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瑞平外交學院教授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劇烈震蕩:先是2020年陷入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后是2021年形成戰后歷次衰退后最強勁的經濟回升。步入2022年,全球經濟復蘇又顯現普遍放緩跡象,主要背景之一是通脹壓力顯著增大,主要國家為抑制通脹不得不采取緊縮政策,對復蘇進程造成嚴重困擾。未來更應警惕的是,通脹勢頭未能有效遏制,經濟停滯卻成長期趨勢,全球經濟重陷半個世紀前的“滯脹”困境。
因遭遇新冠疫情劇烈沖擊,全球經濟在2020年深陷嚴重衰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1%,其中發達經濟體為-4.5%,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為-2.1%。步入2021年,疫情在波動中數度緩解,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尤其是各國普遍采取的強力刺激政策逐步顯效,全球經濟形成“補償性”強勁回升勢頭,增速一舉反彈至5.9%,其中發達經濟體達到5.0%,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更達到6.5%。但到2022年,全球經濟復蘇普遍顯現放緩跡象,主要國際機構紛紛下調經濟增長預測。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1月預測比2021年10月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至4.4%,比2021年降低1.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下調至3.9%,比上年降低1.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下調至4.8%,比上年降低1.7個百分點。世界銀行最新預測也認定,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放緩,從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3.2%。
導致全球經濟復蘇放緩的因素頗多,最應關注的是通脹壓力顯著增大。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嚴重斷裂形成“供給擾動”,規模空前的刺激政策導致貨幣流量急速增大,供求嚴重失衡導致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巨幅攀升,勞動參與率下滑導致工資成本明顯提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國家和地區通脹壓力顯著增大,物價漲幅屢創新高。經合組織日前發布報告顯示,其38個成員的平均通脹率2021年高達4%,相當于2020年的近三倍,創下近20年新高。2021年12月更攀升至6.6%,創下近30年新高。其中能源價格2021年上漲15.4%,創下近40年新高。對全球經濟復蘇影響最大的美國,通脹形勢最受關注。美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美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7%,創下近40年最高紀錄,而這一數據在一年前僅為1.2%,一年中攀升了5.8個百分點。在同樣值得關注的歐元區,2022年1月通脹率攀升至5.1%,創出歷史新高。一些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更大,如俄羅斯和巴西,其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率目前均已逼近或超過兩位數。
為抑制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世界主要國家不得不收緊財政貨幣政策,其中美國的政策走勢影響最大。2021年11月,美聯儲開始縮減購債(taper)規模,并逐步增大縮減力度,直至2022年年中完全終止。此舉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宏觀調控政策由松轉緊的標志,此外美國還將在2022年合適時間啟動加息進程。總統拜登近期公開表示,支持美聯儲為抑制通脹而緊縮貨幣政策。歐洲央行也不得不轉向緊縮政策,不僅已經縮減購債規模,還計劃于2022年第四季度加息,行長拉加德已公開表示不再排除今年加息的可能性。抑制通脹迫不得已,政策收緊已是必然,問題是目前的經濟復蘇很大程度上依靠刺激政策支撐,一旦政策收緊,勢必對依然脆弱的復蘇進程造成嚴重困擾。更加嚴重的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抑制通脹的努力,可能給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嚴重后果,由此引發的外資逃離、債務危機、匯率波動、市場動蕩,將對其更加脆弱的經濟復蘇造成沉重打擊。
困境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全球尤其是西方世界一度陷入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長期并存的“滯脹”困境。1973年底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被認為是導致“滯脹”的直接原因。而目前的能源價格急速攀升,也是增大通脹壓力的主要因素。需要高度警惕的是,一旦抑制通脹的努力未能奏效,對經濟復蘇的打擊卻日趨凸顯,世界極有可能重新陷入類似半個世紀前的“滯脹”困境。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現實是,無論通貨膨脹,還是經濟停滯,都與“供給擾動”直接相關。疫情導致人流物流中斷,只是全球產業鏈斷裂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還有地緣政治困擾、能源格局轉型、產業技術迭代等長期背景。這意味著“供給擾動”產生的雙重影響——推升通貨膨脹并加重經濟停滯——極有可能成為長期趨勢。
38475019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