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先隊員到百歲老戰士,從教師到文藝工作者,從少數民族老支書到國際友人……多年來,習近平的回信復信對象不分年齡、跨越地域,同各界人士交流互動,字里行間皆是暖意。那么,普通群眾來信是怎么送到習近平手中的?
無論國事多么繁忙,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堅持抽出時間給國內外各界人士回信復信。從少先隊員到百歲老戰士,從教師到文藝工作者,從少數民族老支書到國際友人……多年來,習近平的回信復信對象不分年齡、跨越地域,同各界人士交流互動,問學習、聊工作、拉家常、敘變化、談感受、話情誼,字里行間皆是暖意。
那么,普通群眾來信是怎么送到習近平手中的?習近平會一一回復嗎?
只需三步,總書記就能收到你的信
想給習近平寄信,第一步是將信送達中南海府右街郵政支局。
如果你貼上郵票,寫上習近平的名字,信首先會到達中南海府右街郵政支局,這是為中南海提供投遞服務的唯一單位。這家距離中南海西門不足百米的郵局的辦公室充滿古舊味。營業廳墻上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的標準照以及宮廷樣式的照明燈,使這家郵局與中國郵政遍布全國的營業網點風格迥異。
第二步:到達國家信訪局。
中南海府右街郵政支局將群眾的來信匯總后,轉送到國家信訪局。按照中央規定,國家信訪局負有受理領導人來信的職責。在國家信訪局信件分揀室里,工作人員對信件進行拆封、分揀、歸納整理后發送到辦信司下轄的8個處室。各處室辦信工作人員需要對信件再次分揀,將《信訪條例》中規定不予受理的來信挑出,將需要辦理的來信逐件加蓋國家信訪局收信章,統一放到“信息用信暫存處”,然后按要求登記錄入全國網上信訪信息系統。
工作人員會根據不同內容對信件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以保證每封來信的價值最大化。
第三步:到達習近平手中。
由于寫給總書記的信,來信量大,工作人員會概括信件核心內容,每周以列表形式或摘原文重要內容報送。當收到重要信件時,會原件報送給中央辦公廳,中央辦公廳直呈習近平案頭。來信內容、來信人的身份、來信時間節點都決定了信到達習近平手中的幾率。
給習近平的信都會有回復嗎
那么,給習近平的信都會有回復嗎?
給習近平的信太多,總書記不可能一一回復,有的是中辦調研室或國家信訪局回信,但是每次習近平公開回信都會引發關注。
多年來,從小學生到年近百歲的教授,從農民到企業家,從海外學生到國際友人,都曾收到習近平的回信。雖然收信人年齡和地域跨度很大,但細分之下仍有側重。
青少年是收到習近平回信最多的群體。收信人包括在校大學生、入伍大學生、大學生村官、海外留學生、中小學生等。在這些信中,習近平逾20次提及青年。他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不少收信人與習近平頗有淵源,相當一部分來自他曾考察過的地方,有的書信往來不止一封。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視察,看望島上的老墾荒隊員。201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回信。2016年,臺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以“大陳島墾荒隊員后代”的名義給習近平寫信,習近平則回信勉勵他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
習近平的信不僅直觀體現關切,也常涉及政策主張的闡釋或對人對事的看法。在一些特殊時間和背景之下,這些信釋放出的重要信息往往能發揮獨特作用。
當外界出現“民企離場”之類的疑慮時,習近平于2018年10月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提到“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他“非常欣慰”,強調“任何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及時回應了外界關切,為改革廓清了雜音。
2014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16名小學生給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寫了一封信,用稚嫩的漢字邀請他們訪問自己的家鄉。習近平和彭麗媛在回信中寫道:“我們期待著再次到訪澳大利亞,并訪問你們的家鄉塔斯馬尼亞,參觀你們來信中提到的景點。我們希望結交更多澳大利亞朋友。”不久后,習近平和彭麗媛訪澳期間赴塔斯馬尼亞州,專門抽出時間與這些孩子交流。這段“萬里信緣”成為一則外交佳話。
習近平的信凸顯“短、實、新”
梳理發現,習近平發出的那些封信中短的不到200字,長的500余字,樸素實在、娓娓道來。信的風格與他所倡導的文風一致,不見“長、空、假”,凸顯“短、實、新”。
比如,善用比喻。在給庫爾班大叔的后人回信時,他希望“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給西藏牧民的回信中,他希望“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
又如,善講故事。在給內蒙古軍區邊防某團一連全體官兵回信時,習近平回憶了1年前他在阿爾山看到官兵“在冰天雪地里守衛邊疆”的場景。
在給國際友人回信時,他善用貼近對方的語言。在給潘維廉(美國人,第一位定居廈門的外國人、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的信中寫道:“你在廈門大學任教30年,把人生的寶貴時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這份濃濃的廈門情、中國情讓我很感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這些年你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這種‘不見外’我很贊賞。”
這些傳遞著深情厚誼的表達,讓習近平與收信人離得更近。
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寫信是一種“慢表達”。但人們不難發現,小小的信件既生動、直觀地反映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心之所系,又真實、立體地展現出中國的面貌。來自總書記的獨特“手信”,正成為溝通心靈、增進互信、融通中外的“金鑰匙”。
(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等)