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明

經濟科學出版社
美國是世界范圍內的第二代工業化國家,20世紀初已經成為實力最強的工業化國家,兩次世界大戰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制造業發展,戰后長期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石油危機的爆發、來自聯邦德國和日本的經濟競爭、嚴重的“滯漲”,以及老工業基地的衰落等,極大動搖了美國制造業的霸主地位,出現了典型的“去工業化”特征。上世紀80年代前后美國國內出現了一次“再工業化”問題大討論,學術界和媒體對于要不要實施“再工業化”以及如何實施等問題意見不一,產業界也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傳統產業的積極推動和新興產業的強烈反對形成鮮明對比。里根在競選期間明確提出“再工業化”口號,但執政后在其經濟措施中卻只字不提“再工業化”,而且刺激美國制造業對外的產業轉移,從而加速了美國經濟的“脫實向虛”及“去工業化”進程。這也成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危機后執政的奧巴馬政府重提“再工業化”并付諸實施。
裴桂芬教授出版的新書《美國兩次“再工業化”及中國制造業的戰略選擇》,從比較的視角展開研究,重點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三大工業區的“再工業化”實踐以及金融危機后企業回流、吸引外資和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方面的問題,特別是針對美國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研究,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觀點。
首先是延續性。美國創新政策的起點是1980年通過的《拜—杜法案》和《斯蒂文森—維德勒技術創新法》,前者明確科研工作者擁有聯邦政府資助取得科研成果的專利權,后者則明確技術轉讓是聯邦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職責。里根政府執政后出臺的《國家協同研究法案》《聯邦技術轉讓法》《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案》等進一步細化和拓展了創新政策,奧巴馬政府連續提出了三個創新戰略,將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其次是承繼性。里根政府基于《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案》出臺了《霍林斯制造業拓展伙伴計劃》,由商務部下屬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員組織實施,伙伴成員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和產業界,形成了完整的創新生態網絡。奧巴馬的先進制造業計劃是構建“國家制造”創新網絡戰略,在國防部、能源部、商務部牽頭下成立的14家創新中心囊括了前沿技術領域,投入巨額財政資金,通過創新網絡推動高端制造的科技創新。
最后是執著性。曾被稱為“新興市場之父”的安東尼·阿格塔米爾在2017年與荷蘭《金融時報》原主編巴克共同出版了《智能轉型:從銹帶到智帶的經濟奇跡》一書,書中詳盡描述了“銹帶”地區的大學、科研機構或地方政府及大公司等創新主體,作為創新生態系統的“聯絡者”,成為喚醒“再工業化”的核心角色。
總之,該書通過翔實的數據資料、嚴謹的理論分析和實證考察,對美國的“再工業化”問題和創新生態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我國“脫虛向實”的政策背景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該書也將對我國的產業發展和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發展提供借鑒。
312250190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