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葉倩
健康的身體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這一要求的物質基礎,體育活動又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近年來,幼兒的體育活動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幼兒園也將增強幼兒體能作為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學校教育中,從《幼兒工作規程(試行)》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再到《上海市幼兒園辦園質量評價指南(試行稿)》,也都對幼兒戶外活動做了明確要求,每天保證幼兒戶外活動2小時。
而剛剛上幼兒園的小班幼兒體力較弱,身體靈活性較差,對身體的自我控制水平不高,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在戶外運動時他們往往不知道從何玩起,缺乏活動的積極性,自然而然運動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因此,我們需要創設富有情境性的區城運動環境,從而引起小班幼兒的運動興趣,還可以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讓小班幼兒在戶外運動中產生對運動的喜歡,樂意嘗試,從而發展動作技能的協調性,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一、運動環境創設富有情境性
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情境游戲是通過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背景、情節和角色并以游戲形式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具有靈活的、可調控的特點。同理,具有情境性的運動不僅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幼兒迅速融入故事、融入角色,可以有效提升幼兒對運動的興趣。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更是直接來源于興趣,而興趣的誘發和培養主要源于良好的活動環境的創設。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并且他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喜歡“擬人化”的事物,所以簡單的情境性內容和角色的設定是小班幼兒保持興趣的前提條件。
(一)情境內容簡單化
運動中,在選擇幼兒的活動內容時,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以基本動作和活動方式的特點為依據,設計符合小班幼兒興趣和認知背景的體育游戲來激發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以投擲區為例。在疫情化大背景下,小班幼兒對“新冠病毒”這一名詞都不陌生,于是老師聯系小班幼兒生活經驗,創設“打敗新冠病毒”的運動游戲情境,吸引他們運動。利用各種大球、小球進行去瞄準、投擲,去“打敗”病毒,來鍛煉幼兒的手臂力量和手眼協調能力。通過觀察3個班級75名小班幼兒發現,之前沒有情境內容的投擲,有60%的幼兒投擲時間不長,轉戰其他運動區域。究其原因,沒有情境性的單一投擲,動作反復、枯燥無聊,導致小班幼兒直接失去興趣。而通過簡單的運動游戲情境創設,有明確的“打敗病毒”這一情節訴求,激發了小班幼兒的投擲的興趣,有95%的幼兒持續投入到投擲運動中,更好地鍛煉到了大肢體的靈活度與力量,促進其運動能力的提升。
(二)角色設定熟悉化
在體育游戲內容創設中,我們應該將游戲中出現的角色減到最少,方便小班幼兒代入,并且必須是幼兒熟悉的、愛模仿的。如集體運動游戲《好玩的毛毛蟲》,在設計時引用幼兒熟悉的“毛毛蟲去郊游”這個故事情節,角色以毛毛蟲為主,幼兒扮演毛毛蟲,借助運動器械呼啦圈,從開始時的熱身運動——“毛毛蟲們”一條條去郊游,到后來幾條毛毛蟲變成了一條長長的大毛毛蟲,在運動過程中讓每個小班幼兒參與進去,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環節安排適齡化
選擇幼兒的運動游戲內容時,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以基本動作和運動方式的特點為依據,設計符合小班幼兒興趣和認知背景的運動游戲內容來激發其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以活動《狼來了》為例,根據小班幼兒身體適應性規律及生理機能變化規律,活動分為三個環節:
走
小班幼兒身體靈活性較差,因此通過邊走邊念“狼來了”兒歌的方式,給幼兒逐步投入運動游戲遞個臺階。同時,將情境內容融入運動,也提升了小班幼兒運動的興趣。
跑
通過“狼開始抓小羊”的情境串聯,小班幼兒跟隨情境內容開始奔跑,這一運動技能簡單易掌握,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也比較適宜,并且在融入情境后跑起來就更有意思了,幼兒運動興趣明顯增強。
停
持續性奔跑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運動量過大,因此又通過“狼來了要找安全屋”的游戲情境,讓小班幼兒自主停下,調節他們的運動量,更有助于幼兒生理機能的調節。
二、運動材料提供滿足多樣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不同,興趣點不同,因此需要也不同,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合適其年齡特點和需要的各種運動材料,以促進他們身心的發展和運動的開展。
(一)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運動材料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被有聲響的事物所吸引,尤其在操作擺弄中發出聲響時,會產生極大的興奮,甚至在運動時伴隨呼叫聲。另外,他們會在運動中嘗試不同的方法來發出不同節奏的聲響,如在跳拍運動中,老師們將各種瓶子制作成蝴蝶、蜻蜓等小動物,在瓶身中裝入沙子、石子、豆子等垂掛起來,或者掛上小鈴鐺,當幼兒起跳拍打時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在不斷地嘗試中,幼兒不僅獲得了探究的興趣,運動協調能力和跳躍的爆發性也逐漸提升。
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運動材料
小班幼兒對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實的材料特別喜歡。把幼兒在生活中看到的、認識的、用過的實物,經過加工后做成他們的運動材料。取材于幼兒生活中的器械,對孩子來說富有親近感。如紙箱組合變成恐龍、動物;薯片罐穿上鉛絲和小棒就成滾筒;小手帕里放進沙子就別弄成了沙包;長襪子塞進海綿就變成了軟棍;飲料瓶上貼小動物的頭就可以玩打怪獸。
三、教師運動指導力求針對性
區域性運動是放開幼兒的手腳,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觀察者和指導者。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指導幼兒,讓幼兒在區域運動過程中始終沉浸在情境中航,保持興趣,從而運動能力得到發展。
(一)直接指導
小班的幼兒活動持久性比較短,他們對于帶有游戲性質的情境性運動更加感興趣,所以當發現幼兒沒有很好地運用到材料或興趣減弱的時候,教師可以作為一個玩伴的身份一起參與到運動中,不露聲色、不露痕跡地成為孩子們親近的參與者,從中給幼兒相應的示范。
(二)間接指導
教師作為運動過程的觀察者和指導者,應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運動中運用生動形象、情境式的語言鼓勵幼兒,用自身的運動行為暗示、支持幼兒,促使幼兒積極參與運動,對運動保持興趣。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在情境性戶外區域運動中,教師對運動的指導針對性加強,組織活動的時間會比原來大大減少,運動中再也不只是維持秩序和安全了,指導幼兒的時間也相應增加。教師在幼兒運動的過程中,加強觀察,充當好自己的角色融入到情境中,把握好自已的介入時機與介入方法,與孩子們以一種平等的關系來參與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逐漸改變了單一和死板的方法,隨機指導的能力有所增強。
綜上所述,小班幼兒思維單一,動作還不協調,沒有堅持性,容易產生氣餒的情緒。因此,要使小班幼兒保持持續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關鍵是看活動中能否保持愉悅的心情,是否獲得成功。學前運動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運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幼兒產生運動興趣的源泉,這種興趣也許能伴隨著他們的終身。所以,教師需將游戲情節設計的“圓滿”一些,讓每位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他們對于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自信心。
329250058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