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輝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評述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的臨床價值。方法:從近兩年于我院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并腎衰竭患者病例中,選取120例作為樣本,根據隨機數字表法,試驗組和對照組各為60例,分別予以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常規治療,將治療效果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結果:對照組患者60例中總有效的例數為52例,總有效率為86.67%,比試驗組患者60例中有59例患者總體有效的98.33%明顯更低,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在重癥心力衰竭并腎衰竭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確保臨床治療效果的穩步提升,故值得廣泛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重癥心力衰竭;腎衰竭;臨床療效
對于心力衰竭來說,可以將各類心血管疾病終末期癥狀充分反映出來,通常來說,患者病情的危重性特點顯著,而且合并的并發癥較多【1】,從而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針對于心力衰竭患者,腎衰竭并發癥經常發生,對此必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干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試驗組有30例男,30例女,平均年齡為(60.36±5.93)歲(均于40~80歲年齡段)。對照組有32例男,28例女,平均年齡為(60.95±5.17)歲(均于40~81歲年齡段)。兩組患者如上基本資料比較沒有發現明顯不同(P>0.05),可以對比分析。
1.2方法
采取常規治療為對照組,也就是限制鹽分和水的攝入量,加強托拉塞米脫水利尿的應用,10mg/次,1天1次即可,堅持連續用藥3天,增加劑量20mg/次。從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出發,強心藥物、硝酸酯類藥物干預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采取連續性血液凈化療法治療為試驗組,常規穿刺于右側股靜脈,加強血管通路的構建,對雙腔導管進行留置,在凈化機的使用方面【2】,連續性靜-靜脈血液濾過模式為最佳,而在設置血流速度時,200ml/min(最低),250mL/min(最高),在血液置換量方面,2000ml/h(最低),3000ml/h(最高),脫水量最低為50ml/h,將肝素抗凝處理落實下去。每天治療的時間最低為12小時,最高為24小時,至少連續治療3天。
1.3觀察指標
將治療效果、生命體征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在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方面,如果患者心功能完全好轉,腎衰竭癥狀有所減弱,屬于顯效;如果患者心功能出現了些許改善,腎衰竭癥狀的發生頻率也明顯降低,屬于有效;如果患者心功能、腎衰竭癥狀尚未發生變化,甚至出現惡化,屬于無效。
1.4統計學分析方法
本次的數據錄入以及計算采用SPSS 22.0軟件實現,計數資料則采用(%)來表示,以t與x2檢驗,計量數據則采用(x±s)表示,如果計算結果為P<0.05,則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治療效果對比方面,對照組患者60例中總有效的例數為52例,總有效率為86.67%,比試驗組患者60例中有59例患者總體有效的98.33%明顯更低,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針對于重癥心力衰竭,作為一大器質性心臟疾病,其發生率較高,主要是指心臟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障礙明顯,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的出現,并降低回心血量降低,從而導致心臟循環障礙疾病的發生。在重癥心力衰竭的影響下,呼吸困難、氣喘等癥狀比較常見,不僅會使患者的腎功能嚴重受損,也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對于連續性血液凈化來說,在危重疾病治療方式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與營養支持、機械通氣等,可以大大提高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水平。分析連續性血液凈化的特點,溶質清除量大,同時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突出,可以使患者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得到有效改善【3】。此外,現階段,在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并腎衰竭患者方面,血管擴張、強心、利尿等具有較高的應用優勢,雖然實施效果可以保證,但是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其中,血液凈化屬于腎臟替代療法之一,借助置換液輸入的方式,可以使機體內多余的相關有害物質得到有效去除,如廢物、水分等,保證患者機體內平衡得到有效恢復,避免中毒癥狀的出現,從而為治療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可以與對癥治療、抗感染等干預相互配合在一起,旨在將患者病情改善至最佳。
綜上所述,要想不斷提高在重癥心力衰竭并腎衰竭患者治療效果,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應用勢在必行,尤其在增強臨床治療效果這一方面,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行廣泛的實踐應用。
參考文獻:
[1] 彭竹枝. 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腎衰竭合并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價值及護理干預分析[J]. 當代臨床醫刊, 2019, 32(6):2.
[2] 叢樹國, 孫紅杰, 杜斌,等. 探討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采取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臨床價值[J]. 糖尿病天地 2020年2期, 170-171頁, 2020.
[3] 朱春蓮. 無縫隙護理干預在31例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腎衰竭患者連續性血液凈化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延邊大學醫學學報, 2019, 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