出“印太戰略”的日本來說,再次看到了在“印太地區”維護自己海上安全利益、與美國強化安全關系的重要性。從菅義偉到岸田文雄,日本不斷顯示出追隨美國對華構筑包圍圈的傾向,對鄰國政策也采取了趨于強硬的政策,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經濟和軍事動向發生很多變化。
一方面,日美2020年以《美日相互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簽署60周年為“契機”,深化防務合作,推動同盟關系及日本的安保戰略轉型。美日還以同盟合作驅動區域戰略協調,促成美日印澳四國于2020年舉行“四方安全對話”外長會。2021年9月24日,日本時任首相菅義偉前往美國出席了美日印澳首次“四方安全對話”(QUAD)面對面峰會。10月,岸田文雄就任首相后表示,“QUAD是自由、開放印太的關鍵,日本必須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同月,前澳大利亞駐美國大使霍基宣布,“澳英美聯盟”(AUKUS)不僅是為了抗衡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力量,也是為了抗衡俄羅斯。
另一方面,日本要掙脫戰后的和平憲法。現今執政的自民黨1955年成立后幾度發起修憲挑戰。岸田在自民黨總裁選舉期間也表示有意修改日本憲法。修改和平憲法將對東北亞的地緣政治產生巨大影響。這些均引起俄羅斯密切的關注和在遠東的戰略防御。
隨著日美安保同盟進一步加強,俄日關系發生了大的倒退。一是由于俄在2020年憲法修正案中禁止對領土進行割讓,俄日領土問題似乎進入了僵局。二是俄重要領導人頻繁登島宣示主權。2021年7月,俄總理米舒斯京視察了南千島群島的伊圖魯普島,這是繼2015年梅德韋杰夫總理兩次登島后,再次向日本表明了俄在維護領土主權上的態度。10月,俄羅斯兩位副總理也登上南千島群島進行工作訪問。2021年9月,普京宣布在南千島群島上建立經濟特區。日本官方和學界對俄方在有爭議島嶼上的政策和活動表示了抗議和擔憂,指出俄2020年憲法修正案實質上已經關閉了解決領土問題的大門。日本一些聲音認為,安倍對俄政策是失敗的。
今后日本是美構建“印太戰略”機制的基礎,追求在亞太地區秩序中的權重,可以預見俄羅斯還將繼續敲打和防范日本,更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這將進一步阻礙俄日戰略互信的構建。加之,領土問題不僅是俄日締結和約的現實障礙,而且涉及俄羅斯與歐美日圍繞如何看待“戰后安排”“戰后體制”的歷史觀分歧,因此俄日關系在政治安全領域將持續面臨嚴峻考驗,間或波折,而維持經濟合作現狀,則是雙邊關系不倒退的“穩定劑”。
30775019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